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套规范化流程,金属的切割速度近乎奇迹般加快。当时的工作标准是,每分钟切割近3米的钢板,而泰勒将其提升到了每分钟可以切割15米。
泰勒生活在两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技术新时代(1856年-1915年)。他曾在一家钢铁厂担任车间主任,在他管理的车间中,已经配备了最为精准可靠的机器设备,但是生产方式却依旧停留在小作坊阶段,工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制造,一个普通人要经过漫长的学徒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制造过程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工人生产效率差别极大。需要一种高效的管理架构对工人和机器进行有效匹配,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泰勒眼中,工厂各处都是有待削减的臃肿机构和可以大幅节省的时间。他每天穿行在各个工位,将所有的工作拆分成一个个小环节,对这些小环节进行仔细测算和对比,再进行重构优化,以此得到每一工序的最高效率运作方式。然后制定工序指导卡,工人只需要严格按照工序卡操作就能高效率生产零部件。
通过这种方式,工人很快就能熟悉操作过程,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一家造纸厂实践中,泰勒通过自己的管理方式,将原材料成本从原来的每吨75美元降到每吨35美元,劳动力成本从原先的30美元降到8美元。在一家铸造厂,他将工人的产量从每天的12.5吨提升到了47吨,将工人数量从600人降低到140人。
科学管理方式是对还原论这一哲学思想的实践,还原论认为复杂的系统和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对其加以理解和描述。这一思想的前提是,人们看到的世界是发条式的,有恒定的规律和可预见的因果。人们只需要把这个发条机构拆开,弄清楚其中的运行机制。
在泰勒本人及很多追随者的推动下,科学管理被应用在了包含工厂管理在内的方方面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实践,“只有追求效率才能创造出强大的企业”的管理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企业成长的方向就是不断地使其效率最大化。管理者的使命则是将工作流程逐步拆解,并为其规划一个最优解。
在科学管理及其后衍生出的各种管理方式的指导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成为了一座“发条工厂”, 通过系统性地消灭可变因素,将所有步骤拆解并优化,以期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推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