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养老周刊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蚂蚁摄影MaE  ·  会拍照和不会拍照,差别到底有多大? ·  2 天前  
图虫APP  ·  获奖公示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养老周刊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解决对策与实践模式(深度)

中国养老周刊  · 公众号  ·  · 2019-05-20 18:34

正文


作者:万仁涛; 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本文8525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图片来源于东方IC/百度等

点击左上角蓝字,每天获取独家实用干货



高玉兰今年也已经73岁,一个人住。

老旧的房子,门槛和房门四角都已经磨的光滑圆亮,屋内的灯泡也充满了油灰,布置只有简单的桌子、凳子、蜘蛛网以及夹杂的发散的霉味。

村里没有什么年轻人,大部分人都出去做生意或者打工,高玉兰的儿女也一样。

每年过年的时候,儿女回来都会争相给她钱,让她买点吃的喝的用的,她每次都说不要,她觉得娃娃们挣钱太辛苦,不愿意作为一个老太婆不仅帮不了他们还给他们增加负担。

她很多时候都是坐在门口的拐角处,因为那个地方靠近村里的前街,不定啥时候会有个人打那过。

但是她不与任何人说话,变得越来越古怪。

她经常一个人在门口坐一天,从早晨看到太阳升起,到傍晚看太阳落山,还是不说一句话。

因为腿脚不便,每次她买东西都得托村里人捎带。

夏日的一天,她给了邻居 15元钱,让帮忙带带点开胃的药和止疼片。

第二天,她的侄子给她端了一碗小鱼唐汤,叫了几声也没反应。想到老太太平常也不爱搭理人,就端着小鱼汤又走了。第三天,还见她出门走了几步,又回到屋里关着门。第四天,邻居回来把开胃药和止疼片拿过来,敲门敲了半天里面也没人应,另一个邻居说,昨天回屋里之后就没见出来,晚上灯也没亮。

村长、村支书和她 66岁的妹妹随后赶来,把锁撬开,发现她吊死在里屋的梁上,屋里弥漫着一股臭味,肚子鼓得老大。

邻居都说,这一死可算是解脱了。

“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几乎是这些老人最真实的写照。她们的孤独与寂寞,是无穷无尽 ,以至于死亡开始成为了一种解脱和救赎。

而这,正是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数达2.45亿,占总人口的17.7%,其中农民工人口数量庞大,接近1.6亿人。伴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大量留守老人出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5000万左右的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一、 农村留守老人 的养老 现状 困境

1.经济状况较差,物质生活偏低

对每个家庭来说,经济收入是生活的基本保障。留守老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水平低下。 80%的留守家庭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子女才被迫外出打工。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并不乐观,经济状况普遍偏低。留守老人自我供养和子女的后代供养是老人经济的主要来源 ,绝大多数老农民则需要依靠土地获取微量的经济收入。

因为年岁增加,老人自我供养能力逐渐减弱,外出子女会通过经济供养的方式来弥补老人生活照料缺位。随着子女生活压力提高,孝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儿女对于赡养老人之间的推诿、扯皮都一定程度上使子女将父母视为负担,甚至逃避赡养义务。一些留守老人从子女处得到的经济支持相对较少,老人只达到温饱型的生活水平,甚至有一部分的留守老人生活无任何着落。

2.身体机能弱化,得不到有效照料

调查发现, 80%的留守老人都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也呈上涨趋势。对老人来说,医药费是他们面临的大问题。虽然我国有针对农村医疗推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仍然难以减少老人生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在大多数留守老人家中依然存在。

所以老人一旦身体检查出问题,高额的医药费将会给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老人生病时,为了不给子女带来麻烦,都选择 “小病扛一扛,大病拖一拖”的心态。老人家中都会备常用药,如果出现头疼感冒的小病,老人就随便吃点药扛过去或去村卫生所就医,除非患大病时,他们才会不得已把儿女叫回来去医院就医。

生病时能否得到子女的及时照料是留守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子女由于经济的压力和时间的不足,除春节和特殊情况返乡外, 70%的子女几乎不会特地回乡照顾父母,这就导致留守老人生病时的子女缺位。在大量子女外出的情况下,留守老人生病或突发急病因无人照顾或无人知晓从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看护与救治,甚至因时间耽误过长而加重了病情的情况层出不穷。

3.负担过重,从事农业劳作、存在隔代监护

在中国农村, “土地”是农民的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子女外出务工后,农业生产者由农村的中青年转变成老年。由于对于土地的热爱,沉重的农业劳动仍不会使老人放弃土地。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明显加重。

在劳动参与率上, 60~75岁且身体条件允许的留守老人,都会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形成一种“入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的老人非但不能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反而还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活”的现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并且女性留守老人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男性留守老人。

