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纯的调查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又在2015年三月到五月间深入采访了80位民众以深入了解为何“中介宣传”的政策确实起效了。
最直观的一个原因似乎是民众对这些本地的中介更加熟悉。但是作者的田野调查发现,事件不是这么简单:在首都蒙罗维亚的社区里其实混杂着全国各地来的移民,而内战带来的种族隔阂至今仍未完全消散,这也就导致了社区内的居民并非互相熟悉,甚至互相防备。而且考虑到参与中介行动的志愿者多为年轻人,而当地人对于年轻人其实抱有深深的质疑,认为年轻人都是见钱眼开的逐利者,给政府帮忙肯定没安好心。所以当地的年轻志愿者必须反复解释:他们参加这项活动几乎没有报酬,而且动机单纯——是为了我们这个社区的安全而非为了挣钱。
那么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呢?研究者发现,中介们的“社会镶嵌”(Embeddedness)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具体来说,这种镶嵌包括几个重要机制:住在这个社区,参与社区的社会网络和机构,让社区里的人可以随时监督,如果中介代表政府给出的信息是有害的就会受到惩罚。例如,社区的人一开始看见志愿者们穿着政府项目的衣服,会认为志愿者们又在赚钱了。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这些志愿者除了得到衣服之外似乎真的并没有得到其他东西,生活品质也没有任何提升,所以好像志愿者们真的不是在赚钱。
又比如,这些中介们每天都会活在监督之下,他们会给社区居民提供自己的电话以及住址,确保居民们可以及时找到他们咨询,以及他们真要是谋私利的话社区居民可以找他们“算账”。
志愿者们还有一个小诀窍,便是公布自己的所属机构或者单位。一方面,同样的社区居民可以找到一个机构去问责,另一方面如果这个机构在当地很出名,那么居民便更相信这个中介。如果放在中国,情况便大概类似于是这个中介志愿者是当地最好中学的老师,那民众便会对这个中介更加信赖。也因此,有时志愿者们会去学校进行宣传,从而增加他们的可信度。
这种镶嵌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让中介们逐渐获取居民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中介们将自己作为了抵押物(collateral),相当于将自己的信用“借贷”给了政府,成为了政府政策的担保人。当当地民众看到中介们释放出这些“有代价”的信号,并且没有动机和可能去撒谎时,民众也就会接受中介的政策宣导。这时,中介们成为了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 并且逐渐将大家的信任延伸到对政府防疫政策的信任上。
更进一步,当这些中介们和社区更加熟悉之时,他们会鼓励民众说出为何之前不信任政府,并且给出一些积极的事实。例如,强调如果政府要传播疾病或者杀害平民来赚钱,那么他们现在为何又要花这么多钱采取这么多防疫措施呢?在这样一步步的解释之后,民众便不仅仅对于政府的防疫措施,也对政府本身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