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价格跌至0以下?!什么情况→ ·  4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葡萄树上的阳光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朔朋友圈

恢复高考:大学改变的人生,改变的社会

秦朔朋友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07 06:48

正文

  • 作者:陈言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两年前,朋友来商量个事。他十几年前用不到二十万人民币买的房子,准备用三百万的价格卖出去,供儿子去国外读书。卖还是不卖,十分犹豫。那时他有种感觉,再住上几年,房子能卖四百万或者五百万元。后来北京的房价也确实上涨得十分厉害,但儿子的机会就摆在那里,时间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


现在,包括去国外上大学在内,上大学已经不能保证人生一定满意,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获得高收入。不论当官还是做企业职员,即便是当老板、当自由职业者,其职业也不一定能稳固。有一点可以说的是,上大学绝对比不上大学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机会更多一些。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具有较多的选择机会,那么这个社会就比没有选择要稳定,生产出来的财富也会增加更多。大学能改变人生,大多数人的人生能出现改变,社会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40年,作为一个在1977年经历了高考的人,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这40年的变化,深知如果没有大学,没有每年数百万人进入大学学习,中国社会不会在40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恢复高考保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成为一股洪流,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这股洪流汹涛澎湃。中国在向中等富裕转变,每年近万亿美元的新财富从这个国家产生了出来,世界上很少有几个国家能有这么大、这么快的变化。要维持这种变化,无疑需要大学造就新的人才,让有新知识、新能力的力量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有了这些中国就有前途。



“能在国内上大学,那就在国内上;有去国外上学的机会,也可以考虑。”那次我对朋友说这句话时,真的感觉和自己上大学那会儿比,中国社会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考上大学后的困惑


我在国外教书时,每年都会去看发榜的情况,很多学生会来大学直接看榜,看到上面有自己的编号,便会激动地跳起来,一同来看榜的同学,高兴的时候会把被录取的同学举起来抛到天上。我觉得每个考上自己如意大学的学子,都该用这样的形式表达高兴的心情。


1978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是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心情的。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还是个高三学生,但参加了高考。那年大学对在校生与社会考生的录取分数不一样,能录取的在校生有限。那年虽未考上,但真的下了决心,要为78年高考奋斗。


1978年毕业时再次参加了高考,去自己所在的高中看榜时,见名字写在了榜首,括号中写着“南京大学外语系”。


南大是我的第一志愿,看到梦想成真时,我才想到需要有去南京的路费,需要有在南京生活的费用,一时犯起愁来。


我父亲在建筑公司工作,母亲平时做一些临时工,四个姐姐基本都在外地插队或者在外地工作,一个弟弟在上高中,乡下有姥爷姥姥,在天津有奶奶,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日子其实很艰难,在1978年那个年代,想筹集10元去南京的车票钱,并不容易。


报考南京大学,我并未和家里商量,是自己一人做的主张。高中快要毕业的时候,特别想离开北京,到一个远离北京的地方去。我并不熟悉南京,只是听说南京大学采取学分制,很多专业课按自己的喜好选学,于是南京大学就成了我的第一志愿。



我犯愁的时候,父亲也相当的犯愁。我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开始默默地抽起烟来。


在上中学前,我们一家被下放到了河南新乡务农,我在那里生活了三年。河南农村真是很苦很苦,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顿馒头。后来本该从河南迁到宁夏去务农的,但途径北京时,除了父亲外,母亲带着我们回了自己的家。那是1971年前后了,北京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户口也是随便就可以恢复的。到了北京,不仅可以吃饱,而且能够吃上馒头了,感觉特别的幸福。


但是家里并没有零花用的钱。在宁夏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早早地退休回到了北京,以那点退休金,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家里最值钱的便是父亲平日骑的那辆自行车了。


父亲卖掉自行车后,用得到的30元钱,先拿出来10元,给我买了去南京的半价火车票,还有10元,买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的确良衬衫,买了些布和棉花,让母亲给我做了棉袄。我上中学的时候没有棉袄,北京很冷,就挺着。父亲走南闯北,知道南方的冬天比北方还难忍,为我买衣服做棉袄,又花去了10元。剩下的10元,母亲在我的内裤里缝了一个小口袋,把那10元装了进去。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有10元钱。后来坐在去南京的车上,总会从口袋里把手挪到内裤口袋那里,确认那10元钱还在后,才能放下心来。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在北京像我家这样的家庭该不在少数。


大学改变的人生与社会


到了南京,才知道那里的米饭巨难吃,而且大学食堂很少有馒头。免费吃饭,或者领饭票吃饭,上大学真挺好的。学校里给我每月7元的生活补助,我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到了假期并没有回北京的钱,于是就寒假的时候回去,暑假接着在学校读书。



正好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文革,到1976年文革结束,基本什么书都不让读,也没有读过,在大学的四年,真的读了不少书,变成了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如果说和北京的伙伴有什么不同,大概读书量、读书的习惯让我和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伙伴完全不同了起来。至于以后上硕士、博士,在国外的大学教书等等,读书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77年及78年上大学的人,有时甚至包括79年上大学的人,后来成为教师的不在少数。我们班十几个人,几乎后来都做教师或者从事教育行政方面的工作,再后来有人下海经商,但基本上也还是儒商的样子,喜欢议论天下大事。和同学的往来不是很多,估计最后成为高官豪商的人不多,至少77到79级的同学中,这样的人不多,换句话说,收贿受贿下大狱的人也没有。


从社会底层出来,靠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教书育人,这大概是40年前刚刚恢复高考时的前几届学生人生的主要特点。后来日本来中国投资的企业变多,商业机会也骤然增加了不少,但我们这几届前期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大都坚守在自己的教书岗位上,没有巨富,但生活该一直都比较平稳。


因为之前的中国社会不准许读书,所以我们这些能进大学读书的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条件,便就满足了。在以后的40年中,最先上大学的人,为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一直在做铺垫。有了这个铺垫,80年代及90年代走进大学的人,开始闯天下,让中国变了模样。



文化大革命停止高考期间,社会充满了愚昧,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一个人如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中国香港或者中国以外的国家看一下,便会对中国产生很大的绝望。


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从日本客人那里拿到一张和自己无关的彩色照片都会兴奋半天。因为我们自己几乎没有能拍出来的彩照。家里的那几张彩色照片是照相馆用彩笔描上去的。等到有文化的大学生,数十万成百万地从大学里走出来后,我们才有了自己品牌的家电,生活才突然发生了变化。


文革时,看到其他人有文化,有财产,第一个想到的是去抄家,去批斗对方,让对方变成没有文化,没有财产的穷人。恢复高考后,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的人都认为自己该有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财产,要靠工作来获得财富与地位。是大学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让社会以创造财富为主要活动目的,而不再是去掠夺,去毁坏。中国社会开始有了这样的变化。


但大学毕业找工作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后,笔者依旧相信如果我们肯继续改革,这个问题能解决。不去限制大学毕业的学子在技术等方面的创造,充分给他们机会,以中国人的智力、主观能动性,继续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1978年我自己背上被褥从北京去南京的时候,不可能想到我后来能回到北京,不可能想到北京不仅有三环,而且还有了四环、五环、六环公路,比过去不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大了几倍。有了知识,有了工业商业,让中国有了现代化的生活,只有大学能让这种生活愈发丰富多彩。过去40年,中国只因恢复了高考,社会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今后这个变化该更大,社会也能变得更好。



两年前朋友让自己的孩子去国外读书。不管两年后成果如何,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了更多的渠道保障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不管怎么说大学功不可没,中国不能没有大学。

  •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执行院长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预祝所有考生: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