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大,有这样一群人
勇敢走出象牙塔
响应社会和国家的号召
投身真实的乡村教育环境
同远方的心灵搭建起互通的桥梁
他们是点点星火
以“南星闪耀,悦者来之”为指引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
他们就是,
南悦乡村支教团成员
一群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青年人
南京大学南悦乡村支教团
成立于2019年6月,是由南京大学医学院团委指导、南悦青年公益社管理的实践团队,已连续五年赴江苏沭阳、云南双柏、南京浦口等乡村地区开展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累计在宿迁沭阳县悦来九年制学校、云南双柏妥甸中学、云南南华思源实验学校等全国15所乡村学校以及10余个乡村社区,为3500余名乡村少年儿童组织了30余场内容丰富的乡村夏令营,开展生命健康、通识教育和学业辅导等各类课程数千余节。团队入选
团中央“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等数十个省级以上专项
,荣获“
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全国示范团队等多项表彰
。
2017年,南悦乡村支教团创始者高政前往云南尖山,开启了他的第一次线下支教之旅,这段经历也点燃了他为支教事业付出更多努力的决心。他首先萌生出暑期返乡支教的想法,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行动起来:他几乎在一周内完成了联系支教学校与指导老师、招募志愿者、初步撰写策划案等前期工作。
如果说队伍的组建相对顺利,那么支教活动的开展则并不如大家一开始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由于团队第一次开展支教,大多数成员缺乏相应的经验,
十来名志愿者需要承担面向三个年级近200多个学生的教学任务,
因而他们经常在办公室里备课到深夜,与蚊子作伴。第二年,团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欲“大展身手”之际,却不巧碰上疫情爆发,打乱了前期的筹备与规划。幸运的是,依然有25名志愿者选择加入他们,克服空间与时间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2020年暑期的支教活动。
时间来到2023年,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南悦乡村支教团的规模与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这一年,南悦乡村支教团共有悦云同枝(云南双柏妥甸、鄂嘉,南华)、一沭阳光(江苏沭阳)、悦伴金陵(江苏南京)、南雍新望(浙江、徐州)、南来北往(湖北)、南得相豫(河南)、吉林汪清等10支分队,共计176名队员(含志愿者),横跨6省市12所学校(含社区),支教学生1227名,所有志愿者累计支教1539天,授课2150余节,生命健康教育授课近100节,协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倍舒特、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财富证券南京北圩路证券营业部、江苏省医药商业协会等爱心企业和单位,捐赠hello小孩物资包300套,卫生巾1641包(13335片),文具、图书等若干,爱心物资总计约10万余元,在校团委实践评优中共取得11项团队、26项个人表彰(含非南悦项目推荐个人)的优异成绩。
2023年7月,南悦乡村支教团南华分队队长朱碧莹也体会到了高政在创建支教团之初“万事开头难”的滋味——
在从南京开往云南的绿皮火车上,队员们所在的车厢吉他声与欢笑声交织奏响。但此时队长朱碧莹心中却有说不上来的忐忑:眼前的队员们几乎都是大一新生,与当时研一的她有着三四岁的年龄差距;将要到达的支教地是一个毫无经验参考的全新点位,需要他们从无到有去开辟“新地图”;而自己也同样是第一次参与长期线下支教,一切尚待摸索。
从三月份的队员招募,到七月份正式启程,期间几个月,南悦支教队伍的队员们经历了数次考验与训练。但真正实践时,他们还是遇到了各种始料不及的困难:初来乍到时便面临没有热水洗浴的迎头一击,被动抵抗水土不服与病毒侵扰;每晚例会后,日程本上的代办事项仿佛没有尽头;深夜里,宣传组埋在一帧帧视频和一张张照片里、课程组多次修改课程表、调研组反复润色调研报告……
但尽管顶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着接踵而至的突发情况和挑战,队员们也依旧表现出强大的成熟与团结。“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或退出,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这是最让朱碧莹感动的事情。
支教生活是苦乐交织的协奏曲,支教队员们
共苦,也同甘。
无论是倏然抬头时跃入眼帘的美得失真的天空,还是俘获味蕾令人饱足的野生菌盛宴;无论是突发奇想的小型草地音乐会,还是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的夜晚;无论是结束一天的奔波后伴着绚烂夕阳的畅谈,还是穿过黄昏与晚风的电动车骑行大军——
这些无法复刻的瞬间都镌刻在了队员们的心中,组成了他们记忆中永恒的幸福。
在故事的结尾,他们终于可以轻松地笑着说出那句“关关难过关关过”。他们既在经历中收获了无可替代的独家记忆,也在实践中完成了淬炼与蜕变。
“南悦”之名取自
“南星闪耀,悦者来之”
