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4月10日
这是馒头说第 129 篇文章
历史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不少是充满争议的
但主要是集中在政治因素
或者一些业务上的争论
但触及到人类伦理的争议并不多
今天要说的故事
就是一个
【今日主打】
2013年4月10日
罗伯特·爱德华兹逝世
1
2013年4月10日的这一天,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一份声明:
“他的家人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宣布,罗伯特・爱德华兹爵士,在睡眠中平静地离世。”
罗伯特·爱德华兹,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也绝非家喻户晓。
他是一名爵士,没错,但在中国提到英国的“爵士”头衔,大多数人大概也就知道弗格森。
曼联前主帅弗格森人称“老爵爷”,可能是中国人知道最多的一个“爵士”
好吧,他毕竟有一个了不起的头衔:诺贝尔奖获得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成果,已经越来越难颠覆人类的认知,虽然依旧意义非凡,但更多时候是在做一个锦上添花。
但罗伯特·爱德华兹的成果却不在此列。
事实上,他曾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他的成果不仅仅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挑战了从古至今的人类伦理。
他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
2
1925年,罗伯特·爱德华兹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
作为一名标准的科研工作者,爱德华兹的生平波澜不惊,甚至乏善可陈——1955年,他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后不久,就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在国立医学研究所,爱德华兹和同事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一起研究人体受精,而他们研究这个方向的目的也很明确——希望运用体外受精的方法,实现在试管里培育人类胚胎!
当时科学家已经发现,兔子的卵细胞能够在试管内完成受精,所以爱德华兹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人类也可以。
但一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们疯了,没有人愿意提供给他们试验的最基本材料:卵子。妇产科医生听见他们收集卵巢组织的要求,觉得是“荒谬绝伦 ”。
终于,一位做妇产科医生的朋友将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送了过来。爱德华兹将实验素材混合起来培养,最终在玻璃试管里形成了人体的受精卵。
经过不断的失败和改进,在无数次试验后,1968年,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第一次培养出了人体胚胎。
多年后,爱德华兹回忆起那一时刻的心情:
“我从显微镜里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那些胚泡也在看着我。我想,我们做到了。”
但科学界并不像爱德华兹那样兴奋,他们担心的是:
“是不是会培养出畸形的怪物?”
1971年,詹姆斯·沃森严厉批评了爱德华兹的研究:“错误不可避免!”——詹姆斯是上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被称为“DNA之父”。
在巨大的争议背景下,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拒绝了爱德华兹的资金申请,理由是“不符合伦理”。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只能依靠个人捐赠的少量资金维持研究。
但即便是这样,1978年7月25日,改变人类历史的一件事还是发生了。
53岁的爱德华兹和65岁的斯特普托,培养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女婴路易丝·布朗。
路易丝·布朗
科学界惊呼一片:“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因为,人类终于可以自己扮演“上帝”了!
3
还是稍微解释下“试管婴儿”吧。
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婴儿是在试管里培养大的”,进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科幻片培植人体的黑科技画面。但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分别将卵子和精子取出后,置于培养液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的过程。
所以,“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
但即便如此,“试管婴儿”也足以对千百年来的人类认知产生巨大的冲击乃至地震。
对于“试管婴儿”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类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怎么办?
假设父亲的精子有问题,就需要取第三方男性的精子;假设母亲的卵子有问题,就需要取第三方女性的卵子。这就意味着,出生的孩子可能会拥有自己的生理学父亲(母亲)和社会学父亲(母亲),最极端的是会同时有两个“父亲”和两个“母亲”——与之而来的抚养赡养关系,血缘亲情关系,遗产继承关系等怎么解决?
其次,如何处理多余的胚胎?
假设一对夫妻通过技术保留了三个胚胎(甚至只是冷冻的精子和卵子),使用了其中一个,另两个不要了(甚至是夫妻发生了意外,三个都不要或没法要了),那么怎么办?遗弃——那算是杀人吗?这些胚胎有成为人的权利吗?继续培育——费用哪里来?生出来算谁的?用作商业代孕——边界和底线何在?如何规范管理?
第三,是不是会引发“设计人类”?
因为试管里的人造胚胎可以被“改造”,所以可以避免一些基因缺陷和疾病隐患,但也让父母选择孩子的性别、身高甚至发色都成为可能。那么,这是否有“设计人类”的巨大风险?如果发展下去,是否会导致整个人类文明和伦理的完全颠覆?
