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史料
(一)專書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54。
〔漢〕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漢〕張 機:《傷寒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
〔漢〕鄭 玄注、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入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冊1,北京:中華書局,2011。
〔劉宋〕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北齊〕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孫思邈:《千金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後晉〕劉 昫等:《舊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王 溥:《唐會要》,上海:中華書局,1955。
〔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鑒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
〔宋〕洪 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高保衡、林億等:《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序例中》,收入《歷代中醫珍本集成》,冊6,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90。
〔宋〕蔡 襄:《端明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9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 脫等:《宋史》,上海:中華書局,1977。
〔明〕申時行等:《明會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宋 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收入《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梴:《醫學入門》,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明〕陳實功著、徐大椿評:《徐評外科正宗》,收入《中國醫學大成》,第26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明〕潘 楫:《醫燈續燄》,收入《中國醫學大成》,冊11,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收入《繆希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不著撰人:《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邵之棠編:《皇朝經世文統編》,收人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冊719,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收入《中國醫學大成》,冊45,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徐世昌:〈擬定巡警暨內外城警察廳官制摺〉,《退耕堂政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冊225,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張廷玉等校:《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註》,收入《中國醫學大成》,冊1,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靈樞集註》,收入《中國醫學大成》,冊2,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嵇 璜等:《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嵇 璜等:《續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59。
〔清〕董 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懷 遠:《古今醫徹》,收入《珍本醫書集成》,冊5,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5。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
丁國瑞:《竹園叢話》,收入於《回族典藏全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冊120-127,200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司:《中醫工作文件匯編(1949-1983)》,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司,1985。
中華醫學會業務保障委員會編:《醫訟案件彙抄(第二集)》,上海:中華醫學會業務保障委員會,1937。
白榮熙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何 澂:《臺灣雜詠合刻.臺陽雜詠》,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1990。
作者不詳:《臺灣漢醫藥提要》,臺北:臺北漢藥業組合,1937。
吳經熊:《六法理由判解彙編》,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39。
宋國賓:《醫業倫理學》,上海:醫藥評論社,1933。
宋國賓編:《醫訟案件彙抄(第一集)》,上海:中華醫學會業務保障委員會,1935。
林豪總修:《澎湖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政學社編:《大清法規大全.外交部》,臺北:宏業書局,1972。
胡安邦:《國醫開業術》,上海:胡氏醫室,1933。
徐國章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三年)》,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
馬允清編:《中國衛生制度變遷史》,天津:天津益世報館,1934。
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張國福選編:《參議院議事錄參議院議決案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0。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0。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二十九年四月至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三十年一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至明治三十七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3。
陳 綱:《刑事審檢實務》,上海,正中書局,1943。
陳存仁:《我的醫務生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陳明光:《中國衛生法規史料選編(1912-1949.9)》,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冊3,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2011。
黃源盛:《大理院刑事判例輯存(1912-1928)總則篇》,臺北:犁齋社,2013。
