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历史解密
再现真实历史,展望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大学堂  ·  1620年,30岁阿巴亥躺在61岁努尔哈赤身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1721年,67岁康熙专程来雍亲王府,指名要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历史解密

【档案馆】杯中窥人:一杯茶引发曾国藩兄弟冷战

中国历史解密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14 19:29

正文



文 | 张宏杰

节选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

|一|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末的一天傍晚,北京绳匠胡同,十八岁的曾国荃黑着脸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前摆着一大碗冒尖的饭菜。那张酷像长兄曾国藩的脸上笼罩着一股倔强执拗之气。

 

在这套四合院的上房里,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正在紧张地质问夫人欧阳氏,到底哪里得罪了弟弟。原来,当天下午,曾国荃向他宣布,以后不到上房来和兄嫂一起吃饭了,兄弟各吃各的,过两天他就卷包袱回湖南。

 

上一年年底,曾国荃才从湖南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投奔长兄。

 

曾国藩有四个弟弟。曾国荃字子植,又字沅甫,在曾氏兄弟中排行第四,在族中大排行则是第九,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常称他为“九弟”、“植弟”、“沅弟”。他从小书读得好,人也懂事,特别好强,曾家上下对他一直比较看重。


曾国藩有一句诗这样评价他:“屈指老沅真白眉”,这句诗典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说汉代马家兄弟五人,唯白眉马良最为出色。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初,曾国藩从湖南赴京为官。翰林院公务无多,所以安顿下来后,曾国藩就和父母商量,趁父亲护送他的妻儿来京的机会,带一个弟弟进京,随他读书。家里商量半天,最后选择了曾国荃。


从《曾国藩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父亲安排的这个任务是非常尽心尽责的。从偏僻的湖南乡下来到天子脚下,十七岁的少年曾国荃当然非常兴奋。曾国藩带着父亲和弟弟在北京城逛了几天,欢欢喜喜过了大年。


道光二十一年新年刚过,正月初七那天晚上,曾国藩就正式开课,为曾国荃讲解诗文。自此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给弟弟上课。比如正月初十的日记记载,曾国藩这天夜里听曾国荃背诵名篇《哀江南赋》,并为他讲解。

 

除了学习之外,曾国藩有时还带着父亲和弟弟游厂甸,逛西山,赴宴听戏。这段时期,曾家父子三人经常围着火炉,用湘乡土话“谈京城诸琐事”,“历言少时事”,其乐融融。

 

这一年春天,曾麟书启程回家。不料父亲走后半年,兄弟关系出现了波折。

 

|二|

 

曾麟书走后,兄弟两个的教与学仍如前状。这一年五月,曾国藩在家书中汇报曾国荃的学习成绩,说他作诗略有进步,文章则未进功。不过对作文“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

 

然而到了八月底,曾国荃的表现突然出现异常:他提出要回老家,并且不肯在上房与兄嫂共同吃饭。

 

曾国藩非常诧异。中国传统文化对“兄弟”伦理非常重视,父子出于天性,不需过多劝谕,而兄弟关系则变数更多。因此兄弟关系处理得如何,就成为一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所以历代劝谕兄弟团结的诗歌特别多。

 

比如《诗经》的“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另一个比喻兄弟的常用意象是鹡鸰,同样出自《诗·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 难。”

 

曾国藩自己曾在家书中说过:“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希望兄弟之间能“亿万年无纤芥之嫌”。


△清代会试卷集刻本

 

他百般询问弟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曾国荃就是不说。从表面上看,曾国荃对待兄嫂态度如常,欧阳夫人也辩解说她并没有什么地方惹得弟弟不高兴。曾国藩于是只好把妻子留在上房,自己端着饭碗,来到曾国荃的房间陪他一起吃饭。


想来想去,曾国藩又写了封家书来汇报此事:

 

“九弟体好如常,但不甚读书。前八月下旬迫切思归,男再四劝慰,询其何故。九弟终不明言,惟不读书,不肯在上房共饭。男因就弟房二人同食,男妇独在上房饭。九月一月皆如此。弟待男恭敬如常,待男妇和易如常,男夫妇相待亦如常,但不解其思归之故。”

 

曾国荃一切都好,就是拒绝读书,一定要回老家。曾国藩惴惴不安地说,这种情况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我也不明白九弟到底是为什么生气。

 

