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上课胡思乱想突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开会开小差完全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还连连点头称是,开车等红灯时放空被后面的车滴滴叫,有重要约会的时候迟到、坐过站、错过列车……事后又为此懊悔不已,恨自己怎么就不能专注一点!结果下次呢……
等等,我们说到哪了?
哦,对了,走神。
撰文|雪山
我们内心常常会为这些走神的时刻感到内疚,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在走神,专心致志点不好吗?还有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去学习技巧、购买APP、练习冥想,以提高自己的效率。
可是,走神真的错了吗?
来自新西兰的科学家迈克尔. C. 科尔巴里斯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告诉我们,不,走神没有错!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思想每天有一半时间都在走神,哪怕是到了晚上,我们入睡之后,思想仍然在梦中漫游;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研究证明,学生们花45分钟阅读《战争与和平》时平均都会走神5.4次,每一个人在集中精力方面都有问题,特别是在我们发誓要专心致志读书、复习、听讲、工作时,走神,似乎无法避免。
而许多人想象,只有在集中精力时,大脑才会活跃的运转,才在高效的工作;可是,其实在走神时,大脑的血流只比精神集中时低5-10个百分点,但是大脑活跃区域的面积甚至要比精神集中时更大,科学家们将这块区域称之为——“默认模式网络”。
“默认模式网络”的中央车站是处于耳后的“海马体”。“海马体”因状似海马而得名,它连接网络的各个区域,包括上部的皮层区和下部的情感区,是人们产生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重要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在于“海马体”记录着我们精神层面各种事情,并且引领着我们在“各种事情”之上的漫游。
那么问题来了,海马体记录的“各种事情”是什么?它们又和我们的走神有什么关系?
科尔巴里斯提出,“海马体”赋予我们的是记忆的能力,而正是记忆为我们的精神漫游提供了素材。记忆很多样,最基本的有三层:习得技能、知识以及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情景记忆。后者是最难保存的记忆,但也是我们走神的核心要素,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无知》中所说,
记忆的长度只是实际生活的百万分之一都不到,甚至于只有一亿分之一。
记忆的长度限制着我们走神的能力。对于失忆症患者来讲,他们难以走神,因为他们所能够回想起来的内容极其有限。然而过多的记忆也不利于走神,当对于细枝末节的记忆能力尤为突出,能够事无巨细的回忆起所有事情时,也就意味着综合思维、抽象思维和关系思维能力的损失。
《The Mind of A Mnemonist》
作者:Alexander R. Luria, Jerome Bruner
版本: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或许有人会说,记忆能力突出太好了,如果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考试不用多加准备,珍贵的回忆不会害怕遗失。可是想象一下,一位如《雨人》中主人公原型金.皮克(Kim Peek)一样的记忆大师,在听到“喷”这样的动词时,都能瞬间伴随着“一条12-15厘米宽、陈旧生锈的银色带子”,每一个声调和词汇都会让他立即回忆起所记忆的一切,时刻走神的生活听起来似乎也不那么令人羡慕了。
“雨人”记忆力惊人却是个生活习惯刻板的“自闭症患者”
虽然天生没有“雨人”那般强大的记忆力,但普通人通过对走神的训练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没错,训练走神。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轨迹记忆法”。不同于有时漫无边际的走神,“轨迹记忆法”是大脑对精神漫游的有目的控制,最早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记载,而此方法在中国的普及要归功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1596年在中国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以帮助中国科举考生记忆。如今这本书更为我们熟悉的版本是美国史学家史景迁所改写的《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其原理就是通过将所要记住的事物和熟悉的场所、图画联系起来,将后者作为储存和调取信息的指南。精神漫游的空间性再次凸显了出来。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作者: 史景迁
译者: 章可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谈到这儿,你一定又开始走神了,或许在联想你曾经走神的经历,这是精神漫游回顾过去的能力。或许在漫步于未来,畅想看完这篇文章你要不要看下这本书,或者如何和其他人分享这些你刚刚看到的内容。这就是走神的奇妙之处,即使我们身处此时此地,挤在繁忙的地铁中、端坐于凌乱的办公桌前、又或者懒洋洋的打着无聊的呵欠,我们都能够让自己的精神漫游于无尽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超越物理空间的禁锢,尽情放飞。