黃源盛:《大理院刑事判例輯存(1912-1928)分則篇》,臺北:犁齋社,2013。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九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7。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1。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2。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4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942-194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897-194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明治三十一年度分)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四篇》,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衛生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警察法規》,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警察機關構成)》,不詳: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臺灣衛生(昭和14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9。
蔡鴻源:《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
鄭志敏輯錄:《日治時期〈臺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4。
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薛志亮總裁,謝金鑾、鄭兼才總纂:《臺灣縣志》,臺北:武陵出版社,1999。
〔日〕丸山芳登:《日本領時代遺臺灣醫事衛生業績》,橫濱:丸山芳登,1957。
〔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都 : 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日〕佐藤會哲編:《臺灣衛生年鑒》,臺北:臺衛新報社,1932。
〔日〕長谷理教:《改訂增補臺灣六法》,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日〕藤崎濟之助:《臺灣史樺山大將》,東京:國史刊行會,1929。
〔日〕鷲巢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出版單位不詳,1938。
(二)期刊文章
〈上海特別市市政府衛生局管理醫士(中醫)暫行章程〉,《上海特別市市政府市政公報》5(1927.12),頁98-100。
〈上海國醫公會改選大會記:通過國醫公約十八條〉,《光華醫藥雜誌》1.3(1934),頁57。
〈中央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解釋中央國醫館性質〉,《醫界春秋》97(1935.12),頁43。
〈中央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二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司法院公報》1-2(1940),頁5-7
〈中央國醫館組織章程〉,《杏林醫學月報》3(1931.11),頁34-35。
〈中央國醫館設處方鑑定委員會〉,《醫界春秋》107(1935.11),頁43。
〈中央國醫館關于國醫學校改稱學社覆何佩瑜君之函一件〉,《鍼灸雜誌》3.3,無錫,1935.12,頁55。
〈中華醫學會理事會業務保障委員會呈司法行政部文〉,《醫藥評論》124(1935.4),頁37-38。
〈中醫師公會組織規則(行政院功佈卅年五月十九)〉,《醫學導報》1.3-4(1945),頁64-66。
〈中醫師可用普通西藥西械〉,《中國醫藥月刊》1.1(1944.7),頁10。
〈中醫師考試應考須知〉,《醫學新聲》4(1947.3),頁22。
〈中醫師組織公會可依照「醫師法」辦理〉《臺灣省政府公報》36.冬61(1947.12),頁964。
〈中醫師檢覈辦法〉,《司法專刊》第134期(1962.5),頁5938-5939。
〈中醫條例〉,《立法院公報》77(1936.1),頁81-82。
〈中醫條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修正公布)〉,《立法院公報》87(1936.12),頁6-8。
〈中醫請求加入學校系統之文件〉,《中華醫學雜誌》12.1(1926.2),頁73-80。
〈中醫檢覈面試辦法〉,《國民政府公報》第34卷渝第782期(1945.5),頁9。
〈中醫藥界一致要求建立國立中醫專科學校〉,《吳興醫藥月刊》13(1947.6),頁20。
〈中醫藥訟案法院得酌量送由上海中西醫要研究社鑑定令〉,《司法公報》,155(1936.12),頁11。
〈公函吳總公安局〉,《醫醒雜誌》2(1936),頁28。
〈令飭嚴行取締中醫使用注射器以杜流弊〉,《廣東衛生》冬字31(1942.1),頁6-7。
〈北平特別市衛生局管理醫士(中醫)暫行規則〉,《衛生月刊》3(1928.11),頁15-17。
〈台山中醫公會謂中醫得依法可用西藥西械之呼籲〉,《光華醫藥雜誌》3.9(1936.10),頁59-60。
〈台山縣中醫公會因取締中醫兼用西藥西械事件行政訴訟案〉,《司法公報》436-441(1941.2),頁61。
〈本會對南京市立醫院刁案之代電及宣言〉,《醫訊》1.3(1947.9),頁3-6。
〈立法院會議通過衛生署組織法〉,《光華醫藥雜誌》4.2(1936.12),頁1。
〈全字第三十七號議案:全國醫師聯合會中應附設醫事仲裁機關案〉,《醫事彙刊》7.1(1935),頁71。
〈全國敎育聯會議?里?敎育部明定中醫課程并列入醫學校規程案〉,《醫學雜誌》28(1925.12),頁92-94。
〈全國醫藥團體請願團之報告〉,《醫界春秋》34(1929.4),頁48-49。
〈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之代電〉,《醫界春秋》46(1930.4),頁18。
〈刑事訴訟法(1928)〉,《司法公報》17(1928),頁34。
〈刑事訴訟法(1935年1月1日公布)〉,《立法院公報》66(1935.1),頁100。
〈各地中醫藥團體代表集京向三全會請願要求實行五全會決議案〉,《中醫世界》11.6(1937),頁1-3。
〈各地醫藥團體紛電十中全會〉,《醫藥改進月刊》2.11(1943.1),頁10-12。
〈收復區開業醫事人員管理辦法〉,《國民政府公報》35.渝960(1946.1),頁6-7;〈整理法規案廢止部分目錄彙編〉,《司法專刊》9(1951.12),頁287。
〈江明醫師被誣案節略〉,《醫事匯刊》7.2(1935.4),頁248-254。
〈江浦縣政訓令第九二三號〉,《江浦縣政公報》22-23(1930.5),頁24-25。
〈考銓處中醫師檢覈辦法〉,《臺灣省政府公報》36.秋58(1947.9),頁906-907。
〈行政院院會通過之「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及「醫療法第 82 條之 1 修正草案」之條文內容、要旨與修法歷程(含歷次會議紀錄)列席報告〉,《立法院公報》102.3(2013.1),頁261。
〈行政院組織法〉,《司法公報》19(1928.11),頁253。
〈行政院報告審議國醫條例原則及國醫條例草案意見之原函〉,《醫事彙刊》16(1933.8),頁40。
〈汪院長與孫院長論國醫條例函〉,《神州國醫學報》4.4(1935.12),頁29。
〈汪精衛致孫科書〉,《壽世醫報》1.10(1935.10),頁2。
〈取締中醫冒充西醫〉,《公安旬刊》1.12(1929.10),頁10。
〈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75.61(1986.7),頁2-14。
〈委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90.4(2001.1),頁467。
〈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2.5,頁2193-2225。
〈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6.41(2017.5),頁217-274。
〈爭取權益不遺餘力希望中醫明日更好〉,《首都中醫報導》15(2012.9),版2。
〈附法院檢察官起訴書〉,《中醫新刊》12(1929),頁2-3。
〈青島市管理醫士(中醫)暫行規則〉,《青島市政府市政公報》18(1931.3),頁5-7。
〈為明定中醫傳習辦法由〉,《教育公報》1.5(1929.5),頁21-22。
〈限制中醫師使用新藥案短期內不致實施〉,《新中醫》新1(1947.2),頁15。
〈修正中醫審查規則〉,《國醫砥柱月刊》6(1937.6),頁11-12。
〈修正江蘇省管理中醫暫行規則〉《蘇州國醫雜誌》4(1934冬季),頁51-52。
〈原具呈人寧波中醫學會:呈一件呈爲對於本部第三三五號訓令請求解釋由〉,《衛生公報》12(1929.12),頁11-12。
〈案據請示中醫師可否使用西藥及外科手術並注射等情經電奉示希知照轉知〉,《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48(1948.11),頁708。
〈神州醫藥會討論醫士條例〉,《紹興醫藥學報增刊》123(1922.6),頁6。
〈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2(1993.1),頁211。
〈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19(2004.4),頁133。
〈健保特約診所設置民俗調理之中醫師不得申請傷科給付(100年5月1日起施行)〉,《首都中醫報導》9(2011.3),版6。
〈健保業務座談會紀實〉,《新北市中醫會訊》53(2013.1),版8。
〈國民大會中中醫界提案全文〉,《中醫藥情報》11/12(1948.6),頁2。
〈國務院批第五十三號〉,《政府公報》614(1914.1),頁12。
