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商家运营-亲子生活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社招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专业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字节跳动:高级游戏媒介传播经理 ·  3 天前  
51HR派  ·  本周看点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30岁那些不得已的向前一步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6-10-27 19:26

正文

来自安徽黄山的她,从小就有个传媒梦。依靠执着与勤勉,从中传到北大、一路求学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深造。


哈佛毕业后,从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财经主播,到世界银行投资顾问,再到亚洲博鳌论坛、上海世博会、APEC 等高端财智盛会的常邀双语主持人。


出生于1987年的艾诚现是艾问创始人、赛富亚洲基金投资合伙人、小红裙代言人。


2016年2月25日上榜《福布斯》杂志“30位30岁以下亚洲人物”(Forbes30 Under 30 Asia)2012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


本期,赤兔App邀请到艾诚女士,在赤兔独家语音分享《30岁那些不得已的向前一步》聊聊求学、求职、创业,和她一直不断的追寻。




1

公益是我的使命

心之所向,一往而深


10年前,其实大家对工民子弟学校的关注是很少的,我用闲暇周末去那里支教,发现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很多小孩的心理成长遇到些问题。


我就做调研、写报告,做成了一个纪录片。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白岩松发动了一个“子牛杯”社会调查比赛,在很多学校寻找那些在社会项目停留半年以上,有足够社会调查能力,且能提出强有社会政策建议的学生。




当时我接到了院长的电话说:“我希望你用这个报告去参加比赛,这样新闻学院就不至于没有太多人去参与。”


我的这个报告只是一个无心之举的爱心倡导,但它让我获得了那一年的最高奖。甚至收到了白岩松亲自发的短信:“我跟柴静是评委,我看了你的报告,想邀请你来中央电视台实习。”


Wow, you know, that's how lifeworks. 想告诉你们的是,什么是公益,公益就是当你有心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去行动,不要想回报,因为你的付出总有天会绽放。


2

每一次离开都是新的挑战

梦想在哪儿,路就在前方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当时离开已经拥有的大平台、光鲜的工作?我想,在这世界上有两种累,一种是心累,一种是身累。身体累倒的时候可以休息,放松一下。


心累的时候要判断,你所坚持的事业、一起工作的人,跟你的价值观是不是契合。2013年我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决定离开中央电视台。




2013年、2014年是大年,我作为一个insider一年要飞十几个国家,最夸张的是一年至少有4个月在空中度过。我的工作就是海外出差,比如墨西哥总统当选,我就跑过去采访。


那时我拥有特别精彩的人生,我曾经觉得我的人生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然而在2014年国家开始大面积地控员节流,周围工作环境的波动导致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不断质疑自己的价值,经历迷茫之后的我还是选择坚定当初的信念,所以今天我站在了这里,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大大的梦想,do whatever you deserve !


3

无限的跨界给我不一样的经历

敢拼,结果总不会太差强人意


我经常纠结自我介绍,伙伴们一起改了好多遍,问我到底要放哪一条上去?我曾经在新浪知行上(类似Ted演讲),演讲的题目大概是《我是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为谁》。


曾经有个女孩问“我学金融的,我就觉得你这样挺好;要是我是主持人,能像你这样也挺好。”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每次站在学校的礼堂听演讲,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点正能量。可是当你不够强大,不能定义自己的时候,你会拿这些标签让自己成为一个足够醒目的人站在大家中间。


大家随时都有一个从0开始的状态,比如我觉得,地球缺了谁都会转,但我还是希望地球因为我有一点不一样,我想做新媒体、做直播、做人物数据、做中国的福布斯排行,somethingnew, cool, 一路上都在想,虽然我缺少这样的教育、支持、合作伙伴,但结果一切水到渠成。


4

结果导向,才是职场工作状态

善始善终,让梦想更接近现实


讲情怀还是看结果?在工作上,一切都是结果导向,有严格的时刻表,出现了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在职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你能善始善终吗?


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一个是生活理念,一个是工作的状态,工作中尽可能的专业高效,但是你的生活状态可以不同。我曾经待过的两个学院,哈佛肯尼迪学院跟和佛商学院的学生明显不同。


哈佛肯尼迪学院大部分是理想家,人们会说,“我要去苏丹,把难民转到美国来,拯救未来,或者是我从Stanford本科毕业,选择做一个小学老师,我要在小学待10年,找到所有的问题,统统写政策报告,要改变美国的小学教育体制”。


而对面哈佛商学院的人则非常现实,“我现在的training是什么,我summer做什么,我现在是associate,然后怎么升VP,怎么升MD。




他们提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商学院的学生问你在哪读书、住在哪,就知道你的社会阶层。”这两者之间有一河之隔,代表了强烈的理想主义或是强烈的现实主义都不能走的很远。那什么能走的很远?


让理想更理想,现实更现实。当你讲使命,情怀,全屋子的人都讲不过你,但还不行,必须再加一个,你比全屋子的人还有底气,能让你的梦想接近现实。Makeit efficient, very practical.


5

万众创业,追寻创业不死法则

向死求生?精神是一种软财富


2016年我一共参与合伙投资了四家企业,每天像是感觉一把刀悬在脑袋上,公司随时可能会死掉,而这些真相是在创业媒体和大众用户面前不能展示的。向死求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也是运行企业时的必须之举。


一个公司一般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股权流通通道,加之早期估值过高,有数据显示,90%甚至更高比例的创业公司都会失败,就算拿到了投资,51%创业公司在5年内也会销声匿迹。




因此,“不死”比“发达”是一个创始人更加需要考虑的问题。到底怎么不死?带着这个问题,我诚惶诚恐的度过了大半个2016,所有身边的朋友都被我“骚扰”过,兜兜转转,不死的答案也变更了很多次。


“其实创业最关键和核心的问题真不在于资金,而在于很多我们都忽略的方方面面。”想要知道怎么不死,先得明了到底创业作死有多少种可能。


艾问必须如实地记录下这些生死之间发生的故事。记录时代人物,探索不死的创意精神和创富法则,这是艾问的精神,也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所希望追寻的答案,因为我希望艾问可以像福布斯一样,成为一个品牌,永久留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