。在南悦建立之初,创始人高政便对“南悦”二字进行了诠释:一方面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被南悦乡村支教团的魅力所吸引,一起参与到南悦的支教活动中;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每一颗闪闪发光的“南星”,能够竭尽全力将支教组织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从而“来者悦之”。而每一届志愿者也都的确在努力地传递这份初心,让“南悦”的理念真正落地。
去年,朱碧莹在南华给孩子们开设了三门课程。其中,在情绪与心理健康课程上,她以游戏引入,邀请小学班的孩子们绘制并上台分享自己的情绪小怪兽。“我和孩子们分享了我的情绪低谷,告诉他们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接纳并正视每一种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透过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话语,朱碧莹也走进他们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下课后,有一个小朋友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饼饼老师谢谢你,你让我接受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瞬间就让她觉得这场与孩子们共同经历的情绪大冒险是成功的,更是值得的。后来,朱碧莹还和其他老师们一起设立了“情绪信箱”,通过孩子们的情绪来信,与孩子们建立起双向互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而在另一门课程——“女性主义初探”上,朱碧莹为初中班的孩子们讲述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分享女性榜样与女性力量,告诉他们理想与现实的模样。“孩子们出乎意料的认真。女孩子们聚精会神,眼神中充满坚定和力量;男孩子们也思考着我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往日嬉闹调皮的神情,纷纷表示要从小事上为性别平等作出一份努力。”朱碧莹在课堂结尾提出了一个问题:“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从来如此,便对吗?”而孩子们的答案使得这堂课的意义具象化了:“女性可以是任何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女生也可以勇敢坚强,男生也可以拥有脆弱的权利”“不仅是女孩子,男孩子也可以为性别平等做些什么”。
上课之余,朱碧莹也会去给其他老师的课程做助教,她陪着孩子们一起体验过定格美好瞬间的摄影课堂、水火箭发射腾空的物理课堂、观测神奇天象的天文课堂、纵览祖国方言的文化课堂……每一门课上,她都能够感受到老师和孩子们双向奔赴的热情与真诚。
“每每回想我和孩子们共同创造的课堂,都会想起讲台下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和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想起被孩子们簇拥着艰难前行的每一个课间。”
教育是一个
双向互动
的过程。在团队成员引导孩子们开拓眼界的同时,孩子们也给予了这些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成长的馈赠。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每一个进入教育领域的人的理想。但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短期支教总有无可避免的局限处。
每年南悦举办的暑期支教一般都以半个月为限。在短暂的半个月里,朱碧莹认为知识的传递极为有限,孩子们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能力上较大的提升与改变,但大家还是希望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孩子们本就充满灵性,他们的世界本就绚烂多彩。我们的到来不是雪中送炭,而应该是锦上添花。”
南悦以夏令营活动的形式,通过开设
以培养兴趣和启发思维为主的通识类趣味课程,
一方面带给孩子们一些通识性、具有科普意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丰富的活动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不过,尽管老师们并不希求为孩子们带来多大的转变,但来自孩子们的反馈往往是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
朱碧莹记得,有位初中班的女孩因为在一次辩论课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而遭受“攻击”。在了解情况后,她鼓励女孩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鼓励班上的同学友好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不同意,可以据理力争,但是不能去攻击或者侮辱别人的想法,因为每个想法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后来,这个女孩越来越自信。“我当然能够感受到她的成长,课堂上的她不再低头躲避,而是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班上的孩子们也学会了耐心地尊重每一个观点,不再戏谑嘲笑。”在结营仪式上,朱碧莹惊喜地看见她登台独唱了一首《赤伶》,还参演了课本剧表演。“举着手机在台下录像的时候,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我想这个关于‘自信’的成长故事,终于在此刻迎来了完满的结尾。”