〈國醫分館組織章程〉,《國醫雜誌》9(1932),頁64-65。
〈國醫界生死關頭的中西醫平等待遇問題〉,《醫學雜誌》87(1936.2),頁1-2。
〈國醫條例原則及草案〉,《國醫評論》1.4(1933.9),頁15-20。
〈教育部代電高字第一四一二五號〉,《教育部公報》19.4(1947.4),頁32-33。
〈教育部訓令第321號:為令知中醫學校已呈准改為中醫學社並管理辦法仰遵照由〉,《教育部公報》2.14(1930.4),頁14。
〈教部最近公布中醫專科學校課目表〉,《新中醫刊》2.3(1939.8),頁42-44。
〈教衛兩部會呈限制中醫案經過〉,《醫事彙刊》5(1930.11),頁5-6。
〈第三次全國醫師代表大會議案:醫字第三十九號議案〉,《醫事匯刊》18(1934.1),頁90-91。
〈設立國醫館原提案〉,《國醫公報》10(1933.10),頁1-2。
〈郭鴻傑〉,《上海國醫學院辛未級畢業紀念刊》紀念刊(1931),頁20。
〈創辦中醫學校改進中藥一案之審查報告〉,《立法院公報》11.9(1953.8),頁6-17。
〈創辦中醫學校改進中藥等請願書應成為議案一案之審查報告〉,《立法院公報》17.3(1956.5),頁5、8-9。
〈勞保中醫之擴大試辦問題〉,《立法院公報》76.80(1987.10),頁129;〈請將中醫列入公、勞保範圍案〉,《臺灣省議會公報》51.24,(1984.3)頁2919;〈建議全面開放中醫勞保業務等問題〉,《立法院公報》76.10(1987.10),頁126。
〈朝鮮漢醫試驗制度〉,《臺灣皇漢醫界》23(1930.9),頁39。
〈湖南省國醫藥界向立法院爲國醫館爭管理權〉,《醫學雜誌》73(1933.10),頁33。
〈湖南國醫專科學校呈中央國醫館文〉,《醫界春秋》104(1935.8),頁29。
〈診所與傳統整復推拿執業場所同一地址認定〉,《首都中醫報導》16(2012.12),版3。
〈傳統整復推拿業務管理要點〉,《首都中醫報導》14(2012.6),版3。
〈新術語:治外法權〉,《新生周刊》1.4(1934),頁64
〈電各縣市政府、醫師公會為奉衛生部令「收復區開業醫事人員管理辦法」有效期間延長至39年6月底止〉,《臺灣省政府公報》37.秋65(1948.9),頁781。
〈對漢醫試驗當路之意見〉,《臺灣皇漢醫界》27(1931.4),頁45。
〈管理醫士暫行規則〉,《紹興醫藥學報》12.4(1922.4),頁65-67。
〈管理醫師暫行規則(附表)〉,《紹興醫藥學報》12.4(1922.4),頁67-7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1(1945.12),頁1-2。
〈臺灣省政府令42府秘法字第15526號〉,《臺灣省政府公報》,42.春字39(1943),頁454。
〈審查會通過「醫師法修正案」行政院提案條文、現行條文對照表〉,《立法院公報》90.58(2001.12),頁422。
〈衛生科取締中醫濫用西藥國醫會請禁西醫濫用中藥〉,《廣濟醫刊》12.10(1935.10),頁4-5。
〈衛生署中醫委員會成立〉,《國醫素》2(1937.3),頁36。
〈衛生署中醫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要〉,《光華醫藥雜誌》4.6(1937.4),頁5。
〈衛生署中醫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錄〉,《光華醫藥雜誌》4.10(1937.8),頁6。
〈衛生署公布中醫審查規則〉,《醫界春秋》116(1936.8),頁35-47。
〈衛生署修正中醫審查規則之經過〉,《光華醫藥雜誌》4.8(1937.6),頁41。
〈衛生署組織法〉,《立法院公報》87(1936.12),頁36。
〈衛署管理中醫之不平鳴〉,《中國醫藥研究月報》1.3(1937.1),頁23。
〈請全國醫師聯合會組織「醫業保障委員會」以保障全國醫界權利并處理各地醫事糾紛案〉,《醫藥評論》,110(1934.2),頁9-10。
〈請當局切實禁止中醫濫施注射針藥案〉,《醫事彙刊》8.1(1936.1),頁68。
〈請議切實取締中醫濫用西藥以重民命案〉,《醫事彙刊》9(1931.11),頁3-4。
〈鄧青山非法被捕之經過〉,《中華醫學雜誌》17.2(1931),頁196-201。
〈遼寧省管理中醫士暫行規則〉,《衛生公報》2.5(1930.5),頁230-233。
〈醫生被控〉,《禮拜六》567(1934),頁328。
〈醫師法〉,《立法院公報》128(1943.11),頁144-149。
〈醫師被控業務過失:法院在審理中得准交保〉,《西南醫學雜誌》5.11(1948.2),頁7。
〈醫訟案件須由正式法醫檢定〉,《醫藥評論》127(1935.7),頁52。
〈關于籌設國醫館一案仰該院查照各案統籌辦理具報由〉,《國民政府公報》476(1930.5),頁10。
丁仲英:〈醫界國選代表之立場與其所負之使命〉,《光華醫藥雜誌》4.8(1937),頁2-3。
丁福保:〈論醫之目的〉,《中西醫學報》4(1910),頁1-3。
上海中醫學會:〈上海中醫學會宣言書〉,《醫藥雜誌》6.1(1922.7),頁50。
王宇高:〈請政府修正法律:保障從事醫業之人以資醫學進化而免病人枉死案〉,《醫學雜誌》,82(1935.4),頁3-8。
王錫周:〈刑事訴訟法〉,《現代法學》1.6(1931.9),頁96。
王錫周:〈刑事訴訟法〉,《現代法學》1.10(1932.1),頁161-164。
任應秋:〈商量中醫入憲〉,《現代醫藥雜誌》1.3/4(1945),頁4-5。
任應秋:〈中醫教育現實論〉,《現代醫藥雜誌》1(1946),頁1。
任應秋:〈中醫與憲法〉,《國醫砥柱》5.2(1946),頁4。
朱 松:〈論中國醫藥不振之原因〉,《醫界春秋》16(1927),頁5。
朱頌陶:〈國醫與政治〉,《神州國醫學報》2.5(1934.1),頁50。
朱壽朋:〈國醫之軌道〉,《醫界春秋》84(1933),頁2。
池 方:〈醫權保障運動〉,《牙科學報》,13(1948),頁275。
余 巖:〈舊醫學校系統案駁議〉,《崇德醫藥月刊》1.11(1925.11),頁41-44。
余 巖:〈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決議「廢止中醫案」原文〉,《醫界春秋》34(1929.4),頁14-16。
佚 名:〈修正中醫取締章程〉,《新廣州月刊》1.6(1932),頁25。
吳去疾:〈外人亦干涉中醫用西藥矣〉,《神州國醫學報》5.4(1936.12),頁21-23。
宋 澤譯:〈中華民國醫事衞生之現狀〉,《醫藥評論》53(1931),頁20-21。
宋大仁:〈中醫教育之展望〉,《華西醫藥雜誌》1.7(1946),頁34。
宋國賓:〈醫業秘密〉,《醫事彙刊》2(1930),頁8-20。
宋國賓:〈關於西醫道德的補充〉,《生活(上海1925A)》6.39(1931),頁847-848。
宋國賓:〈上海市醫師公會信條〉,《醫事匯刊》14(1933.2),頁45-46。
宋國賓:〈醫案陪審之建議〉,《醫藥評論》120(1934.12),頁1-2。
宋國賓:〈醫訟之面面觀〉,《醫藥評論》129(1935.9),頁2。
宋國賓:〈國民大會中醫界代表之使命〉,《醫藥評論》142(1936.10),頁2。
宋澤譯:〈中華民國醫事衞生之現狀〉,《醫藥評論》53(1931.3),頁20-21。
李登俊:〈墮胎罪之立法問題〉,《法律評論(北京)》8.15(1931.1),頁3-11。
汪企張:〈國醫館欲分割政權無異別組政府〉,《醫事彙刊》16(1933.8),頁28-29。
汪企張:〈醫權申義並補遺〉,《醫事彙刊》19(1934),頁3。
汪企張:〈現代吾醫之知行〉,《醫事公論》4.2(1936.11),頁16-17。
周 鎮:〈修正內部管理醫士規則之公同要求〉,《紹興醫藥學報星期增刊》122(1922.5),頁6-7。
周 鎮:〈為西醫專制之衛部阻礙中醫發展且欲限制中醫不治傳染病徵求公論實行分隸各屬策〉,《杏林醫學月報》19(1930.9),頁1-3。
周 鎮:〈委任書導言〉,《醫學雜誌》71(1933),頁57-58
周柳亭:〈略述中醫條例公布之顛末並向國内外醫藥同仁進一言〉,《醫界春秋》110(1936.2),頁4。
宗 人:〈上海中醫界向陳果夫哭訴〉,《快活林》56(1947.4),頁5。
宜亭編:〈最高法院刑事判例(二十三年二月十七日上字第二九五五號)〉,《法律評論(北京)》11.50(1934.10),頁27。
知 死:〈西藥亡國預算表〉,《醫界春秋》13(1927.7),頁12。
邱 鍵:〈國民大會對中醫藥提案已獲通過〉,《華西醫藥雜誌》3.1-3(1948.6),頁38-39。
金真如:〈對於衛生署管理中醫表示〉,《神州國醫學報》5.2(1936.10),頁34-36。
金寶善:〈舊中國的西醫派別與衛生事業的演變〉,收入《文史資料選輯》,總101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俞松筠:〈醫訟應需公斷〉,《醫事彙刊》20(1934.7),頁315-316。
胡協心:〈三團體駁中醫學校系統案的感言〉,《三三醫報》3.29(1926.5),頁4。
范守淵:〈這也算是一場醫訟〉,《醫藥學》14.2(1937),頁29。
范源廉:〈部令:敎育部部令(二則):第二十五號至二十六號(中華民國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醫學專門學校規程、藥學專門學校規程〉,《政府公報》208(1912.11),頁4-6。
徐 愷:〈紹興滿城風雨之庸醫殺人案〉,《光華醫藥雜誌》1.2(1933),頁10-11。
徐心亙:〈奇者西醫不准中醫用西藥之法律觀〉,《文醫半月刊》3.9(1937.5),頁7。
徐心亙:〈國醫藥應具有新生活的觀念與建設〉,《吳興醫藥》9(1937),頁2。
徐名山:〈國醫教育的現狀與展望〉,《蘇州國醫雜誌》7(1935秋季),頁12-14。
徐相任:〈西醫之殘酷不仁〉,《醫學雜誌》88(1936),頁28。
