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七公片区开发
高端基建融资:片区开发,ABO/F-EPC,PPP,专项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张聊科研  ·  国自然马上提交了,你的实验设计严谨吗? ·  5 小时前  
NaturePortfolio  ·  数学“天才”们也输给AI了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七公片区开发

"隐隐债"黑云已经压顶, "后隐债时代"化债思路转变的梦想盲目乐观

七公片区开发  · 公众号  ·  · 2024-11-17 14:44

正文

◆◆
七公片区开发

◆◆

七公片区开发是基建融资领域遥遥领先的专业公众号。七公具有20年超1000亿元的政府基建项目筹融资经验, 专注于片区开发的顾问咨询和业务指导,尤其擅长搭建片区开发合规架构和融资路径 。七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咨询机构, 现已分布在全国十几个地区, 诚恳邀请咨询机构建立合伙人合作机制,并支持合作机构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服务。

写在前面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了增加地方债务限额置换隐性债务,针对全部隐性债务14.3万亿元,做出了五年6+4万亿置换和棚改2万亿按原合同执行的总体安排。
考虑到2028年前地方还将自主偿还少量剩余隐性债务,那么,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将全部已报隐性债务“显性化”置换的安排。

2024年末,是一个隐性债务处置的分水岭时刻。

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显形的隐性债务”即将完成置换而实现清零,而“隐形的隐性债务”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一、 “显形的隐性债务”即将清零


消息发布之后,自媒体一片热血欢呼沸腾,开始畅想所谓的“后隐债时代”、“隐债后时代”,以及“别人来抱娃”、“化债变发展”的梦想。
冷却后,随着主要谣言的证伪,新的核心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还有多少隐性债务还未做出偿还安排?

官宣报道披露,“ 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 隐性债务14.3万亿元 ,这是我们首次关注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层面披露隐性债务总额数据。
对于总额“ 14.3万亿元 ”来说,分5年安排总计:6+0.8×5+2=12万亿,简单计算的差额只有14.3-12=2.3万亿了,在2025-2028的几年间,地方自己应该可以把剩下的差额还掉了。
如果, 对于之前已经申报的隐性债务,我们称之为“ 显形的隐性债务 ”的话, 经过本轮化债之后,实现了隐性债务的显性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几乎是可以认为是再无“显形的隐性债务”了。

二、比隐债更可怕的是“隐隐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将之前某些地方未申报的隐性债务,称为“隐形的隐性债务”,或者简称为“ 隐隐债 ”。
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隐形的隐性债务”了。
这个规模可能会很大。
2018年的上报,可是曾经说过要追责的。实践中,就存在一些地方部门,由于担心被追责,而没有上报的情况。
这个没有上报的情况,规模大概有多少呢?
目前恐怕很难得到准确的数据,不是保密的原因,而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和测算。
坊间的猜测数值可能大概在50-150之间,包括大量的城投债、管理库PPP的违规兜底部分、2023年11月发布新机制以前的违规特许经营部分、各种类型的拖欠部分,等等。
如果存在这个可能性,那末,在本轮置换之后, 这个债务压力 则仍然会是相当大的。
再考虑到管理库PPP的合规支出责任,以及原有地方专项债部分等合规支出责任,未来支出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三、三轮债务化解原则的天壤之别


(一) 2014年的政府性债务上报和置换
在2014年上报政府性债务之后,开始进行了为期约四年的债务置换。

2014年的上报之后,统计出来的政府性债务总额近15万亿,基本上是不追责的,民间可以总结为“ 坦白从宽,既往不咎,发债置换 ”。


(二) 2018年隐性债务的上报和置换

在2018年上报隐性债务 的原则,可以总结为“ 交待追责,既往也究 ”,当时没有说可不可以“发债置换”,但强调原则是“谁家孩子谁家抱”。六年后的2024年末,这一轮批准了置换这批隐性债务。


(三) 未来将要针对“隐隐债”的化解
未来将要针对“隐形的隐性债务”的化解原则,不仅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而且,我们预计还得“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即由举债人自行偿还,不会再有置换了,更没有人来给你抱孩子。

“化债令”刚刚颁布之时,就有民间在不知所云地高呼什么,“化债思路从化债到发展的转变”、“后隐债时代的开启”。
真正的化债思路的转变是,对于已经上报的隐性债务来说,置换都已经全部安排完了,“显形的隐性债务”已经化为显性债务安排完了;对于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来说,可以 由“抓化债”转为“不化债”了。
剩下的“隐形的隐性债务”,既然2018年的时候你没有报,那现在就不要再去找叔叔大爷的了,自己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吧。
这才是某些地方目前最严峻的压力。


