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胡佳副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全腔内修复手术。
患者钟大爷(化名),今年67岁,20年前就因为主动脉瘤做了“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置换”手术。一直以来情况也算良好,然而,一个月前,钟大爷开始出现眼前发黑、看东西模糊和眩晕的症状。
家人赶紧带他到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远端,是最为凶险的一种主动脉夹层。一旦发生血压剧烈波动,随时可能血管破裂猝死,
好比身上带了一枚“定时炸弹”
,胡佳副教授建议尽快手术治疗。
“定时炸弹”……听起来好凶,这个主动脉夹层究竟是种什么病?
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主干血管,起自心脏左心室,沿脊柱下行,可以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在血流长期或突然剧烈的冲击下(通常是短时间内的血压大幅波动),本身血管壁不健康的人就会出现内膜局部撕裂,血液进入内膜下任意层面,导致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称之为
主动脉夹层
。
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背部突发的、剧烈的、撕裂样疼痛。
根据破口位置、夹层剥离的范围和累及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患者可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全身症状。
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发病后死亡率
以每小时增加1%的速度增长,
48小时会上升到
50%
,远超老百姓所谓的绝症
!!!
尤其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即便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30天内死亡率仍然远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钟大爷夹层病变主要位于主动脉弓部(b),弓上三分支动脉均受累及,升主动脉(a)为第一次手术置换的人工血管,降主动脉(c)无病变(图3)。
考虑到钟大爷年纪大,并且有过开胸心脏手术史,再次开胸手术需要“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创伤及风险极大,患者和家属也不愿意接受开放性手术。同时,钟大爷的夹层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弓部,具备血管腔内修复必需的“近端有足够的健康锚定区”这一先决条件。
为最大限度提升钟大爷以后的生活质量,同时尽可能降低围术期风险,胡佳副教授团队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
非体外循环下全腔内修复手术
。
非体外循环下全腔内修复优点这么多,实施起来一定很难吧?
全腔内修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包括
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弓上分支动脉重建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往往导致为大脑及上肢供血的分支动脉撕裂受损,即使是开放直视下手术也常常是“遭遇战”,全腔内修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更是
难上加难
。
如果把人体主动脉比喻成一根较大的“水管”,弓上分支动脉则相当于上面的三个小的分支水管。
传统的“深低温停循环”
开放手术
就是先把全身的水关掉,然后把有问题的水管全部切除并换成新水管,再重新通水。
在“停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全身多脏器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往往造成患者结局不良。
全腔内修复
,则是把带有覆膜的管状支架放置并贴附于有问题的水管内壁,血流直接通过支架而不再进入管腔破损的部位。
然后用针分别把覆膜支架内原本三个小水管开口的位置重新破开,通过放置小支架将血流从主水管引入三个分支小水管。
手术中一旦弓上分支开口被覆盖,大脑就缺血“短路”了,手术必须要争分夺秒。一旦大脑缺血时间过长或者术中大血管损伤破裂都将是毁灭性的结果。
因此,全腔内修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要求外科医生具备
娴熟的介入操作技术
,同时具有
良好的三维空间感
并
对分支动脉走行进行准确的评估
。
尽管手术难度极大并且存在较高风险,在华西医院临床新技术项目支持下,经过术前医患双方反复的沟通、积极的术前准备和详细的讨论评估,手术按计划如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