時逸人:〈中醫學校改稱學社〉,《醫學雜誌》69(1933.2),頁3。
時逸人:〈中醫校立案問題〉,《復興中醫》1.1(1940.1),頁48。
時逸人:〈教育部公佈中醫校課程之經過〉,《復興中醫》1.2(1940.3),頁1-2。
祝天一:〈談談醫藥界的積弊和建設〉,《醫界春秋》7(1926),頁11。
秦伯未:〈對於衛生局之疑問〉,《醫界春秋》19(1928.1),頁3-4。
秦伯未:〈中醫的程度〉,《醫界春秋》24(1928),頁4。
秦伯未:〈今後之奮勉〉,《醫界春秋》110(1936.2),頁8。
高德明:〈中醫師資格審查及業務管理現況〉,《新中華醫藥月刊》2.3(1946.12),頁4。
啟 于:〈論業務過失加重處罰之立法根據〉,《法律評論(北京)》6.15(1929.1),頁1-3。
張懷霖:〈關於衛生局取締中醫用西醫療器及西藥〉,《中華醫藥報》19(1937.7),頁2-3。
張贊臣:〈國醫的責任〉,《醫界春秋》13(1927),頁6。
張贊臣:〈全國醫藥團體臨時代表大會紀要〉,《醫界春秋》42(1929.12),頁23。
張贊臣:〈中醫條例與審查規則之矛盾律〉,《醫界春秋》122(1937.2),頁1。
梁長榮:〈國醫教育前途之悲觀〉,《國醫正言》12(1934),頁10。
梁長榮:〈關於國醫教育問題〉,《現代醫藥月刊》2.1(1934.10),頁11-12
許半龍:〈國民革命與中醫〉,《衛生報》11(1928.3),頁85。
郭 衛:〈刑法總則〉,《現代法學》1.4(1931.7),頁81-82。
郭 衛:〈刑法總則〉,《現代法學》1.5(1931.8),頁107-114。
郭鴻傑:〈改進國醫與醫育法權〉,《醫報》1.9(1933.8),頁5。
郭鴻傑:〈改進國醫與醫育法權(續)〉,《醫報》1.10(1933.12),頁2-3。
陳鉅水:〈西醫醫德〉,《生活(上海1925A)》6.36(1931),頁784-785。
陶熾孫:〈中國新醫受難史序論〉,《中華醫學雜誌》22.11(1936),頁1126。
陸松喬:〈中醫審查規則之檢討〉,《光華醫藥雜誌》4.3(1937.1),頁5。
湖南醫藥建委會:〈教衛部焚坑國醫國藥之痛史錄〉,《現代國醫》2.6(1932.10),頁10-13。
湛 如:〈對於「管理醫師暫行規則」之管見〉,《醫學雜誌》6.3(1922.9),頁54
湛 如:〈對於「管理醫師暫行規則」之管見(續)〉,《醫學雜誌》6.4(1922.10),頁51。
湯士彥:〈中央國醫館設置處方鑑定委員會的商榷〉,《光華醫學雜誌》3.3(1936),頁2。
湯士彥:〈慶祝中醫條例公布聲中國醫界今後之取徑〉,《醫界春秋》110(1936.2),頁8。
湯士彥:〈衛生署管理中醫之利弊〉,《光華醫藥雜誌》3.6(1936.4),頁2。
湯士彥:〈從中醫條例的公布說到中醫證書的給發〉,《中國醫藥研究月報》1.8(1937.6),頁4-6。
焦易堂:〈為採行國醫條例告國人書〉,《醫藥評論》105(1933.9),頁13-14。
焦易堂:〈國醫藥界應有政治眼光〉,《國醫公報》2.1(1934),頁1。
焦易堂:〈中醫條例公布感言〉,《醫界春秋》110(1936),頁2。
超 然:〈書陳鉅水之西醫道德後〉,《吳興國醫周刊》37(年月不詳),頁73。
黃鳴駒:〈消毒劑及消毒法〉,《醫藥學》6.2(1929.2),頁19。
葉勁秋:〈關於中醫教育的話〉,《醫學雜誌》78(1934),頁45。
葉勁秋:〈中醫列入學制問題〉,《醫界春秋》122(1937.2),頁1。
嘉 言:〈醫生之道德〉,《甲子》1(1925),頁12-13。
滌 塵:〈國醫「藥方」之鑑定權〉,《神州國醫學報》1.4(1932),頁6。
蒙志明:〈開辦中醫學校之必要〉,《醫學導報》7-8(1946),頁30。
蒼 龍:〈關於醫病糾紛方面之法律常識〉,《醫事通訊》1.1(1947.7)頁22。
毅 公:〈醫訟〉,《社會衛生》1.4/5(1945.2),頁20。
編 者:〈中醫應歸衛生署管理的我見〉,《光華醫藥雜誌》3.6(1936.4),頁1。
編輯者:〈擬提出漢方醫術繼續試驗法制定請願書案〉,《漢文皇漢醫界》16(1930),頁1-4。
編輯部:〈上海國醫公會改選大會記:通過國醫公約十八條〉,《光華醫藥雜誌》1.3(1934),頁57。
編輯部:〈國醫開始法醫之權威〉,《光華醫學雜誌》2.2(1934),頁2。
編輯部:〈醫訊:中央國醫館設處方鑑定委員會〉,《醫界春秋》107(1935),頁43。
蔣文芳:〈對于同業相殘案之感想:中醫之自殺政策〉,《醫界春秋》25(1928),頁2-3。
蔣文芳:〈組織國醫館之節略(附圖表)〉,《醫界春秋》55(1931.1),頁9。
蔣文芳:〈醫生使孕婦墮胎在法律上之刑罪〉,《光華醫學雜誌》1.1(1933),頁43-44。
蔣文芳:〈業務上過失之刑事責任〉,《光華醫藥雜誌》1.2(1933),頁36-37。
蔣文芳:〈關於中醫審查規則之檢討〉,《中醫科學》1.4(1936.10),頁8。
盧朋著:〈中醫課程須加法醫學一科案〉,《廣東醫藥月報》1.7(1929),頁35-37。
薛篤弼:〈衞生部批:第二九號(中華民國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原具呈人?悚i中醫協會:呈一件爲西醫妄行鑑定中醫藥方請更行審議轉詳司法部迅予糾正由〉,《衛生公報》3(1929.3),頁75。
譚次仲:〈中醫不能用西藥與西醫不能用中藥平議〉,《華西醫藥雜誌》2.8(1947.11),頁30。
隴西布衣:〈上海七個中醫學校的教程與興亡〉,《醫界春秋》20(1928.2),頁2-3。
(三)報紙
〈女學生之慘劇,胎孩在腹中斃命腐爛不堪,醫生被控墮胎罪不能成立罪〉,《申報》版15,1928年10月13日。
〈中醫無權拔牙羅相甫執非所業黃根泉向索好牙〉,《申報》版12,1936年1月12日。
〈中醫濫用西藥兩針一條人命〉,《中央日報》版5,1948年10月24日。
〈木匠控醫生擅為割去一手但醫院方面有木匠簽名昨日開審法院仍須調查〉,《申報》版15,1935年8月15日。
〈北平醫師取驗血液案〉,《大公報(天津版)》版7,1929年9月1日。
〈本島衞生經濟(下上)醫生減少醫師增加人口增加伴〉,《臺灣日日新報》號10891版3,昭和5年(1930)8月10日。
〈全島醫藥分布東部與澎湖醫生全無〉,《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10738版3,昭和5年(1930)3月9日。
〈全島醫藥總會來月初將開於稻江請願醫生再試〉,《臺灣日日新報》號10686版4,昭和5年(1930)1月10日。
〈全國國醫界請願修改衛生署組織,請設副署長由中醫充任,代表百餘人結果頗圓滿〉,《中央日報》版7,1936年12月04日。
〈全國衛生行政會議通過嚴禁中醫使用西藥等案〉,《華中醫藥報》版2,1946年11月15日。
〈考試續聞〉,《臺灣日日新報》號1084版3,明治34年(1901)12月11日。
〈即決例改正要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3324版2,明治42年(1909)5月30日。
〈巡視醫生處方錄〉,《臺灣日日新報》號1760版3,明治37年(1904)3月16日。
〈汽水和醋治斃人命案醫生判罪〉,《益世報》版5,1934年8月9日。
〈甬醫柯聖滄宣判無罪〉,《申報》版14,1934年9月18日。
〈兩度脫輻俄婦被禁精神病院〉,《申報》版4,1947年11月8日。
〈坤伶徐東明墮胎案〉《大公報(天津版)》版6,1935年2月19日。
〈拓務省對漢醫採用試驗有無認為必要之意向〉,《臺灣日日新報》號11122版4,昭和6年(1931)3月31日。
〈治胃病勸人墮胎並無胎兒人受重創劉慧貞被控傷害罪〉,《申報》版4,1937年11月29日。
〈法部通行京外司法衙門文附呈單〉,《大公報(天津版)》版6,1912年4月6日。
〈春期種痘施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2658版3,昭和40年(1907)3月15日。
〈柯聖滄醫生被控案市國醫公會已有復函到院仍須候神州醫藥會鑑定書〉,《申報》版13,1934年4月26日。
〈紅十字分醫院成立〉,《申報》版7,1913年08月18日。
〈重醫學議〉,《申報》版1,1900年01月12日。
〈訓斥醫士〉,《臺灣日日新報》號1739版3,明治37年(1904)2月20日。
〈國醫朱叔屏 被控玩忽業務 兩齡小孩身死糾紛 案已訊結今日判決〉《申報》版12,1935年7月31日。
〈國醫蔡松春等被控 過失傷人訉結 半夏通草爲此案癥結 鑑定書對被告爲有利〉,《申報》版12,1935年4月2日。
〈婦人服藥後小產 醫生控案訊結 居經二字卽指懷孕 藥方鑑定尚無不合〉,《申報》版11,1936年2月7日。
〈庸醫打胎被捕侯究〉,《申報》版10,1940年11月17日。
〈庸醫朱少堂業務過失殺人〉,《大公報(天津版)》版6,1937年3月12日。
〈敎員之妻產子夭折謂醫生玩忽業務〉,《申報》版11,1939年8月18日。
〈教部令教局取締本市兩醫學院〉,《申報》版6,1946年8月11日。
〈部令緩行管理醫士規則〉,《申報》版11,1922年7月17日。
〈筑市醫師被控殺人 地檢處已對王文緒起訴〉,《大公報(上海)》版9,1946年11月18日。
〈嘉義零信〉,《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2568版5,明治39年(1906)11月12日。
〈漢醫存廢論〉,《臺灣日日新報》號9626版4,昭和2年(1927)1月16日。
〈漢醫考驗〉,《臺灣日日新報》號871版5,明治33年(1900)3月31日
〈瘋之謎案判決 袁?悜^黃英邦分處有期徒刑〉,《申報》版4,1948年10月27日。
〈種痘事件〉,《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2660版3,明治43年(1910)3月17日。
〈管理中醫辦法三項〉,《申報》版16,1930年4月19日。
〈臺北州檢擧無免許漢醫生及漢藥商店狀至慘澹〉,《臺灣日日新報》號10568版4,昭和4年(1929)9月18日。
