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姑娘的练习之作】
一年半,每个周六下午,六个孩子和我从《封神演义之哪吒故事》,《西游记》到《大唐西域记》到《了凡四训》。《古文选》一起诵读了《牧民》《兼爱》《名实论》《劝学》《离骚》《卜居》《渔父》《宋玉对楚王问》《谏逐客书》《求贤诏》《过秦论》。这些古文有个别孩子能熟读成诵。
哪吒,艰难出世,二次重生,克服习性(生而犯杀戒),心性归正,终于肉身成圣。
孙悟空飘洋过海去拜师,找到的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即心)洞里住着须菩提祖师。回到心,了解心,然后心猿归正。
玄奘对天竺诸多国的描述,可见其心之正之静,只是映照外物,从不曾被外物扰攘。表面上玄奘是在记述一路所见所闻,实在呈现出这心的宁静虔敬。
到了《了凡四训》,直接言心。直接借用六祖的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一个小姑娘对了凡故事的初步印象写下的是这个句子:“命运,就是让人找到自己内心的方向。”
这一路学下来,对教育中“心”的感悟更丰富了。
这个关于“心”的问题,也是我做老师以来一直在不断反省追问的。
在这个诱惑纷飞的时代,如何才能“不离方寸”?我们做的这些,无论是什么理念的教育行为,有多少是“不离方寸”,又有多少是“徒向外驰求”?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了凡四训》)
曾经我也是时常灵感闪现,不断折腾出各种看起来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并一边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年轻的生命。现在的我却有些不敢妄动了,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临近期末,各华德福学校的展示五彩缤纷,令人欣慰或者兴奋,静言思之,汗流浃背。好在孩子们完全不受这个外在的繁盛影响,他们只活在当下。做过了就做过了。最要紧的是此刻和伙伴们在一起。
总是孩子们的浑然天成让我意识到我究竟做了些什么。
孩子她为什么要学舞蹈,这个学习让她“不离方寸”了吗?
孩子她为什么要学小提琴,这个学习让她“不离方寸”了吗?
在没有外在干扰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学习总是“不离方寸”的。但是旁边的成年人一比较,一希望,一表扬,这个学习就可能开始“徒向外驰求”了。
天下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不好奇热衷于探索的孩子,除非是旁边的成年人先把这孩子的心搞乱了,搞麻木了,甚至离开了这“方寸”,结果我们就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厌学啊。”
天底下还有比这更残忍荒唐的事情么?
两年前,我设计了这个课程,那时候就只是想,如何通过中国文化中活泼泼的“心”的故事陪伴孩子回到这“心”,发现这“心”,苏醒这“心”。通过一年半的实践,每个周六的下午六个孩子和我,通过聆听,表达,朗读,思考,绘画和写作一次次在方寸之间去感悟“我的这颗心”,“这颗心的方向在哪里”。
有一个女孩令我惊叹,当我对她说,阅读是读这颗心,写作就是以我的手写我的心,她的眼睛闪发着沉静之光,她一下就领会了,并且从此没有离开这个方向。她的每周生活记录,就是心的观察,心的领悟,有时候几乎是赤裸裸的情感流露。有时候她也不确定这样的表达是否恰如其分,但是总是坦然地分享,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丝毫也不会影响她的那份坦然。这份勇敢真是了不起,一年多来她安驻于心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启发了身边的小伙伴们。毫不讳言我欣赏这个女孩,她的学习常常是“不离方寸”的。她信任自己的心。另有两三个女孩,她们有着很好的文字感受力,心却因为很容易受到他人眼光的干扰而采取遮掩或者绕着弯去表达。这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她们曾经遭遇的环境导致的,也很明显,随着学习的深入,她们在变得越来越不离自己的方寸之心,变得越来越明媚有属于自己的质地。
正是这些孩子让我再一次确信,写作是没有办法教的,作为一名所谓的教师能做到的不过是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信任的氛围,让每个孩子能在其中“不离方寸”,当“心”的感受足够之后,从“心”自然流溢出来的就是“诗”就是“文”就是“一幅画”。
周六下午组到这期末已经学完了这个系列课程,在告别之际有诸多的感概和更多的确信。在结束之际,一些孩子呈现出对哲学问题的关注,新的课程自然生成,在同一个时间段我们会继续有一个“文学艺术哲学研讨课程”。这个课程将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度的探讨,更心灵的写作绘画练习。这个课程可以粗略地描述为如下:
1、从人物传记、世界名著,诸子百家,电影绘画艺术,青少年哲学读物中选取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主题展开多角度讨论。
2、就这个讨论确定一个题目进行各种题材的写作练习或者绘画。
3、以前的环节,分享周记,共读《古文选》继续保留。
4、和以前不同的是,每学期开课之前会推荐观看相关影片和相关的作品阅读,所以,想要加入这个组的少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学态度。因为如果没有事先的准备上课的收获会大打折扣。
5、最主要的是范美忠老师将加入到这个课程。文冰老师将会和范老师一起备课,一起观察学生情况,但主要引领会由范老师完成。希望范老师的文史哲的素养能帮助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说到底,这个课程依然是陪伴少年们“不离方寸”从而具备更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2017年新学期见。
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