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天津日报

坚持“四个以文” 打造文化强市 | 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

天津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1-29 11:37

正文

记者 | 韩晓晶 张雯婧 张帆 刘莉莉

祥龙辞旧岁,灵蛇贺新春。
时间总会定格在一些温暖的瞬间——
2024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他沿街步行,同群众亲切互动交流,向全国人民拜年。
今年元旦前夕,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又提到了“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总书记始终关注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去年2月视察天津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他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总书记对天津提出“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的重要要求,强调“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
“四个以文”,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征、功能和目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四个以文”,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天津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的思想指引、工作遵循。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海河儿女牢记嘱托、善作善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
一年来,天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陆续出台多项举措, 坚持以文化人,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以文惠民,满足人民期盼;坚持以文润城,厚植城市底蕴;坚持以文兴业,赋能城市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一年来,天津把创新发展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八种文化形态作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抓手,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传承城市文脉、繁荣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增添城市魅力。

以文化人 凝聚奋进力量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坚持以文化人,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春节来临,南开区古文化街年味浓浓。本报记者 胡凌云 摄
一年来,天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主题主线,一体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四个以文”重要要求见行见效,持续做好“深学深用、善作善成、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等主题宣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市委常委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第一主题”“第一主课”制度,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9次读书班和集体学习。天津全年举办4.7万余场“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基层宣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进百姓心坎里。
一年来,天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推进正面宣传,大力唱响“强信心”“稳预期”的主旋律。
在市级主要媒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牢记嘱托 见行见效”专栏,推出专题节目、评论言论和融媒体作品,累计刊播重点报道8000余条,全网浏览量超30亿次。
强化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充分展现全市上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成效,汇聚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一年来,天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共谱文明新画卷。
先进典型选树凝心聚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天津楷模”金万昆……一场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掌声如雷,热泪盈眶,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志愿服务精神落地生根。河北区北宁湾社区里,16支志愿服务队在平凡中传递爱心,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温度。如今,包括北宁湾社区在内,全市已培育101个“好人社区(村)”、287位(组)“中国好人”,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理念深入人心。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乱停乱放的车辆少了,主动礼让行人的车辆多了;推电动车进楼的人少了,打包剩饭剩菜的人多了……见微知著,城市文明底色持续擦亮。
一年来,天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在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中,面对“爱国三问”,南开学子答语坚定,这是海河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文化之力,提振精神、涵养品格,海河儿女正以昂扬的斗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以文惠民 满足人民期盼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坚持以文惠民,就是站稳人民立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年来,天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多样普惠、公平可及。
一张卡片,穿针引线。 票价“降下来”,变补贴院团为补贴观众,小小“文惠卡”让走进剧场的百姓越来越多;市场“火起来”,文艺院团创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舞台越来越大。去年发放的11.4万张次“文惠卡”活跃了演艺文化,扮靓了美好生活。
一台好戏,温暖人心。 全年1.3万余场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惠及600余万人次;市民文化艺术节上,近3000场次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让市民当主角;“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惠民活动,让文化盛宴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城风华,满市书香。 《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3000余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全民阅读活动,在“书香”中,赓续城市文脉。
一眼千年,尽览古今 从珍藏“耀世奇珍”的天津博物馆到有“海上故宫”之称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从一百余岁的北疆博物院到“无负今日”的梁启超饮冰室……全年589场陈列展览,让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天津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年来,天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拓展人才培养路径,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津沽大地流淌着文脉的赓续与厚积,海河之水孕育出创作的激情与活力。天津音乐节、天津戏剧节、相声春晚等文化品牌活动,擦亮津沽文化标识,充盈百姓文化生活。
春夏时分,海内外名家会聚天津音乐节,31场高水平音乐会奏响城市浪漫旋律;露天音乐会与剧场演出相呼应,把快乐音符送到人民身边。
秋冬时节,84部剧目、近340场剧场演出精彩不断,话剧《大饭店》《赶大营》、音乐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等“津品”新作亮相舞台,沉浸式实景话剧《日出》将街头变成舞台……天津戏剧节吸引八方来客,以戏剧书写城市华彩篇章。
辞旧迎新之际,津味十足、“笑”果拉满的相声春晚,向各地观众奉上一场富有天津“性格”的欢乐盛宴,让传统艺术绽放时代光彩。
以文惠民没有终点。

一项项文化惠民活动,让生活更美好,为这座城市生动书写“人民至上”再添华章。

以文润城 厚植城市底蕴

城之魂,文以铸之。

坚持以文润城,就是创新地域特色文化形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等系统性保护,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厚植城市底蕴,实现文化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
一年来,天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摸清文物“家底”,留住城市记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扎实推进,复查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点2082处,复查率达到100%。
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天津石质长城抢救性维修研究项目启动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保护文化遗产,确保有法可依。2025年1月17日,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自3月1日起施行。考古工作,获突破性发现。十四仓遗址考古取得中国大运河考古重大成果,这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见证中华文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特征。
一年来,天津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时代元素有机融合,注重文物活化利用,彰显城市独特气质。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天津现存历史风貌建筑877座,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多部门协力推动原蔡氏家祠、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老建筑焕发新光彩;古文化街、五大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走出新路,在全国推广。
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天津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记录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光辉时刻,承载着“觉悟、革新”的五四风云,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天津红色资源品类繁多、数量丰富。天津公布首批红色资源名录和两批革命文物目录,包括151处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类红色资源,92件(套)重要档案、文献和实物类红色资源,7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让时代地标亮起来。 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天津求学遗址经过修缮、提升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多部门联动成立专班,高质量完成吉鸿昌旧居修缮、布展等工作,10个展室、6处场景复原,结合多媒体应用与互动,重现将军光辉一生,再现“红楼”传奇;结合红色资源历史脉络和区域分布特点,创新性推出6条“信仰之光——天津市红色资源体验线路”,绘就津沽大地“红色地图”,2024年参观总人数达1687万。
让非遗瑰宝“潮”起来。 天津拥有4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来自民间的大美艺术在“河海津韵”中生根发芽,汇聚成浓郁的津派文化。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在津举办,三地近百项国家级及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521万人次走进200余场非遗活动现场,与精美技艺“面对面”;当春节申遗成功,“走进非遗 品味天津”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