〈臺灣醫生免許規則醫政統一〉,《臺灣日日新報》號970版2,明治34年(1901)7月27日。
〈臺灣醫生免許規則發布〉,《臺灣日日新報》號966版2,明治34年(1901)7月23日。
〈墮胎控案判?豆漱j仁無罪〉,《申報》版12,1934年5月24日。
〈蔡幼笙被控案之反訴〉,《申報》版15,1931年4月12日。
〈蔣諭維護中國醫藥〉,《申報》版14,1929年12月29日。
〈衛生署中醫委員會成立〉,《申報》版16,1937年2月6日。
〈醫生准數〉,《臺灣日日新報》號1223版3,明治35年(1902)5月31日。
〈醫生被控案判?芋r,《申報》版15,1929年5月15日。
〈醫生開業區域所關〉,《臺灣日日新報》號2456版2,明治39年(1906)7月8日。
〈醫生試驗〉,《臺灣日日新報》號1081版3,明治34年(1901)12月7日。
〈醫事專業法庭明年起實施〉,《聯合報》版B5,2004年7月8日。
〈醫事衛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3676版2,明治43年(1910)7月28日。
〈醫制新頒〉,《臺灣日日新報》號971版5,明治34年(1901)7月28日。
〈醫花柳病兩針送命拋屍案 判懲主犯醫生逃避無踪 兩?韺U犯各押二月〉,《申報》版12,1936年2月24日。
〈醫師張鳳歧兄弟被控案昨宣判上海〉,《大公報(上海)》版8,1936年10月23日。
〈懷孕誤爲經水失調 楊道清妻因是墮胎 夏紫陽被控殺人罪〉,《申報》版10,1932年4月23日。
〈寶隆醫院之報告 滬剖尸案 因懷疑傳染故施行解剖〉,《大公報(天津)》版5,1931年3月5日。
王爵榮:〈「醫事糾紛」之過去與現在〉,《申報》,1947年11月28日,第8版。
江晦鳴:〈一年來之中國醫藥衛生(二)〉,《申報》版15,1935年1月14日。
余 巖:〈怎樣能使中國科學醫之普及(上)〉,《申報》版15,1935年1月28日。
宋國賓:〈庸醫殺人〉,《申報》版19,1934年9月3日。
宋國賓:〈屍體剖騐爲醫獄定讞之唯一根據〉,《申報》版15,1935年1月28日。
易萬育:〈對全國衛生行政會議「嚴禁中醫使用西藥案」的抗議〉,《華中醫藥報》版1,1946年11月15日。
花新人:〈中醫教育如何可以列入學校〉,《大公報》版11,1938年6月5日。
洪吉卿:〈中西醫藥平議〉,《大公報》版11,1931年5月16日。
猷 先:〈國醫館之商榷〉,《大公報》版11,1930年12月4日。
蔣文芳:〈業務上知悉或持有的秘密〉,《醫聲通訊》版4,1948年2月1日。
擎 天:〈中醫師「資格」之嚴重問題〉,《健康醫報》版1,1946年9月17日。
麋 :〈腦膜炎〉,《申報》版23,1931年2月25日
鑑 清:〈我對於國醫館之感想〉,《大公報》版11,1931年1月22日。
二、近人專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中國法制出版社:《最新醫藥衛生法律適用大全》,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中華醫學會業務保障委員會編:《醫訟案件彙抄(第二集)》,上海:中華醫學會業務保障委員會,1937。
孔健民:《中國醫學史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
文 庠:《移植與超越——民國中醫醫政》,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王存河主編:《中國法制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
王芸生:《臺灣史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王皇玉等:《過失醫療與刑事責任》,臺北:臺灣刑事法學會,2009。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王泰升發行,1997。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社,2001。
王泰升:《臺灣日誌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
王泰升:《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王國治、王國成、王國士:《醫療法律:醫療倫理論中醫推拿法制》(臺北:漢蘆出版社,2012)。
北京中醫學院醫史教研組編:《中國醫學史講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朱 潮、張慰丰編:《新中國醫學教育史》,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0。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七十三年度)》,臺北:考選部,1984。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七十四年度)》,臺北:考選部,1985。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七十九年度)》,臺北:考選部,1980。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八十三年度)》,臺北:考選部,1994。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八十七年度)》,臺北:考選部,1998。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臺北:考選部,2001。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97年度)》,臺北:考選部,2008。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101年度)》,臺北:考選部,2011。
考選部編:《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105年度)》,臺北:考選部,2017。
行政院衛生署編:《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一)》,臺北:行政院衛生署,1995。
何小蓮:《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吳基福:《臺灣醫師公會三十三年史》,臺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980。
宋國賓編:《醫訟案件彙抄(第一集)》,上海:中華醫學會業務保障委員會,1935。
李 哲:《中醫藥立法及相關問題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8.5。
李 雲編:《中醫人名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李大平主編:《醫事法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李伯璋、曾平杉:《醫療紛爭——在臨床醫學與法律實務的探討》,臺北:新學林出版,2010。
李建民:《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數術身體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李貴連:《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李經緯、鄢良編:《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醫學思潮》,武漢 :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杜治政:《醫學倫理學探新》,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臺北: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2011。
林宜信等編:《臺灣中醫藥發展紀實》,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林昭庚主編:《臺灣中醫發展史》,臺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4。
林昭庚、陳光偉、周珮琪:《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臺灣中醫》,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1。
林昭庚、周珮琪、林伯欣、施惠娟編:《中醫學史》,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4。
武樹臣:《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金仕起:《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
姚念慈等:《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一):以臺中地院醫療試辦制度為中心》,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4。