四、 仍然承担较大的道德风险


2024年末的隐性债务化解,批准了置换2018年以来上报的隐性债务,但此举仍然承担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假使以后再新增隐性债务仍然可以无限无痛的置换,那还了得?
所以,主管部门在发布信息中仍然强调,“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
缺少体制内工作经验的读者,可能会对“道德风险”一词的内涵有所低估,误以为“道德风险”就是公交车上应不应该让座的问题。
主管部门谈到“道德风险”,其含义是,法律法规文件政令的有效性,进而国家安全。如果某个部委发布文件法规法律,压根就没有人执行和遵守,那这个部委还有存在的必要么?长此以往,部门进而国家能不受到威胁么?
这也是,不到实在万不得已,不会以国债来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的缘由。

五、唯一选择:新质生产力+土地财政

土地在3-5年内仍然是绝大多数地方财政增收的唯一抓手,土地财政仍然是地方筹集资金的唯一可行路径。
在大额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只有包含土地一级开发和对应产业导入的片区开发是目前唯一健康安全模式。
无人驾驶汽车以及无人机技术在近五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其意义已经远超交通运输行业本身。 在新能源的加持之下,无人驾驶技术将促使交通物流的成本和人力消耗会在未来十年中飞速下降,城市圈成倍放大了,一个“轮子上的城市”,演变成了“放大数倍的轮子上城市”了。房地产、自行车、停车场、司机、汽修这些行业可能就没有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对城市功能区域的影响,可能也是翻天覆地的。
进一步的,借此形成新产业集聚,创造新产业人口,同时,影响城市新规划,挖掘新土地价值,实现土地出让收入。通过“无人”系列技术支持财政。简单的说,仍旧是,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并没有其他的办法。

六、主管部门诚不我欺

回头看,几乎所有的信息,主管部门都做了预告,说好的事情,一句也没有食言。小作文的博眼球谣言一个个摔了个稀碎。

(一) 不是新发增量,而是延后债务
先前有些小作文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将2024年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的信息,篡改为新发增量。
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原文是: 我国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这与11月8日的消息则完全符合。
本次11月8日的置换债务,主要内容是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长期置换即将到期,以低息置换现有高息。核心意图在于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二) 并非直接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
11月8日的 本次 置换债务,不是新发增量,所以它与以往的直接刺激投资消费政策不同,不能直接发挥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功能,而是在减轻地方政府压力的前提下,寄希望于地方政府腾出资金空间来后,用于开动投资和消费。

(三) 不是国债,也没人抱别人孩子

之前最大的谣言,就是:ZY下场替地方偿还隐性债务。

甚至于开始嘲笑财叔近十几年“谁家孩子谁抱”的敦敦宣言,戏称《“ZY终究还是抱了别家娃” 》、谣传《特别国债置换隐性债务》的小作文,传了个满天飞。

结果官宣发布后,小作文作者们脸打得啪啪作响:这次置换,是一次地方隐性债务转地方显性债务的置换,是地方政府债务以时间和低息换空间的置换,跟ZY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谁家孩子谁抱”是财叔在债务管理上的一贯原则,即使经济波动至如此情势,财叔也依旧坚守这一底线。这也说明了财叔的业务修为相当之精准,政策素养相当之深厚。

另外这也再次说明地方不是财叔的娃,我国的体系,资金主要不是自上而下管理和分配的,别瞎叫爸了。


(四) 不是一次性10万亿资金还债务
本次债务置换的主要内容,是一次性“ 增加6万亿元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分三年),
再加,“ 连续五年每年×8000亿元化债 ”,这一项是近几年来的惯例做法,不是新做法。
另外还包括“ 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


(五) 近10年来最大,但不是近20年来最大
10月12日发布会刚开始说“近年来最大力度”的时候,当时坊间就有在猜测这个“近年来”,是指近10年来还是近20年来?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轮为2014年开始的,大约在4年间,通过发行 12.2万亿元 债券置换非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 大约每年平均3.1万亿。

第二轮为2019年开始的,到2024年11月的本轮置换之前,累计置换债务:0.8+0.5+1.7=3万亿,平均每年大约0.5万亿。

在这个基础上,本轮从2024年开始每年安排0.8万亿的基础上, 除了棚改2万亿按原合同偿还之外,一次性安排3年6万亿。

算上这一期间的各年置换和本轮置换,总数是10万亿,其中,前三年大约每年2.8万亿,后两年大约每年0.8万亿,当然另外还有2万亿棚改。

回头看,2014年开始这一次的两位数的置换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目前看尚没有超过这一规模的; 所以,现在看来当时会上说的“ 近年来 ”,是指“ 近10年来 ”不是指“ 近20年来 ”。本次置换在总额和每年额度上,均未超过第一轮置换。

除特殊说明外,文中数据来源于企业预警通APP


广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