而小学班的另一个学生也同样让朱碧莹动容。这个男孩上课时总会积极地表现自己,下课时也会围在老师们身边雀跃地说个不停,被队员们戏称为“‘小显眼包’”。但在结营仪式上,他却因为不舍默默躲在角落抽泣,在朱碧莹离开前也向她许诺“等我好好学习考上南大就去找你”。“至少他们知道这个假期有一群来自南京大学的哥哥姐姐们陪他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或许这就能
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激励他们学着我们的样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的可能性。”
南悦乡村支教团妥甸分队的成员唐晨曦也有相似的感触。“临别的时候,妥中的一位初三女生送了队员们一人一朵花。支教结束后我们仍保持着联系,她会经常向我们询问一些学业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后来,这位女孩因为对口帮扶政策拿到了一个去海安中学的名额,而支教队伍里也正巧有海安中学的校友。这种缘分使唐晨曦倍感奇妙:
曾经留下的注脚似乎在这一刻有了回音。
“我们从来不是以一个居高临下或者说帮扶的态度去面对那里的人和事,我们一定要警惕这种所谓的自我感动。
在这里我们同样是学习者和观察者,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走进一方水土,了解一方人,于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去年的支教经历让唐晨曦对南悦学长曾经说过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今年,他也实现了从队员到队长的身份转化,这个夏天,他将带队再次回到妥甸与孩子们重逢。“我出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当老师也一直是我心中的挚业,我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也留恋那一方热土。这是我去支教的初心,也是今年选择再去一次的直接原因。”
而朱碧莹作为队长的“接力棒”也在今年传递给了去年队伍中的两个学弟,还有两个队员也选择再次赶赴云南参与支教。“去年支教队中的良好氛围给他们带来了传承和前行的动力,我想这也是我心中一个团队所蕴藏的能量,祝福他们新的旅程一切顺利!”
他们吸引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投入到支教事业中,也将星火传递到更远的乡野与大山中去。
我的家乡在粤北比较贫困的山区,生活在珠三角地区的我总是在居住地和家乡的来回间感受巨大的落差。机缘巧合中,我了解到家乡最重要的县级中学甚至拨不出铺塑胶跑道的钱,这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也让我意识到,或许我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回馈像家乡这样的土地。在今年的暑期支教中,希望能够认识一些眼睛里闪着纯粹的光的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故事,并和他们一起创造故事;也期待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向外输出,真真正正促成一些改变,哪怕是点燃孩子们心中的一点希冀与向往就足够了。
我在小学、初中时都是支教的受益者,我想我清楚自己当时因为支教老师了解了多大的世界。我不再被局限于一个小小的乡镇之中,对山那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期望。在南京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地域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虽然凭借我们微薄的力量,几乎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传递一下这份“精神和力量”,在符号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意义上,都能有所作为。
之前面试最初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紧张的,害怕自己做得准备不够,但是很幸运地通过了面试,在最后的试讲环节里我觉得自己也更加大方自信了。而且我明白,当我真正认同自己支教队员的身份并为之全力以赴时,一切又显得那么水到渠成。希望我微小的力量能够为孩子们带来些许的帮助或者启发,希望自己收获更多珍贵的经验阅历,希望为社会积累一些有意义的调研成果。最后最后,超级期待云南的菌菇大餐!
小学的时候,我曾感受过“美丽中国”项目支教老师的热情和关心,这让我倍受感动,同时很敬佩他们的勇气,长时间的相处也让我产生了去支教的想法。作为医学生,我想给孩子们带去急救课程、体育锻炼、营养学等相关知识。期待孩子们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和我们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但愿能激起孩子们对未来的向往,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在南大,为你守一盏读书灯
引用 | NJU南悦之约
采访 | 蔡煜
组稿 | 蔡梓妍
美编 | 姚欣怡
责编 | 邵镕 潘奕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