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剪辑 陈时飞 配音 张璐科 视频文字 蔡梦珠)
外皮酥脆 内里松软甜香
喜饼,是一种内有馅儿,外皮圆形,口味酥脆甜香,且面上裹着一层白芝麻的糕饼,为中国民间婚姻礼仪用品。宁波人的喜饼上印有双喜,故又被称为“双喜吉饼”。
人生有五喜:结婚、诞生、升学、乔迁、祝寿。宁波人大都喜欢在结婚时将印有双喜的喜饼赠予亲友,意为“传播喜讯、分享喜气”。
祝寿时所赠予的喜饼上,则印有“寿”字。
关于喜饼,还有着一段历史故事。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刘备出谋献策,“借”得了荆州。吴王孙权为了讨回荆州,听大都督周瑜的计谋,把刘备骗到东吴,假意称愿将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为妻,以此为诱饵,用刘备换还荆州。
诸葛亮看出这是计谋,遂来个假戏真做,让老师傅做了一万枚龙凤喜饼,派送到南徐城里的各家各户,并编出“刘备东吴来成亲,龙凤喜饼是媒证。”的歌谣。
不到几天功夫,城里老幼都知道刘备到东吴成亲的事了,大家奔走相告,吴国太也同意了这门亲事。喜饼促成了这段姻缘,倾刻这种美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才有了“喜饼”这一概念。
宁波喜饼重糖淡油,以酥为主,软脆兼有甜中带咸,咸中透鲜。早些年,宁波人吃的较多的是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甜香的喜饼。如今,根据人们口味的多样化,逐渐有了或外皮软糯、或咸味口感的喜饼。但不管喜饼口味如何变化,它所传递的幸福味道从未改变。
纯手工制作 馅料考究
宁波双喜吉饼主要可分为配料、裹馅、和面、锁饼、上麻、印字、烘烤等七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配料和裹馅。
“饼好不好吃,馅的配料是关键。”正在制作喜饼的李佩君告诉记者,宁波每家喜饼店做的喜饼馅儿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她则习惯于在接到喜饼订单后,先了解客户的口味,喜欢的甜度,再将核桃仁、瓜子仁、红丝、绿丝、花生、葡萄干等10几种配料进行独家组合。
李佩君将特筋粉烘上半个小时,烘香,加入适量的黑芝麻,再用机器加工成粉末状。随后,在特筋粉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白糖、植物油和10几种配料,再将这一加料的特筋粉揉成团状,并分成一个个圆形小馅团,放在一旁备用,喜饼的馅料就此完成了。这一步骤为裹馅。
“配料和裹馅的制作时间较长,一般都要大清早3、4点钟起来制作,或者头一天晚上就做好。” 李佩君说,做好馅料,接下去的步骤就比较容易了。
只见她将大半袋子面粉倒在台面上,在面粉中加入黄油、植物油、发酵粉、糖水等,用力将面粉揉成面团,直至面团表面光滑。用手拧下面团中的一块,揉成条状,然后凭手感切块,再将块状面团压成面皮,放入做好的小馅团,用面皮将馅团锁住,此为锁饼。加入馅团后的面团一个大约有6两半重,李佩君总能凭手感拿捏得准确。
之后,李佩君将面团放在手心压扁,再放入一个圆形模型中,用擀面杖擀成圆形面饼。
此时,丈夫童飞波早在一旁将大量的白芝麻放入竹筛中,铺开,并打湿。“打湿白芝麻,是为了让芝麻更容易和面饼粘附。” 童飞波一边解释,一边将李佩君做好的6个面饼也放入竹筛中。童飞波双手抬起竹筛,前后左右摇晃,让面饼均匀地裹上一层白芝麻,再将面饼翻面,用同样地手法,让另一面也裹上白芝麻。
接下去的步骤就是在面饼上敲上双喜红印了。裹上白芝麻的面饼厚实、白嫩,再点缀上双喜红印,一股喜气扑面而来。
喜饼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烘烤。童飞波将制作完成的面饼放入烘烤箱中,烤制十分钟,便可出箱。
刚出烤箱的双喜吉饼,浑身金黄,散发着热气,让整个屋子里都充斥着甜香,红色的双喜显得更为鲜艳。一口咬下去,唇齿间软糯,鼻尖的甜香,久久萦绕。
20年的夫妻喜饼店
48岁的童飞波,是塘溪镇童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多年来,夫妻俩一同经营着这家喜饼店,因纯手工制作,且味道甜而不腻,在塘溪镇周边一带颇有名气。
29岁的时候,童飞波和妻子两人到奉化工作,在当地一家饼店当学徒。“这家饼店,既做蛋糕、面包,也做喜饼,在当地也颇有名气。”童飞波说,一进店里,夫妻俩就跟着师傅学习做各类糕点。
“说难也不难,只要跟着师傅认真学,搞懂制作步骤和配料比例,反复练习,就能做好。”李佩君说,最开始学做喜饼的时候,自己经常把馅料比例配错,或者面团太硬,出了不少差错,但后来慢慢静下心来研究,记录下师傅制作时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不断摸索学习,终于学会。
在短短1个多月时间里,夫妻俩学会了喜饼制作的方法,以及其他糕点的制作方法。
在此之后,童飞波和李佩君就在奉化开店,这一开就是十一年。十一年来,夫妻俩做的喜饼也不断往老家塘溪一带销售。让童飞波记忆深刻的是,那些年,自己开着摩托车,带着五六百个喜饼,从奉化沿着咸祥,开上45分钟左右,到达塘溪。
9年前,因家里长辈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夫妻俩关了奉化的店,回到塘溪,在村里开了一家面积不大的喜饼店。
喜饼店位于童夏家村童第周故居的附近,店面在一处溪流旁,不仔细找,还真找不到。至今为止,童飞波夫妻俩的喜饼店都没有名字,但闻名而来的客户却不少,有上海的、北京的、香港的……这些年,曾经有个客人一次性下了6500个喜饼的订单。
传递喜讯 分享喜气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老一辈的塘溪人在结婚前,必须要送喜饼和油包。
“男方要挑着108个喜饼、108个油包,带着聘礼和礼金,到女方家下聘。意在告诉周围的邻里、亲友,这户人家的女儿马上要出嫁了。”老人说,油包和喜饼数量体现了家庭条件,“送108个,就说明这个女孩的夫家条件比较好,要是送102个,就说明这个女孩的夫家家庭条件一般。”
如今,婚前送喜饼的习俗依旧。塘溪人会在结婚前向亲友送8个油包、8个喜饼以及喜糖等,向前来帮忙的邻里送6个油包、6个喜饼及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