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教学随感《学是课堂存在的唯一理由——<紫藤萝瀑布>教学花絮》。文中记录了他在上这节课时,在导入环节,一个女生将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误读成“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肖老师就此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导入,以此误读发出设问,摇曳出整堂课的芬芳的故事。他说:“导入的这个环节给我很深的回忆。”而于我,则更多的是沉思。
对语文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处理,考验着语文教师眼中是否有学生。一节语文课,学生必然会有多处生成,但教师的处理,我认为有四种不同的层次:无动于衷(无意识),意识到但不知所措而置之不理(绕开),随意点评(无效),以生成带动生成。不同的处理方式,彰显着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功底和智慧,也显露出教师眼中是否有学生、有学情。在肖老师这节课上,齐读时一个学生读错了,我们一般老师完全可以忽略,或者至多说“读书要仔细”这种无关痛痒的话,但肖培东老师就此发问:
“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读成'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学生答:“听错了。”(把老师的要求听错了,以为让读最后一段)
“那你说说,文章可以用'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一句开头吗?”
我们不知道肖老师原先的课堂设计是什么,但将错就错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已经在渗透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和主旨情感的理解了。如果不是对文本了然于心,如果不是眼中、心中有学生,以生为本,如果不是有极高的教学功力与智慧,这般将错误蝶变成美好的场景是不会出现的。
以生为本的教师,亦能做到静等花开。他们明白,一节课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学生的学要真正发生,而不是自己的设计必须完整展开,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愿意等,等学生慢慢思考,等学生一点点表达,等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成长。当肖培东老师问那个学生:“文章可以用'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一句开头吗?”再望向全班,“课堂有着一种可贵的安静”。我想,在他眼中,这种安静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思考,认可学生们的思考,愿意等待学生们思考。若非如此,就像我们普通老师的眼中一样,这种安静绝对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