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恩数据
艺恩是泛娱乐大数据平台领航者,从电影数据情报为起始,并将产品与服务逐步渗透至泛娱乐产业;通过数据洞察驱动行业变革;整合多屏终端消费数据,为市场洞察、项目孵化投资、营销发行、渠道经营提供策略支持和运营辅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EvalPlanner:基于“计划-执行”双 ... ·  2 天前  
数据派THU  ·  数据派志愿者招募 | 寻找最志同道合的你! ·  2 天前  
CDA数据分析师  ·  Deepseek爆火,CDA持证人如何确保不 ... ·  4 天前  
CDA数据分析师  ·  Deepseek来袭,数据分析师会失业吗? ·  3 天前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  Meta被曝AI训练「黑幕」!下载81.7T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恩数据

知识付费产业规模达49亿:含金量不高 有的讲段子抖机灵

艺恩数据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8-07-21 14:36

正文


得到、分答、喜马拉雅、知乎 live ……近年来,“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据统计,去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 49.1 亿元。发展如火如荼,但也遭遇“成长的烦恼”:部分知识付费产品的知识含金量不高、用户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等,需要加强治理和引导。

传播知识,应多在优质内容方面下功夫

为啥愿意为知识埋单?不少用户表示,为了更好地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精准“淘”出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 还有人认为,可以有效地利用通勤、排队等碎片化时间。

“在知识付费刚刚兴起时,我购买过《白先勇讲红楼》《李翔商业内参》等产品,‘干货’很多,听下来颇有收获,价格也能负担得起,感觉很值。”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吕对自己的体验表示满意。

高质量的知识付费产品,能为用户有效节省信息选择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但也有不少产品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也被作为“知识”放到平台上贩卖。有报道称,某娱乐记者在微博上用一个小时回答了 7 个问题,进账近 3 万元 ; 他在其他平台上对 52 个明星的“爆料”,也引来近 2 万名用户的付费参与。

此外,还有平台邀请名人进驻,当课程主讲人。部分网友疑惑:这些名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达到授课的水平了吗?

湖南长沙一所高校的陈老师,曾是知识付费产品的忠实用户,花上千元购买了若干课程,包括国学、插花、理财,等等。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发现很多知识付费产品“变了味”:“我跟风买了几次某知名主讲人的课程,但发现主讲人只在课程里讲段子、‘抖机灵’,或分享一些虚无缥缈、毫无实际操作意义的成功学理论,课程内容价值不大。”

去年7月,分答社区邀请网络红人 papi 酱加入,仅两个月就停止更新 ; 罗永浩在“得到”的专栏也只维持了 3 个月 ; 咪蒙曾推出在线付费课程《咪蒙教你月薪 5 万》,承诺会让用户 3 年涨薪 50% ,否则退款 ; 11 万人报名,但课程完成率不足 1/3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借助名人效应能吸引用户参与,但如果不能提供真正的知识,留住用户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互联网经济则是关注度经济。知识付费平台如果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不在优质内容方面下功夫,就会让这一模式走入死胡同。”

一些课程重视营销
不注重产品质量评估与审核

今年3月,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新世相营销课”的海报。海报上说,每万人购买课程,价格会上涨 5 元。如果推荐给朋友购买,可以直接获得 40% 的现金奖励。

“新世相营销课刚出来时,我觉得买课的同时还能赚钱,很划算。但仔细想想,其实自己变成了平台营销的渠道,关注点也从获取知识内容转移到了获取收益上,我最终选择了申请退款。”西安某互联网企业员工刘女士说。

对此,微信平台发布了官方公告称,“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记者调查发现,在此之前,也曾有若干微信公众号因涉及“多级分销”而被处罚。

有专家指出,这种分级营销模式有诸多危害:用户深陷其中,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对于依法经营的企业而言,会造成短期内的不公平,破坏市场秩序 ; 在法律层面,也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应及时进行查处。

除了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外,一些课程的宣传推广也十分浮夸。北京市朝阳区的祝女士在朋友推荐下,购买了一套名为《每天一刻钟,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早教课程,后发现课程内容只是听听音乐、做做游戏而已,“感觉几百块钱的课时费白花了”。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丽建议:“要保障用户合法权益,需建立客观独立的评价体系。现阶段,许多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评论’并不真实。对于这种操控网络评价的行为,应从影响市场秩序或者涉嫌虚假宣传的角度对其进行打击。此外,还要强化平台责任,对问题严重的产品给予下架或者消费风险提示。”

原创者合法权益亟待保护
让优质产品获得更好回报

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盗版、抄袭行为悄然出现。记者发现,在一些有关知识付费平台的贴吧里,充斥着“加群共享资源”等帖子。此外,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搜索到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产品的“破解版”。

“有一个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是 199 / 年,但我加入一个 QQ 群后,发现以 9.9 / 年的价格就能买到,音质跟原版差别不大,据说是群主利用高级录音设备录制的。”“得到”贴吧的一位网友说。

知乎live的某主讲人通过分享考研经验,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和收益,但不久后她发现,有其他 live 主讲人直接“拷贝”了她的课程内容,而且人气也很旺……

有业内专家指出,如果对知识付费市场的盗版、抄袭现象不加严厉打击,会造成原创作者失去创作动力,导致优质内容的减少,影响产业良性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