相对于回忆过去,我们更常做的是漫无目的地畅想未来。在去往未来的旅行中,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加深了,也通过构建未来的可能情形让自己的生活从容有序。许多人都认为,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通过想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形象,能够更加有助于自己实现目标。在精神漫游中自己的形象成为了指引现实自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种对未来的想象甚至可以超越生死,无论是二战时日本的“神风特攻队”,还是如今一个个前赴后继背负着自杀式炸弹走向他们幻想中的永恒喜悦的恐怖分子们,当他们行动时,指引他们的,都是对死后永恒世界的想象和信任。
讲述“神风特攻队”的日本电影《永远的0》引起了广泛争议
当然,走神的重要特性不仅在于过去和未来,更在于它将二者联系起来,沟通到我们所处的现在。心理理论或许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心理理论也可以被称作读心能力,我们想要并且会通过观察他人来推断其思想。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会使得复杂社会群体里的个体间交流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使人融入社会。而这种能力,经实验,同样出于我们走神时的“默认模式网络”;走神,带我们进入他人的大脑,让我们学会理解和交流。
大部分时候,在我们脑海中灵光一现的思想火花稍纵即逝。有些人则善于将这些无限的畅想记录下来,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故事。正是故事,让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延展,变得无边无界。在故事中,走神的不仅是你个人,你有能力带领其他人一起漫游。或许真实,或许虚构,或许是你,或许是他人,正是通过故事这种形式,个人经历变成了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文化的共同经历。
还记得《三体》中云天明讲给程心的三个童话故事吗?这三个故事成为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讲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人类远古时期讲述记录下狩猎经历始,直至今天。故事创造了文化,创造了这个群体的共同文化基因,难以为外人所理解,但却定义了这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创世神话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它从群体的起源开始就建立了大家拥有共同祖先的意识,从而增进团结,提升信仰。但神话的起源,大都是来自于人们的精神漫游。
电影《海洋奇缘》实际是以毛利人关于半神英雄-毛伊的创世传说为基础创作的
到了现代,故事的种类越来越多,流传也更为广泛,但和远古神话总还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犯罪小说。犯罪故事就像古老的史诗,固然有花里胡哨的情节,但其本质是道德故事,以强化道德观念,惩恶扬善为目标,稳固社会。通过犯罪故事,我们得以接触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当然,是在精神中。
阅读故事实际是一种“引导性精神漫游”的训练,得以让我们进入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内心,甚至是那些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魔法世界,让我们的精神越走越远,以至于到达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远方。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作者: 亚瑟·柯南·道尔
译者: 李家真
版本: 中华书局 2012年11月
大脑永远都不会休息,思想也永远不会停息,即使在梦中,你的精神也在不断的漫游,激活我们的潜意识世界,为我们清醒的时光提供持续的精神养料。
大脑神游有其缺点吗?有,它会降低你的办事效率,缩短你的寿命,等等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是,神游的大脑并没有错,这使得我们有别于依照固定程序运行的机器人,使我们得以逃离当下,逃离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溜个号,出去玩耍一番。让我们的思想在漫游中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开拓新的领地,去发明,去创造。
正如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告诉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刚.柯勒产生灵感的秘诀:“我们经常说的3B——公交车(Bus)、浴缸(Bath)、床(Bed)——正是很多伟大科学发现的发源地。”
与其绞尽脑汁,还不如试着把自己放空一番,做些要求不高的活动,像史蒂文森从梦中获得《化身博士》的写作情节一样,像神探马普尔小姐边织毛衣边破案一样,摆脱种种束缚,让思想自由的徜徉吧!也许走着神,新的想法,下一秒就会出现了。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作者: [新西兰]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
译者: 王婷 / 黄姝
版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阳光博客 2017年3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部分素材来自《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撰文:雪山;编辑:Sheryl、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
购买《王小波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