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家住浙江省湖州市湖滨村小区的苗斌
将一封信寄到了国家邮政局
信里
他真诚地感谢了自己的几位
“忘年交”
信中写道:
国家邮政局的工作人员:
您好!
我是上海市副食品交易市场退休职工,二十多年前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定居,书信往来很多,时间久了,
就同湖州邮政局的乡邮员结成了“忘年交”,成了好朋友。
感谢邮政系统的领导培养和教育出一批又一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乡邮员,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坚持按时将作为“精神食粮
”
的报纸杂志,送到每一位客户的手中,了不起!
不说之前的“忘年交
”
李俊和李明忠了,就说现在的吕小荣同志吧,这位貌不出众、精干瘦小的中年汉子,始终坚持在乡邮员工作岗位上辛勤奔波着!
现在的湖州乡邮员不但要照常投递报纸杂志,还承担起邮政快递业务。他电瓶车上有邮政包袋,身后还有又宽又长的装满包裹的塑料筐,每天按时将全国各地往来的邮件投递到千家万户,将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报纸送递上门,满足本老汉对“精神食粮"的渴望需求!
湖州市民苗斌
原来
他要感谢的是
湖州市邮政分公司的几位乡邮员!
来信的是一位古稀老人,今年77岁,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报。
信里表扬的三名投递员李俊、李明忠和吕小荣就是曾经负责湖滨村小区投递工作的乡邮员。
现任投递员吕小荣给苗斌送上报刊
几十年来,投递员每天都能准时把报纸送来,让苗斌很感动。从李俊开始,他们每个人都和苗师傅成了“忘年交”。
他们的“缘分”还要从二十年前说起。
当时手机、网络还不发达,书信成了人们最主要的联络方式。家住湖州的苗斌就有写信的习惯,因为工作关系,苗师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有大量的信件往来于上海。而当时农村的条件远不如现在,连像样的道路都没有。
1998年,一封
寄给“湖滨新村”苗斌的挂号信引起了当时负责该道段投递的乡邮员李俊的重视,当时老地址已拆迁无法完成投递,新地址没有门牌无从寻找,这可怎么投递?
当时担任乡邮员的李俊在投递路上
于是,李俊骑着车上路,一边问路、一边寻找,大半天时间过去了,终于在没有明显标识、没有门牌号码的“湖滨新村”里找到了苗斌。信拿在手里,苗斌感到心里暖暖的。
从那天起,在本身的工作已经超过正常投递里程的情况下,李俊为送苗斌一个人的信件每天多走四公里的路,且没有任何回报,却坚持不懈地为老人提供这份额外的服务。李俊的无私服务,也成了退休老人苗斌每天生活中的一份期盼。
2006年,苗斌给李俊和李明忠送上了锦旗
就这样,一条邮路几波人,风里来雨里去,乡邮员们成了苗师傅的“忘年交
”
。
乡邮员
们
把信件、报纸用塑料袋捆扎好,自己却浑身湿透。特别是遇到恶劣天气,苗老每次都以为收不到信了,却总能看到熟悉的乡邮员骑着自行车而来。
多年来,苗斌从未丢失过一封信。他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农村的路是泥路,送邮件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最困难的就是天气不好的时候,按我的估计他们不可能送了,邮件不可能到了。但是往往到上午十点以后,就看见他们进村了。”
苗斌老人与为他服务过的投递员们合影
一代接一代,爱岗敬业的精神不变。不管是谁在这个岗位上,都能成为苗师傅的“忘年交
”
。
在一任一任前辈的“传帮带”下,乡邮员们还主动延伸服务内容,帮着村里年纪大的老人去银行取钱,帮村民汇款、取款也是很常见的事。
接力棒传到现在,投递员们已经步入“混投”时代,报纸、杂志、信件、快递包裹……成为了多面手,从自行车换到电瓶车,每天都满载着群众的“期待”。
在一条条不平坦的邮路上
从事平凡又伟大的工作
为人民群众
传递美好与便利
感谢你
辛苦的邮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