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经济-金融-投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财富  ·  吴清最新发声! ·  13 小时前  
中国财富  ·  吴清最新发声! ·  13 小时前  
复利复利  ·  复盘250207:2万亿!万物皆可deeps ... ·  昨天  
供应链金融  ·  票交所董事长谈票据如何更好地利企有为 ·  3 天前  
法询金融固收组  ·  2025债券投研与风控能力提升研修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预期目标回归常态,经济注重质量提高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 公众号  · 金融  · 2021-03-05 19:55

正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 lixunlei0722

作者: 陈兴 (中泰宏观首席分析师)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21020001

2021 3 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的解读如下:


概要

  • 预期目标回归常态,保持经济合理区间。经济增速目标重提。 2020年受到疫情的冲击,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的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速目标重提,设定在6%以上。这一目标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和今后的目标做到平稳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各方面力量更加注重经济的增长质量。 通胀目标有所下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通胀目标有所下调至3%,回归到了2015-2019年的目标水平。而我们预计,由于高基数和猪周期的双重影响,年内CPI增速上行风险不高。 就业目标回归常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重新上调到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回落到5.5%左右。2021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调整,反映出经济工作在疫情冲击之后逐渐回归常态。今年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在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条件下,着力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 积极财政更可持续,稳健货币灵活精准。 从宏观政策取向上来看,今年整体要求是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这意味着 政策的整体基调依然偏稳,在疫情影响消退后呵护经济恢复的意愿仍足。 报告指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一方面,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政府融资略有下滑。财政赤字率目标由去年的3.6%以上降至3.2%左右,抗疫特别国债也不再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比2020年减少1000亿元,但相比于疫情之前,赤字率目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都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和落实。不仅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而且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 稳健货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相比于2020年的表述,报告增加了“精准”、“合理”,对于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从2020年的“明显高于去年”转变为“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相较于2020年, 一方面,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结构上的定向支持。另一方面,防风险的重要性也有所上升。 报告提到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强调金融机构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 创新绿色发展,提高供给质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题。从供给端来看,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 创新 环保 两个方面。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报告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一是更加重视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税收优惠的方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促进绿色发展,营造低碳环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中,也着重列出了环保工作。相比于往年的内容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主要抓手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二是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发展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四是给予金融支持,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 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内需潜力。 从需求端来看,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 改善消费环境,便捷居民消费。 稳定和扩大消费,诚然离不开居民收入的提升,但我们同样需要也解决消费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阻碍。一是健全流通体系,特别是加快电商和快递进入农村,从而挖掘县乡消费的潜力;二是取消对于部分消费的不合理限制,并且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三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使得消费能够更为便捷。


  • 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公平。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也更加注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教育公平。 报告提到,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做好住房保障。 报告特别指出,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给等多种办法,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降低居住负担,着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三是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特别提到平台企业要依法规范发展,体现十四五时期政策依然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1

预期目标回归常态,保持经济合理区间


经济增速目标重提。 2020年受到疫情的冲击,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的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淡化了增长目标的设定。2020年我国经济实际增速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速目标重提,设定在6%以上。虽然由于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原因,今年实际经济增速从数字上看应当会相对较高,但 6%增速目标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和今后的目标做到平稳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各方面力量更加注重经济的增长质量。

通胀目标有所下调。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CPI增速目标设定在3.5%,较2019年有所上调,但2020年全年CPI增速录得2.5%,远低于目标增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通胀目标有所下调至3%,回归到了2015-2019年的目标水平。而我们预计,由于高基数和猪周期的双重影响,年内CPI增速上行风险不高。


就业目标回归常态。 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下调到了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也提高到了6%。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接近1200万人,20年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也降至5.2%。随着疫情影响的缓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重新上调到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回落到5.5%左右。


总结来看,2021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调整,反映出经济工作在疫情冲击之后逐渐回归常态。今年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条件下,着力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2

积极财政更可持续,稳健货币灵活精准


从宏观政策取向上来看,整体要求是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 ”。这意味着政策的整体基调依然偏稳,在疫情影响消退后呵护经济恢复的意愿仍足。


积极财政更可持续。 报告指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一方面,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政府融资略有下滑。 财政赤字率目标由去年的3.6%以上降至3.2%左右,抗疫特别国债也不再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比2020年减少1000亿元,但相比于疫情之前,赤字率目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都处于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和落实。 不仅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的执行期限,而且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一是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月销售额提高到15万元,二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再减半征收所得税。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


稳健货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报告提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相比于2020年的表述,增加了“精准”、“合理”,对于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从2020年的“明显高于去年”转变为“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相较于2020年, 一方面,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结构上的定向支持。 比如提到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并且要使资金更多地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 防风险的重要性也有所上升。 报告提到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强调金融机构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3

创新绿色发展,提高供给质量

在经济增长目标不 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重点工作中,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题。 从供给端来看,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创新和环保两个方面。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报告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一是更加重视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 报告提到,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并在基础研究上加大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从税收优惠的方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并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三是着力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一方面,给予制造业企业融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用以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夯实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促进绿色发展,营造低碳环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中,也着重列出了环保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治理,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相比于往年的内容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


四大抓手齐发力,早日实现碳达峰。 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主要抓手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 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 二是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 三是 发展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兼顾经济发展和低碳环境建设; 四是 给予金融支持,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4

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内需潜力


从需求端来看,高质量发展 主要体现在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 报告提到,在十四五时期,要以更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从而促使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形成。目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经济比重相比发达国家依然偏低,还存在着上升空间。


改善消费环境,便捷居民消费。 稳定和扩大消费,诚然离不开居民收入的提升,但我们同样需要也解决消费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阻碍。一是健全流通体系,特别是加快电商和快递进入农村,从而挖掘县乡消费的潜力;二是取消对于部分消费的不合理限制,并且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比如对于汽车这类大宗消费品,就需要加强停车场建设;三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使得消费能够更为便捷。



5

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公平


“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显著,而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是建党100周年,对于民生福祉的增进更为关注。与此同时,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也 更加注重公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教育公平。 报告提到,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做好住房保障。 报告特别指出,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给等多种办法,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降低居住负担,着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三是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特别提到平台企业要依法规范发展,体现十四五时期政策依然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延伸阅读:

三大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基于供需角度的投资机会分析

A股大跌是美债惹的祸?——中泰总量团队周末讨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