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小树。
如果说现在最火的人是什么,一定是哪吒!
他凭借不认命的态度,不仅搅翻了东海龙宫,还把中国电影业搅得红红火火。
仅仅9天,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60亿
,拿下中国电影票房第一。11天后,票房突破67.922亿,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大家都在打趣,导演饺子这几天最后悔的事,可能是做出了票房每增加1亿,就要亲手画一张画的承诺。
如今票房一路飙升,
饺子7天狂画50张破亿海报
,有时候1天就得连更五六张,根本画不完。
而更令人燃起来的是,从《黑悟空》、DeepSeek到《哪吒》,是中国新生代年轻人为了梦想不顾世俗「偏见」,不走「正确的路」,用极致的热爱闯出了一片天。
王尔德曾写下这样一句话: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年轻人什么都懂。
如果说《哪吒》只能告诉我们一件事:
在越来越「衡水中学」模式当道的社会里,让我们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相比《哪吒1》,第二部有一连串惊人的数据:
它汇聚了国内外100多个团队,4000多名工作人员,
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加10000多个特效元素
,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死磕了出来,特效镜头就比《哪吒1》的全片镜头总数还多。
饺子在圈中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和他合作的人都是又期待,又害怕。
比如,
制作人会怕他。
在电影剧情中,有一处的场景是,有成千上万的海妖从半空中倾泻而出。因为剧情设置,每一只海妖身上都得拴上铁链。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特效人员接触过这样的任务,这导致从沟通到制作都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制作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能不能压缩一下铁链的制作周期,等来的结果就俩字:不行。
饺子说,
「那些铁锁链,我是完全不能放水的」。
因为一旦放水就会破坏剧情,这是他不允许发生的,制作人只好不再有异议。
后来,
为了实现铁链这一个元素,团队死磕了整整4个月。
还有哪吒中穿心咒的画面。
为了让观众能感受到更真实的疼痛感,
导演用真人来回测试找灵感。
又因为重塑肉身后的哪吒是藕粉做的,饺子想让他的身体被撕裂后呈现出岩浆流体状,不仅如此,连着600块碎肉、甚至头发丝和布料都要有撕裂状,这可难倒了一众技术人员。
仅仅10秒钟的特效,花了团队整整1年的时间。
除了跟他合作的人会怕他,离职后的人也怕他。
这还是来自于《哪吒1》时候的趣事。
当年,申公豹在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变身场景,
即从人变成豹子头的形态,导演要求设计师让豹子头长毛。
但因为饺子对特效的要求极高,特效师打磨了两个月,始终都没有通过。最后特效师崩溃了,选择离职。
眼看特效师没了,饺子只好再找外包,没想到,他找的正好是特效师跳槽去的公司。老板一听这位特效师以前正好做过豹子头,于是让他继续负责这个镜头。
最后,这个特效师在绝望中完成了原定的镜头。
谈起这个故事,饺子忍不住笑出声,「如果有人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晓得,
但我晓得,让申公豹长毛就是他的命
」。
倒回到饺子小时候,他的成长路径,在外人看来实在是不走寻常路。
饺子从小就有当漫画家的梦想,对于画画这件事,他有强大的自驱力,但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富裕,高考后,他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学医路。
可是医学不是自己热爱的选择,饺子总觉得心里很憋闷,常常感觉
「有东西在跳,有火在烧,仿佛一头猪在地震来临前想要拱圈。」
■饺子很会画画,60多张破亿海报都是他连夜亲手画的
大三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同学告诉他有一个叫MAYA的软件能做动画,并且效果不错。想要自学动画的火苗怎么也灭不掉,他决定不再勉强自己,开始把所有精力放在自学动画上面。
他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支持,毕业后的一年,为了让自己能真正走进动画行业,
他辞去工作回到家,靠妈妈仅1000元的退休工资养活自己。
700元还房贷,200元买药,剩下的钱用来买特价菜。
饺子的选择被街坊邻居知道后,开始被人嘲讽他是「啃老族」,说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只知道在家闲混。同龄人也难以理解他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在家创作动画的行为,甚至有人觉得他疯了。
母亲不以为然,只一味对他说:
「你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旁人的议论虽然让饺子觉得难受,但他只想用行动证明给所有人看,自己是能做好作品的,而好作品是需要慢慢磨出来的。
为了让自己做出心目中的作品,
他逼着自己像苦行僧那样「服苦役」。
将近4年的时间,饺子每天几乎只有客厅、卧室、厕所三点一线,偶尔出去散散步锻炼下身体。他认为「
人类的基因层就决定了要经历长久的痛苦,才能获得片刻的欢愉,
这是谁都没办法打破的圈」。
终于,3年零8个月后,他的个人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不仅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反战主题和黑色幽默的结合,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和业界的广泛赞誉。
尽管这部短片并未给饺子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很多人慕名而来,邀请他做广告动画和影视特效。
2009年,饺子和朋友在成都成立了 「饺克力」动画工作室, 2011年,在光线影业的支持之下,饺子创立了自己的动画公司「可可豆」。
2015年,一位资方主动联系了他,希望能达成电影合作。而这个作品,就是哪吒。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哪吒的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2019年创造了中国影史票房第三的惊人成绩。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恰烂饭」、「赚烂钱」,而是不计成本将投入到了《哪吒2》的创作中,直到5年后才搬上了大荧幕,打破了续作必烂尾的魔咒,创造了中国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要做好作品,必须打磨,这时间是省不了的,创作者就是要把自己逼到极限。」
■饺子背后还有一批同样对于创作投入到极限的人,比如哪吒的配音演员吕艳婷老师,为了不让声音发粘,不能吃甜的,不能喝奶制品,甚至为了喊出哪吒的气势,而需要提前给身体补气。
我想,饺子的动人并不在于传统的成功学叙事,
而是在这个「衡水中学模式」席卷的社会里,又让人看见了希望。
什么是「衡水模式」?
