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
发布国内外最新的设计案例、产品与最新行业资讯,充分发挥设计师参与、互动、反馈的功能,并提供大量行业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

精品 | Crossboundaries:服务于集体的个体设计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  · 公众号  · 家居  · 2017-08-31 18: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馆的室内设计及建筑改造均由Crossboundaries设计完成。校内刚刚落成的26,000平方米的新馆挑战着中国当前的教育理念。






Crossboundaries的意图是一个强大的集成概念,伴随并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教室系统化,发展音乐和美术两学科合并的功能区域,去除隔墙、添加窗户和重新配置空间,这些手段均为了服务两个核心目的:沟通互动以及模糊学科间的界限。


连通性良好的交通空间为休息和共享提供了平台。配置了一系列的多功能元素,如功能墙、颜色标识等,在垂直及水平轴线上建立起丰富的视觉和空间连接。为了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设计运用储物柜、书架和壁龛座位等元素将走廊丰富起来,形成交流共享区域。









教室的形式脱离了以往的单调:辅以多样化的照明、不同高差的天花板、垂直工作平台和可折叠墙的多种选择,来创造极具差异性的空间。折叠墙可用作展示板来为学习环境提供聚焦点,同时还增加了扩展和收缩空间的可能性。




教学区域在原设计中被规划为室内跑道的区域,如今变成了艺术区域,三个科目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连接互动。体育教室与开放式艺术区共享交通空间,并嵌有直接望向体育馆的窗户,形成丰富的空间关系。




阶梯式坐席台阶形成的下沉空间创建了一个室内小广场,为人们提供休憩和社交的空间、并可用于展览、招待甚至表演。直通礼堂的入口区域,可借助活动墙形成一个横向的景观,引领至艺术区域。





曾是一条路线终点的图书馆,如今是一个活跃的十字路口。设计巧妙结合了多功能大厅天花板的造型与其上层讨论区的形式关系,并以此区域作为图书馆和运动场的连接。作为媒介和通道,论坛区在视觉和空间上模糊并连接了这两个区域,功能上提供了另一个交流的停留点。







项目名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馆。

设计事务所:Crossboundaries。

项目负责人: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灏。

设计团队:Sidonie Kade、 Irene Solà、 汤佳音、Libny Pacheco、 Brecht van Acker、 Maria Francesca Origa、成思、 Hugo Ríos、 陈彦哲、 王旭东。

设计时间:2014年4月。

完工时间:2016年12月。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项目面积:26000平方米。

摄影:王子凌、杨超英。

图片版权属于Crossboundaries。




===========征稿启事 ===========

如果你有好的设计案例或者要表达的观点与评论

欢迎与微信平台上的朋友共同分享。
稿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主编:韩晓岚
还有机会刊登在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或《室内设计》中文版杂志上哦!
建议设计师发小图(格式JPG,像素600*800)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