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务范  ·  情人节送礼清单!一秒送到她心坎里 ·  2 天前  
物道  ·  愿挚爱白月光,终为朱砂痣! ·  昨天  
氧叔本叔  ·  连刷10分钟,她的盛世美颜硬控我一整晚 ·  3 天前  
物道  ·  亚瑟士,实力被低估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成佛弘法︱自觉觉他2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11-13 20:35

正文


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分享有关业力的故事。用通俗一点的话说,这也是一个抵挡诱惑与欲望的过程,也是一个先有所失后有所得的过程。一位世界 500 百强企业的董事长曾经这样说:“鲁老师,我接触过许多人士,看来你是对企业管理真正在行的。公司的大门永远对你敞开,你什么时候来,公司什么时候都欢迎。我可以把公司在中国的事业都交给你。如若中国不够,那把公司在世界各地的事业都交给你也可以——你有什么条件请尽管提。” 还有一位较为成功的企业家也这样说,除了浙江大学的工作,其余时间全来帮我,五年我给你二千万,最好是十年,我就给你一个亿。发生在我身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类似的事情,因为有这么好的条件, 许多人可能早就答应了,但每次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悲愿”: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 否则,我当时为什么要离开企业而来从教呢?

此“悲愿”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当初做农场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很多与我打交道的老板经营不善,很多原本十分简单的事情,最后被他们越搞越复杂,企业做得特别辛苦。那时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做得那么辛苦?我能不能帮帮他们?社会上的各种工商管理培训开始出现,各高校后来也纷纷开办了 MBA 教学,但真正有效的培训实在屈指可数。如果我去从事教学,是否可以做得更有效些?这是促使我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原因起源于我在德国的一段生活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派我去德国学习。去之前,与一位来中国学中文的德国朋友有大约两个月的语言交流。 当时,我用德语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童年》的长篇文章,里面描述了我小时候的那段艰苦辛酸的生活经历。当时,那位德国朋友看后泪流满面,她想不通怎么会有这么贫苦的生活。因而我给她留下了一个“贫苦”的深刻印象。后来我去了德国的基尔大学,结束学习回国时我选择了坐火车,因为我需要省钱。途中,经停柏林,这位朋友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吃完晚饭,夫妇俩送我上地铁之前,死活要给我钱。欧洲人可是连自己的子女都不会轻易给钱的,可这位朋友一定要我收下,因为她觉得我实在太穷了。后来又听说我是要坐火车回国, 她更是觉得不可思议,硬要我把钱收下。无奈,我只好收下钱并道谢。夫妇俩把我送到地铁口,她说了两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也刺痛了我的心。第一句话:“柏祥,夜深了,地铁里很乱的,东柏林那边更乱,一定要将钱放好,如果被人家发现,可能会被抢的。”第二句话:“不过不要太紧张,一般不会抢你的,因为你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因为你是中国人。”国家不能穷 呀!人不能穷呀!人要是穷了,被人抢的资格都没有啊!又何谈尊严!当时的我立刻产生一个强烈的念头,最好今晚有人抢我,那也是一种荣耀!假如当时真的遇到打劫的,可能我的内心会更多地有一种安慰,因为别人终 于没有把我们看成是穷人了。后来,火车经过华沙,来到莫斯科,却是两重天:所有的莫斯科人都对我“夹道欢迎”,都以敬仰的目光频频竖起大拇指对我喊:北京,好!北京,了不起! 那时那景,就如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到中国投资经商时所享受到的热情礼遇一样。在莫斯科的几个晚上,住在宾馆里,我遇到一个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竟然在这家宾馆做保洁工!因为通货膨胀,卢布严重贬值,她平时的工资根本不够全家的给养,生活所迫,只能靠做保洁工赚一点外快。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俄罗斯不胜枚举。这两种遭遇深深刺痛了我,也让我陷入沉思。在从莫斯科到北京的列车上, 我不断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究竟来自什么?一个国家的强大到底是靠什么?答案很快出来,靠经济啊!而经济的强大又是靠什么? 当然是靠企业啊!美国之所以强大,因为它 500 强的企业多,如果世界 500 强的企业多数在中国,那么中国和美国的位置就颠倒了;浙江之所以在中国相对富足,也是由于浙江的企业强大——这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中国有 500 家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掷地有声,全世界都会向中国投来敬仰的目光!那么企业的强大又是靠什么呢?关键是企业家。因此,我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家强,国家才能强;企业家弱,国家一定弱。只有企业家,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的脊梁。当时,我就在思考:有什么办法能把中国企业家这支队伍建起来?如果我去做企业,最多是中国多了一个做企业的人,中国经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假如说通过我的教学,能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长,那贡献一定比我一个人做企业强得多!因此, 1998 年,我留下一句话——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回到了教学岗位。以上就是我弃商从教的全部理由,可算是我的一个“悲愿”。

2008年创办鲁班,最近十年来,我也一直以此“悲愿”为基础在行走,我每天都非常快乐地工作着,只要与企业、与企业家有关,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因为有这个“悲愿” 在,我就有定力;有了这个定力,任何事情都动摇不了我。和企业家朋友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其乐无穷!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的“悲愿”。这个东西一旦找到,我们的工作就再也不会觉得是那么单调乏味,相反会变得很快乐。否则,我们就会整天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