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守艺人》从开栏至今,做了十二期采访,挖掘了很多惠州民间艺术大师。随着社会变迁、文明进步,许多曾经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行当逐渐淹没于时代洪流,老艺人们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应该被遗忘,这也触动我们打造这个栏目的初衷,我们将不忘初心地继续挖掘更多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大师,让传统文化重新走上舞台,传承下去!
无论是“削木为鐻”的梓庆,还是“目无全牛”的庖丁,无一不在透露着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乏匠人精神,而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没落衰败,成为了传统手工艺无可避免的命运,但为何仍会有人选择前仆后继地在坚持着、相信着、在尽力地想要做一个匠人,一个可能不被社会理解的匠人?或许你能透过此文一窥现代匠人的内心,找到接近真理的蛛丝马迹。
在你的眼里,传统匠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墨守成规,是白发丹心,是百无聊赖,是足茧手胝,是傲骨铮铮,还是手脚麻利、文艺气息浓厚、创意十足?出生在惠州小金口80后的曾水辉可能可以给到你答案。
(辉哥正在检查锔钉的牢固程度)
“大学读机电,后来做发型师、做茶,职业跳度挺大的。高考报考专业,模具算是比较吃香的专业,以前这块缺口大就选择了,结果出来完全没做过模具相关的职业。”问起辉哥毕业后并未从事相关专业会不会后悔,他眉宇间透着一丝倔强,饶有趣味淡淡地说,“没什么好后悔的,我觉得读大学其实远远不止书本的那点东西,大学就是个小圈子小社会,有这样一个体验就好了,在大学也没认真学什么,就是踢了两三年足球。”
看着眼前正襟危坐,蓄着一头短发,古铜肤色,有着两道如弯弯上弦月眉毛,喜欢喝茶,清秀挺拔的辉哥,很难想象其在广阔草地上尽全力奔跑,将球轻轻一带,目光坚定地晃过对方的一个个拦截,一记抽射将球送进球门,任澎湃的情绪在体内蔓延,肆意庆贺的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辉哥,执意将锔瓷这门老手艺带进了自己的生活,带到了惠州。
他是惠州少有的锔瓷传承者,什么是锔瓷?相信很多惠州人都是第一次听过这门手艺,翻阅历史资料最早可以在宋代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里找到它的身影,是中国用于瓷器上的最古老修复技艺。
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见闻扎记》中曾这样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将原本支离破碎的瓷片找碴对缝拼接,用线箍稳固定)
简单说来,锔瓷就是将破碎的瓷器,用锔钉抓牢修复,恢复其原有的使用功能。锔瓷有着极其考验锔匠人手艺的细致工序:拼接散碎物块对缝,将器物固定,思量锔钉位置,选点标记钻孔,打磨锔钉,剪好上锔钉,最后检查其稳定性。看似简单的步骤,但过程中不出纰漏,位置排列美观,修补好后的瓷器要做到滴水不漏且不再破裂,在实际的操作中极需锔匠的耐心及手艺。
(将器物固定后,需要谨慎思量锔钉位置及长度)
(打孔的过程极度考验手艺人胆大心细及经验,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钻的钻头慢慢替代了旧时的金刚钻。)
(不可打穿且位置需恰到好处,极其考究匠人手艺)
(剪好后打磨锔钉)
(最后检查瓷面及锔钉的稳定度)
“锔瓷几种比较常见的工艺,有平锔、包口、包边、镶嵌,包口一般是有缺口要补,包在杯子或盖子上面。”“有些薄的杯子,厚度只有一毫米,我们就打个0.7毫米的孔,打完孔对着灯照都是透的,只剩下很薄很薄的一层。”说起锔瓷的工艺,辉哥总有诉不尽的话,只因锔瓷常见的技法主要分为镶嵌、包边、包嘴、包口、嵌补、嵌饰等等,学好容易学精难,每项技艺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苦练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掌握其手艺的精髓。
(锔瓷时所需要用到的工具)
而为什么会有这一手艺的存在?古代制瓷造诣虽高,但产出量少,视为皇族阶级产物,对于寻常百姓更是可望不可及,但凡拥有必视为珍宝,所以在其出现裂痕或破碎后总不忍舍弃,锔瓷这一行当就这样来到了人们的生活里。
明清时代,更有人故意将完好无缺的紫砂壶装满豆子,再倒入水将壶撑裂,再请锔将锔好,以此来把玩,人们称之为“锔活秀”,周伯高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就这样描绘道:“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也是从那个时候,锔瓷开始走进古董、古玩行里。
(此盏小茶杯裂纹处银锔一朵梅花,顿时跃然杯上,趣味盎然)
“有个朋友从台湾买个杯子,那杯子买了三四十块,在我这修了三百多块”,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瓷业快速发展,瓷器坏了丢弃再买新的是常有的事,修补费用渐渐高于器物的价值,锔瓷这存在中国上千年的行当,相对于今日的经济考量,渐渐显得多余,“锔盆、锔碗、锔大缸”这些在北方街头巷尾常能听到的吆喝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的锔瓷虽仍作为修复物品中的一种手艺,却也渐渐进入了艺术鉴赏门类。