由于城市高额的教育费用以及子女工作无暇照顾孩童,大多外出务工的子女会将孩子留给父母照管,抚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的身上。由于抚养孙辈需要花费高额费用,所以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外出子女给予留守老人有限的经济资助并未给老人生活带来实质的改观。相反,留守老人会主动承担起 “再抚养”的责任,加重老人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隔代教育对留守老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差异,老人和孩子之间存有代沟,加之老人文化程度偏低,孩子会不服老人管教,留守老人时常会感觉力不从心,加重负担。另一方面,孙辈的陪伴,可以使留守老人缓解孤独感,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4.精神生活空虚,与儿女缺乏情感交流

作为特殊年龄段的留守老人,心智更偏向于小孩心态,情感更加弱化。他们渴望得到儿女的关心和呵护。圣人经常教导人们 “父母在,君子不远游”,子女要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在父母膝下尽孝。由于与父母地理距离较远、假期少、回家费用较高等客观原因,子女与家庭的情感联系逐渐变少。

调查显示, 30%留守老人的儿女三四个月会回来一次,50%的儿女回家周期是一年,甚至有20%的子女数年返乡一次。留守老人长期与子女不相见,和儿女情感慢慢淡化,出现老人家庭地位边缘化。由于留守老人具体情况不同,个人感受也存在差异。60%的留守老人说子女外出后会偶尔感到孤独,15%的老人表示会经常感到孤独,10%的老人会一直感到孤单,只有5%的老人回答子女外出后心理不会感到变化和差异。

子女长期不在老人身边,缺乏情感交流,于是老人产生了一种不安、孤独的心理。虽然通讯设施的全面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与子女沟通的需要,但对于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只起到了望梅止渴的作用。打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儿女联系的主要方式,日常的电话联系并没有真正缓解留守老人对儿女的思念。

长期无法向儿女倾诉内心的苦闷,久而久之会给留守老人精神和心理上造成压力,导致留守老人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从而留守老人就急需一个载体来承载老人的想法与心愿。但又因为认识和判断力的降低,留守老人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而盲目的选择宗教信仰,甚至一部分留守老人因缺乏判断力而加入邪教。加之配偶、亲友的丧失,留守老人很容易情绪波动,产生精神紧张、失落、甚至产生抑郁和厌世的心理。

5.生活照料缺失,家庭养老制被破坏

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子女是父母养老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主要承担者, “养儿防老”“侍奉在侧”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子女外出务工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老人的居住方式趋向单身化、夫妻化。子女有限的经济支持仍然不能满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需要。留守老人年龄不断增大,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照顾。

随着年龄的增大,留守老人自理能力逐渐减弱,生活质量也不断下降。 70岁以上的老人虽能进行日常起居的照料,但经常也会体力不支,在餐饮方面,老人只求吃饱不求吃好。家中的农活老人也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是否进行劳作。对子女依赖程度较高、自理能力较差的八旬留守老人,他们虽能勉强照顾自己的一日三餐,但都非常困难,日常起居甚至陷入危机。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压力,多数子女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讨生活,从而导致留守老人子女长期“缺位”,老人严重缺失子女日常的生活照料。

6. 生活方式单一,农村基础设施匮乏

文化娱乐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老人闲暇时期的活动也是充实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都非常落后,娱乐场所相对于城市而言也非常匮乏,大部分农村没有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老人的空闲时间一般都比较单调,他们在完成农活之后, 85%都以看电视、串门、聊天为主,生活方式极其单一,农民精神世界相当匮乏。老人表示,早年间政府有组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的活动,村民能在自家村中免费观看戏剧。但近些年,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力度逐渐减小,几乎不在农村举行文化活动。

古话讲 :“道路兴,百业兴”,现在仍有一些远离城镇的乡村道路建设质量差,通达状况不佳,无法解决老人出行难的问题。 一些住在离城镇较远村落的老人他们经常也想去县城看一看、逛一逛,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每年只能静等儿女回来有机会带他们去县城,出行极其不便。

二、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农村家庭迅速空巢化,儿女长期缺位,使老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个社会的 “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继续发展下去,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1. 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让农村留守老人 “老有所养”

一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改善家庭供养水平。农村经济不发达,家庭负担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家养老功能的发挥。要使农村家庭养老恢复其应有功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赡养老人成为农村家庭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再是家庭的负担。

二是吸引中青年骨干 “回流”,筑牢家庭养老的根基。鼓励带头人兴建乡镇企业、村集体企业,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同时尽到赡养照料老人的责任。政府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留守老人 “老有所助”

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单一。多数的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更无有针对性的老年活动中心,从而导致留守老人的生活方式单一,精神空虚。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老人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扩大农村公共活动空间,为农村留守老人构建一个沟通交流和活动的平台。

实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让留守老人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锻炼,在增加留守老人生活乐趣的同时强身健体。在农村医疗方面,要完善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村留守老人有医可寻。为了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在农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大程度的防止留守家庭因病返贫。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大力加强对农村道路的改善,建设覆盖全部村落的农村道路,开通全方位的公交线路。加大对贫困山区地区的扶持力度,实行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山区的留守老人也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实惠,不断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兴修公路,开通公交线路,为县城和乡村之间建立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为留守老人提供出行保障。

点击下方图片,获取更多养老产业深度干货!

