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通过割韭菜获取利益的短视,掩盖了区块链这项技术真正的价值。”
面对已投身慈善事业十余年的
赖敏
,懂懂笔记又听到了这样一句很多人都重复过的话。
赖敏是一位区块链+慈善领域的活跃人物,区块链项目“公开账本”的负责人。
她对这项新兴技术的理解是,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分布式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日常运作,需要大家一共同维护。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数据库没有中心服务器,所有用户均是数据库的服务者与见证者,因此所有数据都非常公平、非常透明。
“而这样的特性,恰巧能够用在公益慈善领域,可以抑制贪腐行为的产生。”
赖敏
自称希望成为颠覆慈善行业的第一人,并很早就着手开始设计适用于慈善公益领域的区块链逻辑。然而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她却频频遭遇阻力,甚至被质疑为骗子。
“有时候真心想做点好事,挺难的。”
十二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
赖敏
的人生。在这场车祸中,她多个内脏器官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经过将近一年的治疗之后,赖敏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永远丧失了工作的能力。
机缘巧合,
赖敏
随后投身于慈善事业,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受益,她牵头成立一家慈善基金会,
“主要向那些因贫困看不起病的人伸出援手,也会提供社会灾害的救灾帮助。”
也许是出于对这位发起人遭遇的同情,一开始,这家慈善基金会筹集善款的情况十分乐观。在成立后短短一年里,通过基金会捐助的贫困患者数量,就已经超过300人。而赖敏的慈善行为,也常常见诸当地各大媒体的报端。更有企业家闻讯而来,一捐就是上百万。
“最早每个季度披露一次善款使用情况,后来是每个月公开一次账目,所以(捐款人)对于我们的信任度很高。
”为了让捐款更加方便,流水更加透明,用款更加高效,她还让朋友无偿帮助基金会开发了一套线上平台。
通过网站或APP,捐款人可以在线捐款,并及时查看报表公示、受捐对象。而需要基金会帮助的对象,既可以通过电话申请,也能够直接在线申请,
“一开始平台效率很高,但这一切没有维持多久,基金会就出现了变故。”
赖敏
告诉懂懂笔记,在爆发“郭某某”等事件之后,国内慈善事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许多慈善基金会、机构在一时间流失了许多捐赠,部分慈善人士更是选择绕过机构,向受助群体直接提供“一对一”帮助。
“我们也受到了波及,甚至还有捐款人要求退回善款。”
赖敏表示,虽然那些顶着“慈善”旗号的不法组织、个人最后受到了法律制裁,但这依旧难以重拾国人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她发现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基金会的信任危机有所好转,但捐款的热情却远不及成立之初,
“有位企业家直言自己从不看平台披露的(善款)账目,觉得那东西信不过,捐款只是因为良心。”
这些话语让踌躇满志的
赖敏
多少有些沮丧,但行业现状就是如此。不过,
一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赖敏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国外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文章,虽然只是一份国外学术论文,却让赖敏感觉自己找到了慈善信任危机的症结所在。
“无论多么详细的账目报表,都是中心化的产物,都是(慈善)机构的一家之言,自然缺乏信任度。”
她认为
倘若采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将每一笔善款支出,分布式记录在多个用户的账号节点下,等于是赋予捐款人共同“监管”的权力,就可以让账目更加公平透明。
如此一来,捐款人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程度自然也会有所提升。
于是,
赖敏
想从自己所发起的基金会入手,为区块链技术介入慈善事业提供一块“试验田”。她认为
或许通过这项技术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各大慈善机构的运营效率,加强善款使用监督,从而增强国人对慈善事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