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维  ·  再见,CDN 巨头:Akamai 宣布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文研讲坛|《北京大学学报》“文明:中国与世界”专栏推出“文集”专题(第二辑)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06-24 09:30

正文

2023年起,《北京大学学报》“文研讲坛”栏目更名为“文明:中国与世界”,继续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之宗旨,坚持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一贯的学术关怀,进行聚焦式、跨学科学术研究。2023年,该栏目“文集”首辑刊发的三篇论文,以“文集”为专题,展示中古至近古时段文集的不同形态与不同编纂方式,从唐集讲到宋集,以此探究古代文集文本变迁与文人编集思维上的变化。2024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继续围绕这一专题,推出第二辑的三篇论文。近年来,中古文史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对“文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文集研究也成为文史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文学、史学研究者有意识地关注了对方领域的传统课题,而“文本系统”的提出,则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文集分析的新视角。这些尝试或许有利于推动文史学者之间展开更有深度的对话。谨向相关工作坊的组织者及《北京大学学报》致以谢意。


“文集”专题



《北京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目录



从表、状分化看

唐人文集中“状”文体的生成


文 / 叶 炜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通过唐人撰写的唐集集序,可以了解唐人文集编撰时作品数量、分类、次序等原始信息。从唐人文集的编纂与唐人文集的原貌入手,从表、状分化与文体生成及其稳定的角度,可进一步思考“状”的成立问题。在唐代公文体系中,“状”至迟在开元年间已经独立,但“状”在文集中作为文体类别的明确出现,还要在七八十年之后。在此期间,文集中表、状混淆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一过程,也是“状”与“表”分离并成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过程。


章节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唐人集序所见“状”之文体

三、唐人文集中的表、状名称混用现象

四、结 语



帝国的日常:

礼仪性表状中的 唐代君臣互动


文 / 唐 雯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表状疏奏作为古代君臣书面沟通的重要方式,其特质、功能对于理解君臣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内容与功能学界多有讨论。表状在内容上并无本质区别,表是全功能的奏事文体,而状最初作为公文书,其浓重的文书色彩决定了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成立大致要晚到开元时代,并且始终保持着其公文状态。同时以让、贺、谢为代表的礼仪性表状,其看似格式化的文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所折射出的唐代君臣间频密的日常互动,却可能成为政治运作的重要组成,最终促成了某些历史事件的走向,与此同时,这些互动也为我们判断君臣间关系的疏密打开了一个缺口,展示了更为真实的唐代高层的日常生活。


章节目录


一、表、状的功能与内容

二、礼仪性表状所见君臣沟通日常

结  语


论“文本系统”


文 / 曾祥波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传统文献研究及其描述框架“版本系统”偏重载体物质形态,与文学研究对文本的直接需求犹隔一间;其中涉及文本的研究手段以字句层级异文校勘为主,未能充分回应从写本时代进入刻本时代之后文献载体与内容的新变化。应以篇章层级文本内容差异为标准建构文献的“文本系统”解决这一问题。“文本系统”不但较之“版本系统”更为简明便捷,为古籍整理提供了底本选择新思路;而且在处理“版本系统”遗留的某些疑难问题时具有广泛系联、逻辑合理的优势。“文本系统”与“版本系统”在概念层次上是并列关系,是建立在不同标准上的描述框架,但在操作层次上是递进关系,只有在掌握“版本系统”的前提下才能建立“文本系统”。从“版本系统”到“文本系统”,实质上是从强调“物的因素”转向强调“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沟通文献与文学的核心线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