姜柏生、田侃主编:《醫事法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范家偉:《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徐小群:《自由職業團體在上海的興起》,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馬小紅:《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北京:北京大學版社,2004。
馬伯英、高晞、洪中立:《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馬金生:《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新編常用中醫藥法規匯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頁136。
崔永東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常存庫主編:《中國醫學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1912-1937)》,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張秀蓉編:《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張秀蓉編:《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正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張忠元主編:《醫學倫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張效霞:《無知與偏見——中醫存廢百年之爭》,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梁 峻:《中國古代醫政史略》,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梁治平:《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許伯埏:《許丙.許伯埏回想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許倬雲策劃主講:《現代社會的職業倫理》,臺北:洪建全基金會,1995。
許錫慶:《日治時期臺灣衛生史料特展專輯——從瘴癘之鄉到清淨家園》,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
陳坤一編著:《中華民國中醫師考試制度》,臺北:正中書局,1985。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2011。
陳景良:《當代中國法律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陳學德主編:《臺中地院醫療調解、諮詢、鑑定制度經驗分享》,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4。
陳聰富、陳彥元、楊哲銘、吳志正、王宗倫、邱玟惠:《醫療法律》,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
陳聰富:《醫療責任的形成與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陳櫻琴、黃于玉、顏中漢:《醫療法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
程 錦:《唐代醫療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08。
程樹德:《中國法制史》,上海:華通書局,1931。
程樹德著、程俊英等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童之偉:《法權與憲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黃丁全:《醫事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黃丁全:《醫事法新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黃怡超等編:《臺灣中醫藥之發展》,臺北:衛生福利部,2015。
黃建平等:《中西醫比較研究》,長沙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
黃源盛:《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2000。
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解讀》,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楊念群:《楊念群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
經典雜誌編:《臺灣醫療400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
葉永文:《臺灣醫療發展史——醫政關係》,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葉永文:《臺灣中醫發展史——醫政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
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新編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廖育群:《岐黃醫道》,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臺灣省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編:《臺灣省中醫藥業藥要覽》,臺北:臺灣省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1965。
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劉 新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劉文瑢:《醫事法要義》,臺北:合記書局,1999。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
劉榮倫、顧玉潛編:《中國衛生行政史略》,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
蔡景峰、李慶華、章冰浣主編:《中國醫學通史(現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鄧鐵濤主編:《中國近代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鄧鐵濤主編:《中醫近代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鄧鐵濤、程之范主編:《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鄭 洪:《「國醫」之殤:百年中醫沉浮錄》,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
鄭 秦:《中國法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鄭曼青、林品石,《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龍 偉:《民國醫事糾紛研究(1927-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戴鴻映:《舊中國治安法規選編》,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頁351-352
謝振民:《中華民國立法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98。
蘇三稜、蔡新富主編:《臺灣中醫口述歷史專輯》,臺北: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2003。
〔美〕恩格爾哈特(H.Tristram Engelhardt)著、范瑞平譯,《生命倫理學基礎(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美〕愛德華.胡美(Edward H. Hume)著、杜麗紅譯:《道一風同》,北京:中華書局,2011。
〔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著、嚴復譯:《穆勒名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Allan G. Johnson, The Forest and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Bridie Andrews,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1960,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UBC Press, 2014.