——靠极致内卷打败别人走上社会既定的答案,考上名校拿到高薪是童话故事的结尾。
饺子已然有了开局:考入了华西医学院,再咬牙忍一忍,当上众人羡慕的医生指日可待。但是他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年轻人,B站千万粉丝UP主「影视飓风」的潘天鸿(Tim)。
首先,他的视频内容就够「疯」:
比如,一位粉丝私信他,自己高位截肢多年,想让他们团队帮助自己「跑」起来。这位粉丝压根没想过潘天鸿会回复他,没想到,潘天鸿带领团队花了好几个月,
用特效让粉丝跑了起来
,让我们看到什么叫科技以人为本。
为了在视频中呈现出《山海经》里的妖怪,他和团队直接来了一趟全球旅游。
合伙人暗戳戳地吐槽他,说他为了能容能够到自己想要的标准,成本控制不住的事经常发生。
凭着这股不设限的劲头,他连续5年获得B站百大UP主称号,成了100余名员工的老板,影视飓风的创始人。作为一位96年出生的自媒体创作者,其账号影视飓风在B 站上的粉丝量即将突破1000万,全网粉丝量则达到了惊人的2000多万。
纵观他的成长历程,他和导演饺子有相似的地方:
同样有强大的内驱力。
他在留学期间,发现自己对影视创作特别感兴趣,就让自己每天自学做视频长达十四五个小时,每天观看长视频教程超过20条,一年内累计观看教学视频超过2万条。
当时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是400英镑,他省吃俭用,花在了买器材和买课程上,为了有更多钱,他业余时间去拍照片赚钱。
回想那段时间,过得挺苦的。
远到潘天鸿和饺子,近到身边的孩子,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人往往都有非常统一的优点,那就是
他们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有着超高的自驱力和执行力。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罗纳德·弗格森和资深记者塔莎·罗伯逊历时15年,采访了超过200名成功人士及他们的家长。将这些孩子的成功经验写成了一本名为《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的书。
因为她发现,这本书中采访的大量高成就人群中,无论他们的种族、社会地位、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如何,家长们都有一套高度相似的教育方式:
他们认为,
孩子的成功=热爱激发的使命感+自驱力+才智(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热爱源自发自内心的号召,不然只会培养出被外界驱动的「空心人」。
《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曾在耶鲁大学做了24年的教授,他发现在包括顶级大学在内的系统培养下来的学生成绩好,排名靠前,但是同时又充满焦虑、对未来一片迷茫。
在推崇优绩主义过程中,却扼杀了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
他们被包裹在巨大的金钱和权力诱惑里,他们擅长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一味追求世俗成功的教育,往往以牺牲心理健康、个人兴趣为前提,甚至会一度陷入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
毕竟成功的路只有一条,成功的模式只有一种,
每个人都大概率成为了独木桥上的牺牲品。
无数个像饺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衡水模式」该变了:
在一个多元社会里,成功的路径也是多元的。
谁先认识到这一点,谁就能走得更远。
潘天鸿的父亲就是这么引导儿子的,见儿子是真的热爱视频,就选择支持他。2015年,潘天鸿20岁,父亲就建议他开公司,让他有了更大的格局和远见。
从创业亏损,到做出第一个爆款视频,再到对公司模式的不断调试,父亲都在身边当他的参谋。
如果父母有这样的阅历和远见,鼓励并陪伴孩子追求自己的爱好,将其变成职业选择,自然是上乘的。
但哪怕最普普通通的爸爸或妈妈,只要发自内心相信孩子,不将家庭拖入「衡水模式」中,
世界上原本就有的无数条路,会自动展露在脚下。
如果饺子爸妈说:「做动画没前途,不如先当医生吃上饭,等安稳了再去追求梦想」的话,
这个世界上或许就会多了一个不快乐的医生,少了一个内心丰盈的动画人。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