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  ·  快去北大南门,有礼‼️ ·  5 天前  
爱生活的燃烧  ·  这么一改,绝对是性价比之王! ·  5 天前  
爱生活的燃烧  ·  这么一改,绝对是性价比之王! ·  5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六根醉醒客桂林话副刊,副刊历史是半部中国文学史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3-23 07:16

正文

六根醉醒客桂林话副刊,副刊历史是半部中国文学史


文|纸的时代


  


副刊的出版,是一种讲究,它不能跟现在的娱乐报一样,它要能够给读者、给自己一种充实感,一种思考。——李辉



现场回顾


潘采夫:李辉老师毕业后在北京晚报和人民日报做了三十年的副刊编辑;绿茶编辑的“大家 ”里面都是一些名家写的文章,也做了将近十年;韩浩月是很多杂志主编,写了大量的关于感情方面的文章;而我当时在做时评。所以说,我们几个都是做关于副刊的事,工作起来也比较协调。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关于副刊的奇谈趣事,而李辉老师目前在做副刊文丛,它是一个有庞大体系的书系。那么接下来先请李辉老师介绍一下副刊文丛的想法,以及如今的进程。

 

李辉:没有一个作家是跟副刊没有关系的。中国的副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跟其他国家很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外国报纸是没有副刊的。副刊的历史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我们很多重要的作品是在副刊上连载的。例如,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写的《女神》,即发表在上海的副刊上;沈从文的作品也是发表在北京的副刊上,如《郁达夫》。

 

昨天我在长沙做讲座,主题是关于徐志摩与沈从文的友谊。1925年,徐志摩是一个报刊编辑,徐志摩发现了一篇沈从文的文章——《市集》,接着就发表了这篇文章,徐志摩之后写了两百字的评论,叫“志摩的欣赏”,对他表示赞赏。

 

当时徐志摩是新月派有名的诗人,沈从文一下子就进入了文化圈,当时沈从文身上的文化气质和文学修养吸引了一些欧美风的作家,如徐志摩、林徽因、朱光潜以及梁实秋等人。也正是因为徐志摩,沈从文才被很多人知道,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也正是这么一个副刊编辑,帮助了沈从文成就的文学。所以说,副刊就是半部文学史。

 

巴金的《家》也是副刊连载,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文章都是在副刊上发表的,包括文革之后的一些作品。1978年在新报上发表的卢新华的《伤痕》,当时的影响力超过我们的想象,“伤痕文学”这个文学流派就是以《伤痕》命名的。由此可见,副刊的影响力之大。

 

我做了将近三十年的副刊,2015年的时候我跟大象出版社王刘纯社长说:“我做了一辈子的副刊,我觉得如今很需要一个副刊文丛。”他说:“可以从头开始做这件事。”现在很多报纸都不办了,很多报纸的版面被压缩的很严重,报纸的意义主要是新闻的意义,现今很多新闻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这就给报纸造成很大的冲击力。我们想通过副刊文学的形式把一些副刊上好的栏目、编辑、作家一本本编辑出版,重现副刊当年的辉煌,也让读者了解当年的副刊情况。

 

从15年到现在,经过了一年的时间,第一期发行了15本副刊,这是一个很大的成果。今年第二期的内容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如鲁迅的《阿Q正传》,冰心的《繁星·春水》,还有三十年代《大公报》的“书评”,《申报》的“自由谈”,这样就把百年的情况呈现出来,目的在于让读者读到更多有趣的文章,好的文章。

 

第二年我们就想有新的突破,开发一些新的栏目。像关于写美食的,一大批作家到国外寻找那些国家的饮食,通过饮食来了解国家的文化,呈现作家的创作方式,这些内容很有意思。比如《天津晚报》关于网络新词的研究,这个内容我们也会把它纳入。副刊的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过时,什么时候看都可以,是一些历史的积累,所以第二年副刊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读者喜欢,加入更多的内容。

 


沙龙现场实拍

潘采夫:副刊的“黄金时代”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这跟鲁迅有关。民国四大副刊中的三大副刊基本上都是靠鲁迅带销量,如《京报》开篇之后,鲁迅和周作人开始写稿,让报纸每期的销量从两千份升到了七千份。而鲁迅绝大部分的散文和杂文都是发布在副刊上,所以说副刊跟鲁迅的联系很大。