(在日本锔瓷也叫金缮,同以一颗惜物之心修复残缺,赋予器物二次生命)
“惠州知道这手艺的人比较少,玩茶玩壶玩得多、艺术院校学习漆艺的人就会有所了解,一般其他人没有这种需求。”会讲起这段鲜活的历史是因为辉哥这样的一句话。是啊,没有需求,如果不被需要又何必存于世上,这话虽消极透着落寞,却也是锔瓷手艺频临消亡边缘的现实。
(用金缮技艺修复的器物)
“高考报考专业,模具算是比较吃香的专业,以前这块缺口大,需求量大就选择了,毕业出来后,完全没做过与模具相关的职业,有些东西吧,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像是去接受一样东西,总会有一见钟情的时候。”辉哥垂下眼帘,若有所思地说起会走上做茶会做起锔瓷的原因,其实从辉哥说起他自小便对手工感兴趣,闲暇之余会敲打铜片做些小手工在节日送给家人朋友,好像就不难理解辉哥会做起这行的缘故了,真正的喜欢或许就是如此,只因一次相遇,便深知将会身陷不已吧。
(每一个锔钉的背后都是匠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量打磨)
谈及锔瓷给其带来的乐趣,小编收获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我觉得这是一份福气吧,有些东西如果我们不去修,它就废了,我们修了,它就恢复了它的使用功能了。”曾水辉讲着有些物品如果不经过修补,他就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时满怀感叹说到。其实这何曾不是一份他与器物间的福气,因为遇上了你我得到了重生,因为遇见了你我的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因为你的改变令我重焕新生。
(平锔修复后的瓷器)
(使用包边工艺修复的紫砂壶)
说到学习锔瓷后便能以此为职业,曾水辉坦言多少也有点运气,师从人称“王老邪”的锔瓷大师王振海,因为行业的局限,学成后常常需要面对现实的问题,而其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做建盏的行家,大家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在他的介绍下,辉哥便认识了一位专门做宋代买卖的客户,因老瓷器十补九残,客户便长期让辉哥修复这些一些破损的器物。
(平锔修复的竹制品)
“认识的朋友都肯跟你交心,帮你推广,都很信任我,挺幸运的。”谈及这几年的做这行,辉哥总是满怀感激的说着这段因为朋友而坚持下来的时光。在小编看来,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定因为有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所以才值得托付信任吧,这是襟义。
(辉哥工作室,满满悠扬匠人的气质)
“有时候做人也不能太自私,做这门类学费不便宜,人家交了这份钱,你要尽可能让他们能混到一点饭吃,纯粹兴趣爱好可能无所谓,有些人可能就是个工人阶层,他省吃俭用的拿出来交学费,学了点东西回去没市场,生存不下去,想要带自己成熟后,有一定的市场再去带人,很多时候自己经历过,传授给她们,可以让他们走少很多弯路,作为师傅要有担当,不能说教会了就让他自生自灭。”传统手艺是流动的水,因为传承得以延绵不断滋润万物,然而匠人追求的背后并不仅仅是拥有那鬼斧神工的技术,还需要那一颗能看透俗世的心啊!这是笃义。
(仅有薄薄一层、能透光的茶杯,经匠人巧手打上锔钉后,仍不失其实用性)
“在很多人看来你就是个修破瓷器的,在我内心看来其实我和修电视机的没多大区别,都是修理修复,只是修理对象不一样,这两个年大家把这概念炒起来后,感觉就好像比较神圣比较神气的东西,就是个修瓷器而已。”作为锔瓷这门手艺的传承者,在辉哥看来自己仅仅是一个链接器物与人之间的载体,面对世俗化繁为简,仍保有那份初心,这是仁义。
(锔瓷修复使用柴窑烧制的陶碗)
在每一个人的手艺背后,或许是因为这样一份对于器物、对于事物的义,所以匠人精神仍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吧。
(通过锔瓷修复而绽放大美的瓷器瓶)
如今的辉哥在惠州锔瓷已小有名气,来自辽宁、佛山、浙江等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向他发货,客户络绎不绝,锔瓷这门手艺,像是一道光,连接他与自然的一道光,照亮着他与器物的人生,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古代该报废丢弃的物品不报废,或许是因为贫穷、惜旧,到了往后就算有能力更换仍会选择保存、呵护残缺的器物,小编想这或许是因为爱吧。你永远不知道穿过时间虫洞的器物经历着什么才能来到你面前,这种种相遇是一个工匠与一个工匠穿越千年的对话,这是器皿与收藏家的缘分,也是器物与锔匠间的缘分啊!因为无法阻止世界马不停蹄的赶路,所以想尽力抓住每一个古老事物消逝的尾巴,以器载道,因为爱,成全器物的留下,而锔瓷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如同辉哥说的,这些都是一份难得的福气啊。
——小编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