Sean Hsiang-lin Lei,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三、近人論文
丁 任:〈中醫醫院職業化管理的困境〉,《中醫管理雜誌》23.15(2015.8),頁48-50。
丁崑健:〈日治時期漢醫政策初探——醫生資格檢定考試〉,《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13(2009),頁83-100。
于文明:〈我國中醫藥立法的進展〉,《前進論壇》10(2011.10),頁35-38。
王 勇:〈近代中國社會醫德問題簡析〉,《中國醫學倫理學》21.5(2008.5),頁16-18。
王成誠:〈建國初期文化建設的中西之爭——以中醫政策為例〉,《中共四川省黨校學報》,4(2012.10),頁67。
王其林:〈論民國醫師刑事法律制度的失衡——以「業務過失」罪為視角〉《河北法學》31.11(2013.11),頁144-150。
王國成、詹鎮榮、戴承杰:〈論中藥調劑歷史源流與當前法律爭議〉,《北臺灣中醫醫學雜誌》2.2(2010.12),頁83-116。
田 侃:〈《中醫藥法》立法創新之評價〉,《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1(2017.3),頁20。
田曉旭:〈民國時期執業醫師許可制的健全過程〉,《中華醫史雜誌》32.2(2002.4),頁73-77。
皮國立:〈所謂「國醫」的內涵——略中國醫學之近代轉型與再造〉,《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9.總217(2009.1),頁64-77。
任宏麗、段逸山、楊奕望:〈民國時期中醫藥訴訟鑑定案1例〉〉,《浙江中醫雜誌》48.1(2013.1),頁62-63。
朱偉明、徐青松:〈試論加快我國中醫藥立法進程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中國衛生法制》17.5(2009.9),頁10-11;仲霞、王現:〈完善中醫藥法律體系的對策探討〉,《中醫管理雜誌》19.2(2011.2),頁109-111。
朱曉光:〈國民黨中央內部圍繞「中醫條例」的中醫存廢之爭〉,《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1.6(1995.6),頁52-54。
余新忠:〈從避疫到防疫:晚清因應疫病觀念的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2(2008),頁51-54。
余萬能:〈中醫健保處方調劑之法制問題〉,《全國律師》12(2012.12),頁16-24。
吳穎雄、田侃:〈我國中醫藥立法問題芻議〉,《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008.12),頁299。
呂群蓉:〈醫務人員行醫規範源考〉,《河北法學》28.2(2010),頁2-11。
李 哲、魯兆麟:〈中國現代中醫藥法規建設述略〉,《中國現代中醫藥法規建設述略》37.4(2007.10),頁218-221。
李 磊、趙豔平:〈偽滿時期中醫的生存狀況與抗爭〉,《中華醫史雜誌》43.6(2013.11),頁342-344。
李 瓏:〈中醫法學思想探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4.3(1995.3),頁12-13。
李尚仁:〈展示、說服與謠言〉,載於林富士編:《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李明濱:〈醫療刑責合理化促進醫病雙贏〉,《臺灣醫界》55.4(2012.4),頁7。
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頁121-137。
李經緯:〈覃勤關于中醫爭取發展權斗爭史實之擷要〉,《中華醫史雜誌》29.1(1999.1),頁24-28。
李聖隆:〈談醫事法制的建立〉,《當代醫學》13(1974.11),頁38-40。
李聖隆:〈談醫師法的規定使醫業界感到疑惑的幾個問題〉,《當代醫學》3.1(1976.1),頁100-111。
李聖隆:〈醫事法學的塑雕、變革與未來發展〉,《臺大法學論叢》12.2(1983.6),頁53-72。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995.3),頁114。
杜正勝:〈醫療社會文化史外一章——金仕起《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序〉,《古今論衡》21(2010.12),頁136。
尚莉麗:〈中醫藥立法問題研究〉,《中醫管理雜誌》10.3(2000.3),頁52-55。
林伯欣:〈逐夢與踏實——淺談古典中醫的經史觀〉,《臺灣中醫醫學雜誌》12.1(2014.3),頁4。
邱大昕:〈盲流非盲流:日治時期臺灣盲人的流動與遷移〉,《臺灣史研究》22.1(2015.3),頁19。
邵 振、田侃:〈關于中醫坐堂醫的幾點法律問題探討〉,《中國社會醫學雜誌》30.3(2013.6),頁155-157。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醫角——兼論其身分與地位〉,《新史學》6.1(1995) ,頁1-48。
洪郭駒:〈中醫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與中醫臨床發展關系探究〉,《中醫藥管理雜誌》21.3(2013.3),頁229-231。
胡 勇:〈民國時期醫生之甄訓與評核〉,《浙江學刊》5(2008.5),頁88-94。
胡展榕、林政憲、黃怡超、蘇奕彰:〈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之籌設探源〉,《臺灣中醫醫學雜誌》10.3(2011.9),頁47-49。
胡峰賓:〈中醫法制之發展與展望〉,《全國律師》12(2012.12),頁3-5。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1998.9),頁49-86。
奚 霞:〈民國時期中醫廢立之爭〉,《炎黃春秋》8(2004.8),頁69。
桑濱生:〈建國以來中醫藥法規立法現狀與結構分析〉,《中醫藥管理雜誌》7.2(1997),頁12。
殷秀紅:〈儒醫許半龍〉,《中醫藥文化》3.5(2008.5),頁26-27。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2006.9),頁402、413。
祝平一:〈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2010.6),頁28-29。
袁國銘等:〈論我國中央衛生行政機構的變遷〉,《醫學與社會》27.6(2014.6),頁13-18。
郝先中:〈民國時期爭取中醫教育合法化運動始末〉,《中華醫史雜誌》35.4(2005.10),頁223。
馬小紅:〈「以刑為主」還是「以禮為主」——中國傳統法的反思〉,《中國司法》1(2008.1),頁87-89。
馬伯英:〈《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質疑補正〉,《河南中醫》4(1982) ,頁21-23。
馬金生:〈自保、革新與維權:中醫界對醫患糾紛的認識和因應(1927-1949年)〉,《浙江學刊》3(2015.5),頁63-64。
馬堪溫:〈清道光帝禁針灸于太醫院考〉,《上海中醫藥雜誌》4(2002) ,頁38-40。
高 晞:〈衛生之道與衛生政治化——20世紀中國西醫體系的確立與演變(1900-1949)〉,《史林》5(2014.10),頁91-102。
高宗桂:〈中醫院所聘請傷科助理對健保給付的影響〉,《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1.1(2004.10),頁1-8。
張 羽:〈日據時期臺灣醫師的疾病醫療書寫研究〉,《臺灣研究集刊》2.總108(2010.4),頁62-71。
張 娟:〈論中醫藥立法的完善〉,《蘭州季刊》11(2008),頁100。
張 渝、馬長瓊:〈淺論中醫說明義務與中醫處方保護〉,《中國衛生法制》20.2(2012.3),頁34-36、61。
張 華:〈門檻與制約:清代醫生的從業規制——以小說《壺中天》與《醫界現形記》為中心的探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2(2011),頁213-238。
張希坡:〈第十六章:南京臨時政府修訂法律情況概述〉,見朱勇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九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張金鐘:〈中外醫德傳統變異與文化根源〉,《中國醫學倫理學》3.47(1996) ,頁14-15。
張哲嘉:〈「中國傳統法醫學」的知識性格與操作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4(2004.6),頁18-22。
張孫彪、林楠:〈中國近代中醫藥訟案鑑定考述〉,《醫學與哲學》33.3A(2012.3),頁66-68。
張效霞、王振國:〈西醫教育模式對中醫基礎學科體系形成的影響及反思〉,《中醫教育》6.23(2004.11),頁51-54。
曹麗娟:〈試論清末衛生行政機構〉,《中華醫史雜誌》31.2(2001.4),頁86-88。
陳秀芬:〈醫療史研究在臺灣(1990-2010)——兼論其與「新史學」的關係〉,《漢學研究通訊》29.3(2010.9),頁20。
陳金生:〈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制度的回憶——以臺灣乙種醫師制度為主(上)〉,《臺灣史料研究》8(1996.8),頁22。
陳俞沛、林建智:〈中醫師醫療業務責任保險之相關法律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7(2012.11),頁189-239。
陳俞沛:〈中藥調劑權之爭議問題探討〉,《全國律師》12(2012.12),頁47-53。
陳滌平:〈近現代學校模式中醫教育史考略〉,《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2(2015.12),頁33-34。
單藕琦:〈我國醫師管理法規概述〉,《中國醫院管理》15.10(1995.10),頁18。
曾品傑:〈論中醫之醫療法律糾紛——從推拿整脊談起〉,《全國律師》12(2012.12),頁36-46。
曾憲義、馬小紅:〈中國傳統法的結構與基本概念辨正——兼論古代禮與法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5(2003),頁65。
程 竑:〈中醫藥立法之構想〉,《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1998.2),頁66。
黃 輝:〈新安醫學家徐春甫(三)〉,《中醫藥臨床雜誌》23.9(2011.9),頁825-832。
黃 薇:〈五大亮點讀懂中醫藥法〉,《亞太傳統醫藥》,1(2017.1),無頁碼。
黃金滿:〈關於中國中醫藥立法的思考〉,《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1(2015.1),頁58。
黃源盛:〈近代刑事訴訟理念與體制的形塑——民初大理院刑事程序判決再探〉,《法制史研究》18(2010.12),頁175。
黃源盛:〈民國十七年的舊刑法與司法實踐〉,《輔仁法學》47(2014.6),頁1-48。
楊天宇:〈《周禮》的內容、行文特點及其史料價值〉,《史學月刊》6(2001.12),頁44-56。
楊哲彥:〈中醫傷科常見的醫療糾紛與預防措施〉,《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1(2002.12),頁1-10。
楊哲彥、楊秀儀:〈臺灣地區中醫與西醫醫療糾紛的差異〉,《中醫藥雜誌》15.1(2004.3),頁1-15。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新史學》14.1(2003.3),頁45-96。
裴 瑩、郭義:〈中醫古代中醫法規考〉,《中華中醫藥學刊》26.2(2008.2),頁352-353。