 

很多名人的作品都是发布在副刊上,比如金庸的小说是在《大公报》的副刊上发布的,如《新晚报》、《民报》,还有台湾的《联合报》也发布了龙应台的文章,这些有名的作家都是从副刊起步的。

 

韩浩月:我这辈子估计只和和两种人打交道,一是我老婆,二是副刊编辑。从三十年前开始写稿一直到现在,加上去年我成为副刊专题作者,这辈子都要跟副刊编辑打交道。包括我们四个人,我们之间的交情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一直是好朋友,说话喝酒都能在一起,除了我们有共同爱好这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职业的特征性。

 

副刊作者和副刊编辑之间会有特别多的故事,比如我给一个副刊作者写了大概十年,对彼此非常了解,我们出书都是互相给对方写序,这种友情难能可贵。

 

我喜欢副刊的原因是第一次给副刊投稿时经过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我一个字都没有发表出来,当时不像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是需要写在稿纸上,再寄给报社,中间是漫长的等待,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回复。

 

但正是在低谷时期,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的,一个关于经济的报社的副刊编辑的回信,信里非常诚恳地写了我哪里写的好,哪里需要改进等鼓励的话,当时对我的鼓励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当我在做主编的时候我就要求编辑每周至少要回复十个作者的信,这也提升了我们报社的销量。



沙龙现场实拍


潘采夫:据我所知韩浩月第一天就投了6篇稿子给6个报社,而且在当时他所读的学校里一年时间里就投了360篇文章,创下了学校学生投稿的最高纪录,这个战斗力实在是副刊中的战斗机。

 

知识分子有庙堂,有江湖。其实,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报纸的副刊就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江湖。在副刊上争论、交友,推动了中国的进程,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文学生态系统,像绿茶都会用优美的信纸,小楷给那些名家写信约稿,而那些名家也会用很漂亮的字回复,并给他投稿,在这副刊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我想问绿茶,在你编副刊的时候,给名家开了多少稿费?又约过哪些大家给你写稿?

 

绿茶:对于稿费,报社规定给多少就给多少。采夫的文学评论可以算是副刊编辑,徐志摩指导晨报副刊的时候,很多晨报副刊就是评论阵地,他也会跟鲁迅进行文学上的“打架”,打的不可开交,所以评论也是副刊的一种形态。

 

在我编辑两个副刊的时候,跟潘采夫有很多互通性,他评论的作者也是我的副刊作者,我也会推荐很多副刊作者给他,最典型的是人大的一位老师,他很喜欢看电影,每次有新的电影上映都会第一时间去看,之后写出非常好的影评发给我,,而后我就会给潘采夫这个影评,通过我们之间的合作,也拿到了不错的评分。

 

当时我刚开始做副刊编辑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文学史上的作品都收录进去,再加上跟李辉老师等人认识,通过他们的关系找到一些很好的作者资源,给他们写信、约稿,甚至拜访,就养成一种诚意待人的习惯,跟一些老作者交流,除了工作上的交集之外,平时也会交流一些事情,加上当时报社声名不错,他们也愿意通过报社展示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就跟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当时,副刊也算是黄昏时期了,但还是比现在好很多,如今的副刊所剩无几,市场内的报纸的发展很困难,新媒体的出现给副刊带来很大的冲击,已经没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欣赏好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转发、互动来实现阅读,现在出现的一些好的公众号是未来副刊的模式,很多公众号不是追求时效性,里面的文章很好,未来我们也会发展新媒体这种形态。



沙龙现场实拍

李辉:现在很多公众号都是副刊的形态,相比以前我们一天要收到二三十封信,也要回复很多封信,现在只需一个微信回复或是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了。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新媒体是一个主要的形态。现在微信公众号跟副刊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不管形式如何,重要的是内容,有好的作者和编辑才能有好的文章,公众号只是一个平台。

 

也不是说现在没有纸质版的书刊,还是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书籍,这些书籍吸引人的原因有很多,如精美的外观,纸的质量,内容的丰富等等。再加上现在图书馆的功能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不再是单单开放给读者这么简单,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必不可少的就是提供展览空间,同时还要延长展览时间,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副刊的出版,是一种讲究,它不能跟现在的娱乐报一样,它要能够给读者、给自己一种充实感,一种思考。能对自己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才是重要的。