3.引进社会资本,增加农村养老机构数量,改善养老机构条件

引进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养老体系,是改善农村养老环境的重要措施。社会资本提供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比较普遍,但在广大农村,由于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营养老机构向农村延伸的不多。但是,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社会资本已经敏锐察觉出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能够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

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老年人分布情况,制定养老机构建设规划,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如降低准入门槛、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市场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等,鼓励公益性组织、慈善机构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中来。

4.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留守老人 “老有所乐”

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会激发留守老人的热情,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食粮。因此,政府还要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度,增加对乡村文化的财政投入,促进农村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要调拨资金,组织人员到各乡镇、农村举办老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下乡活动,坚持 “为农民服务”的文化理念,使留守老人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到好看的电影、好听的戏剧、看有用的书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看戏难、看书难和看电影难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可以根据留守老人的需求,开展贴近农民生活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活动,组建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队。村委会可以定期将留守老人组织起来,学习打太极拳、下棋、唱戏等,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老人日常生活,提高老人生活情趣,提供精神慰籍。

5. 政府兜底,满足孤寡、失独、无收入及低收入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政府兜底保障型养老服务,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 “网底”。由于农村家庭经济实力参差不齐,农村孤寡、失独、无收入及低收入老人,往往也是养老需求最迫切的老人,而这些人又难以承担民营养老机构的费用。对于这类老年人,各地要根据其家庭条件、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管理,给予不同标准的资金补贴;符合参保条件的,为其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实现符合参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养老保险费政府代缴全覆盖;需要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给予其一定的费用补贴。另外,政府还可以采取政策和财政扶持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和整改、扩建养老机构,将一定比例的床位确定为公益性床位,为本地区低收入群体保留。

6. 重塑孝文化,让留守老人 “老有所养”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青年面临各方面诱惑越来越多,青年人群传统伦理道德观逐渐衰弱。

现阶段,家庭仍是中国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基础,所以国家应加强对青年人的孝道教育。多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推行教化,让青年人逐渐意识到赡养老人的必要性。尊老、养老是每个公民应该尽的义务,政府要加强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是留守老人获得精神慰藉的重要场所,子女对父母照顾、爱护,才能让老人真实的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切实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 实践模式

1. 宅基地换养老模式

浙江省松阳县梧桐口村老年公寓是松阳县落实的第一个 “宅基地换养老”的项目,依法、自愿、有偿是“宅基地换养老”政策落实的前提和保障。村民在将闲置宅基地置换后,获得的物质补偿用于医保和养老金的缴纳,剩余的资金还可用来改善生活水平。收回的宅基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造老年公寓,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养老场所。村民通过宅基地的置换,平均每户能够获得3万元的补偿金。养老保险加上承包土地的收益,村民养老所需的经济条件能够得到较大改善。

此外,上海农村地区也积极探索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建立养老设施,形成 “农村就近照护模式”。比如,松江区叶榭镇的“幸福老人村”,建设起与自然村统一风格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助餐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解决农村老人就近养老问题。又比如,闵行区梅陇社区的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由村里统一租赁村民的空置房屋,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满足村民“养老在乡村”的愿望。这些探索都为农村养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让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更美好的晚年生活。

2. 农村社区互助模式

河北省肥乡县建立的互助幸福院,政府财政拨款和村集体经济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日常管理由村干部负责,受村集体领导和监督。互助幸福院的建设主要由村集体改造闲置学校房屋为老人提供养老场所。老人免费入住互助幸福院,由院方为老人提供生活日常所需的物品和设施,运营费用和支出由村集体负责,老人们仅需自带米面油等食材。通过建设幸福互助院,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农村社区互助文化也取得较快发展。

3.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模式

宁夏石嘴山惠农区礼和乡星火村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建设,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探索建立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社会养老体系。对于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政府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例如减免土地闲置费、房屋登记费等。

通过民建公助的模式,灵沙乡胜利村对闲置学校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养老所需的基础设施,为老人养老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石嘴山市争取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社会资本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

4. 养老合作社模式

养老合作社,必须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在政府和集体的指导下,由有老人的家庭为了共同的利益 (即以保障老人晚年生活幸福为己任)而组成,通过农民自己组织管理的一种新养老模式。

要保证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最基本的应从以下三方面提供服务:即对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而且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大多数农村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经济生活,而且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来说生活很简朴,日常生活之外,其他开支很小。但是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就显得很贫乏。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外出打工,农村留下是 “386199”(即妇女、儿童、老人)部队,对于留守妇女来说,她们不仅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还要耕种土地,这无疑给她们增加了许多负担。不堪重负的结果就是农村老人缺乏照料,老人想从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奢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