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评价马伯庸此人?
答:首先声明:我不认识他,对他的了解也有限,仅就我目前的了解谈一点我对他的看法,肯定不成熟不全面。
我最早是在0806期《读库》上读到一篇他写的非虚构文章《暗地机关人不见-近代中国电报八卦》,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史料丰富严谨,叙述通俗有趣,是非虚构历史故事的范本。
但此后他主攻小说,而我因为太忙,再也没有读过他的文字了,直到去年我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小说,心血来潮选了他的《古董局中局》,一听之下立刻被吸引,随即又听了他写的《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和《三国机密》,都很喜欢。
就像他本人在他的长篇处女作《风起陇西》的后记中写的,他的小说深受西方惊险小说大师福赛斯和通俗小说作家丹布朗的影响,前者的行文非常冷静,注重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后者则以其大胆的想象力著称,两人的共同特点是选材大都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和大量专业的细节将其重新演绎,给人以一种非常奇特的真实感。
中国作家很难模仿这两人的小说风格,一来中国的政治氛围不允许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力,二来中国的现实导致所有基于现代社会的惊险故事都很难服众,比如国际间谍小说的主角很难是个中国警察,可信度太低了。我甚至可以说,凡是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的通俗小说都很难写得好看,只有个别昙花一现式的成功,难以复制。
因此,当代中文世界里的通俗小说题材范围很受限制,一部《林海雪原》风靡30年就是明证。多亏金庸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这才总算有了一个世界级的大IP。此后这个大IP旗下模仿者无数,虽然早已审美疲劳但却还是前仆后继,原因就是新的IP很难找。后来好不容易又出了科幻、玄幻和盗墓这3个大类别,它们全都绕开了现实的羁绊,这才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3个题材毕竟基于纯粹的幻想,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因此后继乏力,反正我是不会去读的。
马伯庸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写法,即在中国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大胆演绎,重写历史。这个写法需要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对靠谱的世界观,因此很难写得好。马伯庸在这两方面的水平都很不错,再加上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脑洞开得特别大,终于成为当今中国最好的通俗小说作者。
总之,马伯庸充分借鉴了西方通俗小说的精髓,成功地将其用于中国故事中去,创造了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新的通俗小说大IP,这一点是极其牛逼的。
与此同时,马伯庸也有一些不太明显的弱点。首先,他是靠网络起家的,世界观是那种网民特有的“政治正确”,有些小地方禁不起仔细推敲。其次,他是个书呆子,写历史故事这是长处,一写到当代题材问题就比较多了,比如《古董局中局》里的那个复旦高材生戴海燕就写得很失败,说明他对这类人的生活缺乏了解,塑造出来一个网民喜欢的脸谱化人物。
第三,马伯庸名气太大了,拥趸无数,这让他有些禁不起批评。比如曾经有人指出他的一篇文章有历史常识错误,导致整个故事不成立了。其实他只要承认错误就没问题了,但他却拼命给自己找借口,说明他其实还是个心智不太成熟的年轻人。更糟糕的是,那件事发生后粉丝们跟着瞎起哄,大家一起替他开脱,这些粉丝其实是在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