英国国防部专家表示,他们担心到2045年,科幻电影《X战警》 中拥有超能力的“变种人”将会真的在地球上出现
正是因为这些被人质疑乃至被恐惧的因素,使得爱德华兹陷入了空前的质疑和批评。
但是,爱德华兹坚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有小孩。”
4
于是就要来说说人类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
当年,路易丝的母亲莱斯莉因为输卵管有病无法生育,而她的丈夫约翰一切正常。“有一个孩子”是这对夫妇人生最大的期盼,在医治9年没有效果之后,他们毅然决定接受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的“试管受精”试验。
2008年,爱德华兹在接受采访时说:
“没有什么比小孩更特别了。斯特普托和我都被那些想要小孩的绝望的夫妻们深深打动。我们受到了很多批评,但我们宁愿如此。”
爱德华兹和试管婴儿
路易丝刚出生时,很多人建议她取名叫“赫拉”——在古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掌管生育。可以说,路易斯从一出生就受到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因为她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一项颠覆人类认知的技术是否可行。
结果,路易丝和一般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
出生10个月后,路易丝开始学习走路,3岁时就可以乱跑,聪明活泼的她改变了大多数英国人对“试管婴儿”的观望和反对态度。
2003年,路易丝25岁。阿根廷《号角报》推出了“2003年世界女性风云人物”,路易丝作为世界上首个“试管婴儿”,与劳拉·布什、康多莉扎·赖斯(当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希拉里·克林顿等世界名人一起,当选为当年世界女性风云人物之一。
2004年,26岁的露易丝和32岁的英国安全警官韦斯利举行了婚礼。两年后,路易丝自然受孕,生下了儿子卡梅伦。
路易丝的成长,大大改变了外界对“试管婴儿”的看法。
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通过一个12年的跟踪,在走访了400多个家庭之后,发现试管婴儿和通过人工授精生育的孩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心理健康,他们同父母的关系甚至比正常受孕生育的孩子更好。
在这项调查中,90%的被采访家庭的“试管婴儿”父母仍生活在一起,且感情良好。而在一般夫妇当中,离婚率在30%左右。由于来之不易,这些父母比一般的父母更加珍爱自己的孩子。此外,“试管婴儿”们享受快乐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的接受。
随着“试管婴儿”的渐渐被人接受,爱德华兹也到了需要“给个说法”的时候了。
5
2010年10月4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被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其时,斯特普托已于1988年逝世,所以这个奖项和奖金,为爱德华兹独自享有(诺贝尔奖只颁发给在世的人)。
但即便到了2010年,爱德华兹的获奖,还是引发了争议。
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教廷。梵蒂冈斥责诺贝尔医学奖评审机构作出有关决定“不恰当”。总部设于梵蒂冈的国际天主教健康照护联盟发表声明指,他们对爱德华兹获奖感到“惊愕”。很多宗教组织要求爱德华兹停止“扮演上帝”。
代表教廷响应医学道德问题的宗座生命学院院长鲍拉(Ignacio Carrasco de Paula)向意大利通讯社ANSA指出:
“我肯定选择爱德华兹为得主是完全不恰当。没有爱德华兹,世上便没有售卖数以百万卵细胞的市场,也没有大量放满胚胎的冷冻库。”
他还表示:
“在最好的情况下,那些胚胎会植入子宫内,但他们最有可能的下场却是遭弃置或死亡,这个问题要由新出炉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负责。”
但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则坚持他们颁奖的理由:
“爱德华兹的成就让不育症能得到治疗。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每十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有生育问题……今天,爱德华兹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帮助全世界不育的夫妇带来幸福……这一成就代表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一座里程碑。”
曾经和爱德华兹一起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科学家马丁·约翰逊说:
“我觉得爱德华兹获奖是众望所归,我奇怪这一奖励怎么来得这么晚?”
6
爱德华兹获奖的背后,留下了这样一组数据:
1990年,全球大约仅9.5万名试管婴儿,2000年增至近100万,2010年约300万,如今已达600万以上。日本、以色列、丹麦等国,全面鼓励、甚至全额补助不孕妇女做试管婴儿。
中国的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在1988年3月10日,名字叫郑萌珠。
中国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左右,患者人数超过4000万,即每8对夫妇中就有1对有不孕不育问题。
现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试管婴儿出生。
而这些数据背后的争论,爱德华兹的支持者总是用露易丝·布朗的一句话来表明态度——那是她听说爱德华兹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一句话:
“我很高兴听到他获奖的消息,是他让我的生命成为可能。”
【馒头说】
周末去看了新上映的《攻壳机动队》。
寡姐很美,画面也不错,不少细节看得出是忠实原著,片尾还放了当初让我听了灵魂出窍的《傀儡谣》。
但是,就是觉得缺了些什么。
我在微博里写了一句:“老美还是拍不出小日本的那种邪劲!”
在《攻壳机动队》的动漫版本里,“邪劲”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就是“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冲突带来的那种深层次的震撼。
人类科技文明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很多当初匪夷所思的科技成果,而这些成果,也正在一步一步挑战人类正在越来越脆弱的伦理底线——还在未来的,有早已成为争议话题的“克隆人”技术,已经发生的,就比如“试管婴儿”。
到底怎样看待科学与伦理的冲突?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认为,科学和伦理是必然存在冲突的。而大刘更是指出:
“人类的伦理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技术环境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它肯定会随着文明的发展不断变化,会去适应新的环境。”
在这一点上,“试管婴儿”技术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证。
但是,未来的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还有多少伦理会被打破?还有多少伦理不可能被打破?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真的不知道答案。
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祝愿天下所有想有宝宝的父母们,都美梦成真!
【颁奖时刻】
上周六的请大家一起分享“顿悟时刻”,后台已然爆炸。上墙的100条留言,看了我很长很长时间,觉得每一条都很精彩,每一条都是大家自己的感悟。
因为名额实在有限,我最终选了以下五位读者:
希望你们看到后,在后台发送关键词“【顿悟时刻】+姓名地址联系电话”,我将为你们送上多功能笔记本一本。
再次感谢大家的留言,希望你们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