趙 敏、張劍雪:〈近代以來我國中醫藥立法的歷史變遷及啟示〉,《醫學與法學》8.4(2016.8),頁16。
趙金銘:〈醫療事故的法律責任與鑑定結論的採信〉,《哈爾濱醫藥》34.5(2014.4),頁253。
趙學良:〈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立法不公與實踐中的問題〉,《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00.2),頁47-51;郭行玖:〈現行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實施中的不足與思考〉,《中國醫院管理》18.6(1998.6),頁22-23。
劉昌慧:〈中外醫療過失犯罪立法比較分析〉,《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18.3(2016.6),頁126-129。
劉得寬:〈中國的傳統法思想和現代的法發展〉,收入張中秋:《中國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劉淑芬:〈唐、宋時期僧人、國家和醫療的關係:從藥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劉德貴:〈中醫古代衛生法規芻議〉,《陝西中醫學院學報》6(2000.6),頁47。
樊 波、梁 峻、袁國銘:〈民國時期醫師、醫士制度研究〉,《中醫雜誌》52.10(2011.5),頁818-820。
潘桂娟:〈近百年來日本漢方醫學的變遷〉,《亞太傳統醫藥》4(2005),頁26。
鄧文初:〈「失語」的中醫——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的話語分析〉,《開放時代》6.總168(2003.6),頁118-119。
鄭 洪:〈名分攸關:近代政制中的中西醫稱謂之爭〉,《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3(2012.6),頁338-352。
鄭 洪:〈民國時期針灸醫生執業管理的實施及其影響〉,《中國針灸》32.8(2012.8),頁756-758。
謝秀麗、盧傳堅、李慧:〈中醫醫師執業範圍的分析與探索〉,《中國衛生事業管理》10.總268(2010.10),頁686-687。
關志鋼:〈國民黨「中政會」述評〉,《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2.1(1995.2),頁65-74。
蘭殿君:〈民國名人對中醫的怠慢與偏見〉,《文史雜談》3(2012.5),頁78。
〔日〕鈴木哲造:〈日治初年臺灣總督府衛生行政制度之形成——與近代日本衛生行政制度比較考察〉,《師大臺灣史學報》4(2011.9),頁141-142。
Ki-Che A. Leung, “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 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 Late Imperial China, 8.1 (1987): 134-166.
四、學位論文
尹 倩:《民國時期的醫師群體研究(1912-1937)——以上海為中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方靖玟:《醫療糾紛之處理與過失醫療行為除罪化之探討》,臺北: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王大壯:《我國中醫從業人員執業規制初探》,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1),頁18。
王其林:《中國近代公共衛生法制研究(1905-1937)》,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4。
吳燕秋:《「拿掉」與「毋生」(m-sinn)——戰後臺灣婦女墮胎史(1945-1984)》,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辛芳芳:《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對中國醫生的影響》,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7。
周 蕾:《中醫藥商業秘密保護研究》,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5。
林傳勝:《臺灣現代法制對傷科推拿傳統的規範態度》,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3。
郝先中:《近代中醫廢存之爭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
高漢成:《簽注視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5。
商 宇:《新中國成立後中醫管理組織變遷及其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影響》,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6。
張希強:《海峽兩岸中醫師管理法規比較分析》,福州:福建中醫學院碩士論文,2009。
曹景南:《晚清民國墮胎罪立法之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12。
陳怡伶:《頡頏、協力與協商——日治初期漢醫傳統性、近代性、合法性的生成與交混》,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3。
陳昭宏:《日治時期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陳蔚文:《中藥知識產權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09。
彭浩晟:《民國醫事法與醫事訴訟研究(1927-1937)》,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2。
黃榮德:《論刑法上注意義務之違反與業務過失》,臺北: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
劉 聰:《唐宋醫藥法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碩士論文,2005。
劉 聰:《清朝醫藥法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論文,2008。
樊 波:《民國衛生法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論文,2012。
潘新麗:《中國傳統醫德思想研究》,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10。
潘榮華:《中國近代報刊傳播西醫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0。
蔡德祥:《中醫醫療糾紛民事案例之實證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
魯 萍:《晚清西醫來華及中西醫學體系的確立》,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8。
賴郁君:《日治時期的臺灣漢醫藥》,臺中:國立臺灣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薛 瑩:《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認定》,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法律碩士論文,2012.5。
魏嘉弘:《國民政府與中醫國醫化》,中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8。
〔日〕鈴木哲造:《日治時期臺灣醫療法制之研究——以醫師之培育與結構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4。
五、網頁資料
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972.htm(2017/10/16檢索)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http://chmed.cmu.edu.tw/(2017/10/16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http://www.satcm.gov.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9&id=9728(2017/10/16檢索)。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http://www.tma.tw/Medical_Dispute/index.asp(2017/10/16檢索)。
司法院大法官: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2017/10/16檢索)。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aboutus/aboutus05/aboutus05-32.asp(2017/10/16檢索)。
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2017/10/16檢索)。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2017/10/16檢索)。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Index.aspx(2017/10/16檢索)。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http://cm.cgu.edu.tw/bin/home.php?Lang=zh-tw(2017/10/16檢索)。
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2017/10/16檢索)。
張永健的烘焙機:http://idv.sinica.edu.tw/kleiber/essay/chinese_doctor.htm(2017/10/16檢索)。
植根法律網:http://www.rootlaw.com.tw(2017/10/16檢索)。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http://chinesemed.tcu.edu.tw/(2017/10/16檢索)。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http://www.scmpb.isu.edu.tw/interface/overview.php?dept_mno=83210(2017/10/16檢索)。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ctNode=871&mp=1&no=3142(2017/10/16檢索)。
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http://mohwlaw.mohw.gov.tw/Chi/Default.asp(2017/10/16檢索)。
衛生福利部:http://dep.mohw.gov.tw/DOMA/cp-2712-7681-106.html(2017/10/16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