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讨论了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
先完成,再完美。
具体到完成这部分,包含着两个技巧。
(
1
)第一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我们早就在读书阶段接触过,后来有人进行了包装,取名为
番茄工作法
。
这里吐个槽:似乎很多传统方法,换个名字,就突然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是:工作 25 分钟,然后休息 5 分钟,如此往复。
因为人的注意力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会消退。这时候需要休息来补充,从而恢复到新的高点。
是不是很熟悉:
读书时候,一节课 40 来分钟,然后下课铃声响起,休息5 到 10 分钟,继续下一堂课。
道理很简单,但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都会刻意忽略。毕竟人嘛,开始了,就不愿意停下来。纵使效率在下降,但不做完,总会感觉意犹未尽。
这时候我们就必须采用到第二个技巧。
(
2
)第二个技巧
第二个技巧就是对工作内容的拆分。
这个拆分很有技巧,这里以自己的方式举例。
我的常规工作是写报告,每份报告会涉及到很多板块,比如数据搜集、跟他人电话
/
微信沟通、绘制脑图、PPT 制作。
当然,每天也会有很多杂事需要处理。比如手账快用完了,需要新订一本;又比如要和其他部门同事沟通,确定碰头时间等。
有些很杂,有些很重要。
这时候,我会把「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和「只用体力做的事」进行区分,然后分场景来完成。
场景一:没有被打断。
第一个 40 分钟,集中精力绘制脑图;然后休息5 分钟,去接点水,顺便偷吃点坚果(网易严选的,真的不错);接下来继续写材料。
↑ 最近很爱这款
场景二:中途被打断。
是的,工作上总会面临各种被打断的情况。比如一个老同事突然过来出差,肯定要暂停交流一会。结果是之前的思路被打断。
这时候,
40
分钟的工作只进行了一半,心情似乎也无法继续下去。
那赶紧切换,把不用脑的活提前,比如订一本新手账,微信沟通确定会议时间。接下来休息,之后再继续干需要集中精力的活。
总之,工作内容与精力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三)辅助工具
以上两个技巧,都会回归到一个问题:
如何来计时。
熟悉曹将公众号的朋友,肯定对这个 App 不陌生:
潮汐。
它的好处是:
第一,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置每隔多少分钟,休息多少分钟。
第二,提供了白噪音,也就是水声、风声等,让我们隔离外部环境,专注于工作本身。
之前介绍的时候,它只有 iOS 版。好消息是,最近推出了安卓版,基本所有用户都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