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
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
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
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
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
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
成为中央顶层推动的重要议题
是调结构、促内需的重要抓手
与推进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
中国中铁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以技改和数智化为抓手
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
钢结构分公司
采用激光切割机取代原有的等离子切割机,并引进超低排放设备以替换过去的高污染、高能耗设备。
激光切割机相较于等离子切割机,激光切割过程几乎无尘无烟,废气排放量较之前降低了近70%,颗粒物浓度下降超过90%。
同时,废水处理后的回用率达到了80%,有效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消耗。
其次,新设备的光电转换率高达30%,远高于等离子切割机的不足20%。
激光切割机可以实现全自动切割,作业精度更高,产品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每公斤产品成本下降30元,年产值增加数百万元。
近年来,分公司将诸多老旧设备更换为具有超低排放特性的新型设备,目前
更新替换超过2台大型生产设备,有效
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二七厂国家冰雪项目训练基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其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二七机车厂。中铁华铁设计团队坚持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高科技加持,将工业遗址更新升级为世界顶级科研训练基地。该基地肩负着我国冰雪运动科技研发的重要使命,创造多项第一:亚洲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的场馆、全国第一个标准室内二层轮滑馆、全国第一个体育综合训练风洞实验室。基地总建筑面积超70000平方米,拥有国内首台体育综合风洞、滑雪体育风洞,首套Swiss Timing计时记分系统,六自由度模平台、弹射牵引装置、人体高速弹射装置、三维姿态捕捉系统等,尖端科技助力体育训练。与此同时,
基地速滑馆冰面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技术节能约30%,每年节约200多万度电;
基地更新设计充分利用老旧厂房和设施,将82根原厂房旧钢柱变成新场馆“钢筋铁骨”,节约钢材400吨;
采用无影灯光智能控制系统,科学优化无影LED灯布置,全天候保障训练及比赛。
中
铁大桥局研发的第六代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机身主要由强度高、重量轻的材料制造,“眼睛”是高清分辨率数字式摄像头,“心脏”则是电磁探伤无损检测系统,可实现缆索表面的高清图像采集和病害识别,还可以对缆索断丝等情况进行研究及分析。拉索检测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在雨雪风尘等极端天气下,还是在湿滑的胶质材料上,它都能站得四平八稳。第六代机器人仅有30公斤,比上一代机器人质量减轻了一半多,速度提升了40%,每分钟能爬行30米。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索塔高度越来越高,检测机器人爬升的路程也越来越长。自2012年,国内首台斜拉索检测机器人问世以来,它们在百余座跨江、跨海大桥工程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如今已能适应不同桥梁的检测需求。
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山桥研制的6000吨锻压自动生产线是道岔智能生产线轨件加工的关键核心装备,其加热系统采用IGBT智能电源,可实现节能降耗。它将原来的钢轨锻压成型的工序时间由20分钟缩减至12分钟,设备操控人员由4名减少至2名,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了钢轨从上料、加热到锻压成型的全自动生产。该生产线先后服务于国内350公里高速铁路以及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铁路、蒙古铁路等铁路道岔产品的生产制造。
在中铁十局沪渝蓉铁路沪宁段施工现场,由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提供的千吨级搬、提、运、架新能源设备正在紧张架桥施工中。
该台千吨级架桥机是“陆吾号”的升级版,配套的国内首创1000吨级电驱动搬运机,相比传统液驱动可节约燃油30%;
千吨级电驱动运梁车相比于常规液压驱动,油耗能降低20%左右,配置的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使导航精度达到±30毫米以内,运梁车驮运箱梁通过隧道的时间可提高3倍,从而
实现了搬运机、运梁车等装备从液压驱动到电力驱动的技术变革。
2023年,中铁工业旗下中铁九桥研制出第二代CQ1800B型步履式架梁起重机。该起重机在工况适应、机架结构模块化、自动过锚箱装置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升级,可适用于不同锚跨距离、不同锚箱朝向的吊装工作;同时,在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上进行了优化完善,能够实现启动前系统自检、运行中数据采集、全过程信息传输等信息化监控功能,充分满足起重机操作人员、现场办公室人员、远程管理者等不同层次的监控管理需求,已成功应用于新建巢湖至马鞍山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副汊航道桥钢梁架设作业。
一台盾构机造价不菲,从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再制造可以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激活闲置资源,避免重复浪费。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盾构生产及再制造基地,
标准化盾构生产及再制造基地就像一家“巨型4S店”,每年约有20台盾构机在这里重获新生,奔赴广州、深圳、西安、天津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