 

王刘纯(河南大象出版社社长):在编辑副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名的老作家身上的精神,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做过许多有价值、充满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感动了我们,也传递给每个人。我们也可以看出,最早做副刊编辑的是一些作家,非常著名的时评人、评委家,从中走出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比如鲁迅、金庸,一开始的文章都是在副刊上发表的,通过这些文化人的奉献,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的精神与期待。我和李辉老师一开始谈论的就是副刊文丛,我们希望通过李辉老师和六根团队,在未来把副刊做到更好。




沙龙现场实拍



潘采夫:副刊编辑的身份,可以用奶妈来形容,同时照顾作者和读者。以前编辑主要是通过写信来跟作者、读者沟通,现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发达,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那么现在这种关系该如何看待?我想请绿茶来回答这个问题。

 

绿茶:如果有了平台,副刊编辑跟作者的联系就会很畅通。约稿,发表,在给作者寄报纸,去拜访,这些关系渐渐地变成朋友关系。对于跟读者的关系,如今读者的主动性更加加强了,以前就是编辑发表什么读者就看什么,现在是读者想看什么编辑就发表什么,颠倒过来了。


这个时候副刊编辑就会有点无奈,现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跟随时代的变化来变化的。未来在这方面的方向更多的是加强跟读者之间的互动性,比如微信的“留言”功能,“建群”功能等,更多的是让读者直接接触到作者和编辑,跟随时代发展脚步,把更多的文化传播出去。

 

李辉:在三十年代,萧乾和沈从文开始做《大公报》副刊,会有一个版面专门给读者回信,当时报纸是铅字排版,有规定字数,编辑就要当场写,回答读者问题,这就是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现在是微信留言,这是另外一种更直接的与读者交流的方式,这些留言也可以出一本书,很多读者是非常认真地留言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互动问答


 读者:对副刊背后的这些副刊编辑来说,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绿茶:大家都很尊敬副刊编辑,也愿意很好地跟副刊编辑相处。首先副刊编辑能够给报社带来好的影响,因为很多时候副刊发表的都是一些名家的文章,这样就可以留住一些老读者以及一些资深忠实的读者。副刊编辑是报纸底蕴最好的一个呈现。

 

报纸是有分类的,比如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等等,只有副刊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很多时候副刊是报纸对外最好的名片。比如《申报》的“自由谈”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坚持,坚持编辑自己的园地,坚持到最后会建立跟作者、读者之间的文学气场,提升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这是一种内涵,也是副刊编辑内心的一种满足感。

 

读者:副刊的未来在哪里?

 

李辉:报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副刊这个招牌。副刊上的文章足以衡量这个报纸的价值,决定这份报纸有没有人看,这就需要副刊编辑热爱这份职业,热爱这个版面,做好的编辑,约好的文章,它的未来就在这儿。副刊不仅仅是给名家提供阵地,还是培养年轻的编辑的阵地。副刊的未来在于有好的编辑,这样才有好多的未来。

 

韩浩月:副刊现在更多的是一个休憩地,给一些人提供一个地方给自己的心休息,副刊编辑需要保持一颗文学的心,发表更多关于文学的文章,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已不再是以前的纸媒的时代,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这个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读者本身,需要读者用文学的眼光去衡量文章的价值,这样副刊的精神才不会消失,也是副刊的未来的一个重要动力。    

 

文学类的图书跟通俗类的图书相比,它本身是有明显区别的。在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原来的轨道,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它是一种需要去品位的东西。作为编辑要去坚持,作为读者去做更好的选择,作者要更认真的写作,这三者合一就是副刊的未来。

 

读者:现在新媒体发展如此迅猛,纸媒会不会随之消失?怎样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李辉:报纸和网络之间的互动,这是未来的主要的形式。现在强调的是内容的价值,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传播手段都没用。外国网络发表纸媒文章一般需要授权,中国则缺乏限制,这是个大问题。新的媒体还是要靠文化底蕴,只有这些文化底蕴的存在,才能提升阅读量,才有发展的空间,才有新媒体的未来。

图片锦集




-END-


 ▌版权声明:六根为一点号签约作者。六根文章全部首发于一点号,除一点号与六根公众号外,未在其它任何平台开设六根账号,也未授权其它任何渠道转发六根文章,擅自以六根名义转发者均为盗版。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