曾国藩为此“寝馈难安,展转思维”。曾国荃既说并不是因为兄嫂的态度,曾国藩猜测也许是家中的哪个仆婢对曾国荃有所简慢,所以又把仆妇们叫到一起,专门训了她们一顿,但似乎仍然不得要领。

 

曾国藩担心这样下去,会让“堂上大人”“疑兄弟或有嫌隙”,所以心理压力极大,费尽了口舌。近在咫尺,曾国藩还写了封两千字的信给曾国荃,“详言不可归之故”。


之后,曾国藩又写了一首长诗给曾国荃:

 

松柏翳危岩,葛藟相钩带。

兄弟匪他人,患难亦相赖。

行酒烹肥羊,嘉宾填门外。

丧乱一以闻,寂寞何人会?

维鸟有鹣鹣,维兽有狼狈。

兄弟审无猜,外侮将予奈?

愿为同岑石,无为水下濑。

水急不可矶,石坚犹可磕。

谁谓百年长?仓皇已老大。

我迈而斯征,辛勤共粗粝。

来世安可期,今生勿玩愒!

 

这首诗的主旨与《诗经》棠棣篇相似,强调人生在世,患难之时,只能依赖与自己同气连枝的兄弟。一旦出事,别人都会离去,只有兄弟团结,才能让家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诗歌结尾,曾国藩还劝诫曾国荃,时光易逝,要抓紧努力。

 

此外他还请父亲专门写信一封,教训九弟。哥哥的话不听,父亲的教导你总要听吧?

 

看到曾国藩如此大动干戈,曾国荃不能不有动于心。冷战持续了一个多月后,十月十一日,曾国藩三十岁生日,曾国藩在家书中高兴地汇报:“十一日,男三十初度,弟具酒食、肃衣冠,为男祝贺。嗣是复在上房四人共饭,和好无猜。”一切恢复原状。

 

|三|

 

曾国荃为什么要打这场冷战,一直是《曾国藩家书》的读者们心头共同的谜团。到现在为止,只找到一种解释,那就是曾国荃的曾孙曾宝慈的一篇文章:

 

忠襄公少年时喜吃浓一点的茶,茶叶要放得多些,就是较多于常人,饭后必须另泡一杯新茶,原来饭前所泡一杯必须换去,如果就原来的一杯加开水的话,忠襄就不吃,此一习惯,固然不一定对,但亦不伤大雅。某次欧阳太夫人以为忠襄杯中之茶尚浓,应该可以将就冲一点开水就吃。此举对忠襄来说,也并不是苛刻,谁知忠襄大不高兴,就此不到上房和长嫂一同进餐,并且要回家。忠襄在表面并不露一点痕迹,文正与欧阳夫人亦无法知道此一原由。

 

原来,曾国荃一直喜喝浓茶,而且饭后一定要喝一杯新茶,杯里原来的茶叶要倒掉新换。有一次,欧阳氏饭后看曾国荃杯中的茶水还浓,所以就没给他换新茶,而是往茶杯中续了些开水端给了他。


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曾国荃心中大为不满。所以有了不和长嫂一起吃饭之举。


△故宫藏:清代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

 

这件事反映出曾国荃少年时代的自尊敏感,也反映出他非同一般的倔强。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往往自尊心过强,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做出过强的反应,能做出很多成年后想来非常幼稚可笑的事情。


曾宝慈对于先人,当然只能正面评价,说由此事见曾国荃的“忍性”,并引申到认为曾国荃后来能把南京围攻下来,靠的也是这种超乎常人的“忍性”云云。

 

但是这种“忍性”,确实给重视兄弟情谊的曾国藩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次冷战之缘由,曾国藩终生也不知道。


文章中还写道:“文正与欧阳夫人始终不知道。熊伯夫人也忍了二十余年,才说出来。笔者少时虽听到一些,但到去年才得闻其详,为时已两甲子矣。”


END

 

 

延伸阅读


《曾国藩的正面

与侧面2》

作者:张宏杰

出版社:岳麓书社

中南博集天卷·读行者





往期精彩:

【文化科】史上最大谜团重现:罗马帝国的神秘陨落

【文化课】全球姑娘们心中的霸道总裁竟是他?

【文化课】2018年,连任总统与俄罗斯世界杯共期待

【文化课】探寻中国文明的起源——神秘的青铜时代

【档案馆】铁腕领袖强势回归,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





读行者图书(duxingzhebook)


让阅读照亮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