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在文章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并从中总结了对现在自己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文章包括关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人生中的震撼经历、角色转变、第一次做成某件事、刚工作时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的共通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阅读习惯的养成。
作者在表姐家居住时,受到表姐的影响,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关键观点2: 人生震撼的经历。
作者高中时期遇到同桌手臂上的划痕,明白了真正的苦是没有资源下的背水一战。
关键观点3: 角色转变。
作者大一离开小镇来到成都上学,面临独立生活的挑战,通过加入校报记者团结交优秀伙伴,学习到重要的价值观。
关键观点4: 第一次做成某件事的经历。
作者研究生时期受邀出书,经历了阅读、梳理、实践的过程,理解了“成事”的意义,并养成了复盘的习惯。
关键观点5: 刚工作时的经历。
作者初入职场,通过写研究报告意识到工作思维的重要性,学会了整合资源完成任务。
关键观点6: 碰撞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碰撞让人记忆深刻,带来认知改变,是成长的关键。
正文
01
我以前很不自律,放学后回到家就是看电视,寒暑假时候更是从早看到晚。
但到了表姐家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每次假期,她吃完早餐就看书。我在旁边,看着她在阅读,自己也拿起一本书跟着看。
就这样,逐渐喜欢上了阅读。而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02
高一时候,我发现同桌手臂上有划痕。开始以为是被霸凌,或者被家暴,后面才知道,她家境很差,压力很大;每次没考好,就会划自己一刀,让自己不要松懈。
这个片段一直记在心里,在面临挫折时,在自怨自艾时,它都会被提取出来:其实你不苦,因为真正的苦,是没有资源下的背水一战。
03
大一的时候,我离开了生活了 18 年的小镇,来到成都上学。当时很慌,因为你突然要开始独立地生活。
幸事是在刚入学不久,就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学长。他带我加入了学校的校报记者团,在里面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写稿、一起采访、一起吐槽、一起觅食。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帮我学习了一条终身受益的价值观:
你的输出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看了多少书、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思考。
04
2013 年,我在读研一,收到了编辑的邀请,出一本关于 PPT 制作的书。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做了三件事:第一,阅读,每晚都泡在图书馆,把设计类的书看了一遍;第二,梳理,整理自己以往的作品,提炼总结当时的设计思路;第三,实践,借助课堂展示的机会,运用学习到的新方法设计幻灯片,并观察老师和同学的感受。之后,再把这三方面的收获整理到书稿中,最后《PPT炼成记》在 2014 年 6 月出版。
第一,信心:
我可以做成一件大事。
在刚答应出书的时候,我其实有多次想要放弃:这也太难了吧?我真的可以吗?学业压力这么重,要不就算了吧?但当自己咬牙坚持并达成目标后,真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其实逼自己一把,我也可以。
第二,学习
:
学习有一套系统方法。
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他人的系统知识,从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可以提炼出思路和方法,从实践中可以检验学习效果。
第三,品牌意识:你总要留下一个高光时刻。
在出书后到现在,这个出品依然是自己的一张名片。这也不断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时间分配,有一些工作是基石,必须夜以继日地做好;也有一些工作是重点,必须倾斜精力去完成。那些重点就是那一年的品牌,它们让这个部门这一年发光。
写书的经历还有一个附加价值:让我养成了复盘的习惯。
在日后的工作中,每次做完一件事,我都会有意识地去梳理这件事的经过、提炼和总结一系列行为动作,然后在下一次的实践中进行优化。
05
领导给我布置了一个课题:写一个研究报告。拿到这个课题后,我手足无措:这怎么入手?最后,我只能用读书时的方法来做:查文献、找资料,然后整理成文。领导看完后,把这个项目交给另一位同事负责。我当时有点受挫、也有点开心,想学习一下别人怎么做。
接下来我就观察同事的做法:她先是打了很多电话,问了所有她认识的懂这个行业的朋友;然后,她带着我去调研了国内多个项目,形成了调研记录;再之后,加班加点完成报告。
这件事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工作思维:不是像学生时代,遇事就自己去闭门造车,而是围绕任务去整合资源,然后形成解决方案。
基于这样的思维,就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件是积累人际关系,遇事的时候能找到人和资源;第二件是多对标,多看看别人的做法,取其精华;第三件是形成合力,整合资源一起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