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年轻化的方法论方面,工夫影业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架构。比如在《河神》身上,监制汪启楠担任“监军”,防止导演“走得太快”,另一方面导演可以随时就创作问题向陈国富报告,不会因为监制的个人喜好删除导演的一些想法,“这样是变成有两层的品控,但有益的信息也不会被过滤掉。”
《河神》的主创基本由年轻团队组成,包括导演田里和制片人常犇在内,此前的拍片经历其实不多。《河神》是其真正意义上面向大众的内容产品。整部作品也由此可见田里团队的深刻痕迹:小到片头以说书作为剧情回顾的结构设计,大到整个内容影像的基调确定,“全是他们想出来的”。
整个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创造力与经验得到有机结合。同时,除去在创作机制上的把控上保持相对灵活,工夫影业也试图通过这批年轻团队和其打造的年轻产品,实现公司部分业务向年轻化拓展的转型。
《河神》项目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工夫与天下霸唱之间的版权购置,但其挂靠的制作单位却并非工夫影业本体,而是工夫影业旗下的闲工夫。根据工商信息,闲工夫成立于去年8月,《河神》制片人常犇是其股东兼总经理。此外,工夫影业在去年还成立了两家子公司,分别是工夫真言和工夫小戏。后者直接由短视频《工夫.av》的创作团队孵化而来。
以上公司的定位均为平台,也即通过三家公司的布局实现产品的批量化产出。“用这几家公司来做一个平台,由田里他们再做一个连接和扩展,就让他们去寻求更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加入这个公司。”工夫将其视为公司年轻化的重要一步,“导演、制作人、编剧能够去做现代的东西,比如说网剧什么的这些。将来不排除有电影。”
某种意义上,“年轻化”已经成为内容公司的行业共识,工夫也在此前意识到“这个行业就在发生很深刻的,甚至是已经显现的生态交替”。而除去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之外,工夫也试图在年轻团队身上保留前者的生产模式和内容基因。陶昆一直强调,“一旦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觉得它该要纠正的就一定要纠正,该要重拍的就要重拍,该要补拍的就补拍。”
包括已经公布的《妖怪管理局》在内,工夫未来还会有多部网剧上线。这几部网剧将继续承担年轻团队的孵化任务,同时稳固工夫的现金流。但陶昆此前也强调,整个网剧市场现在的标准还很模糊,“它其实有很多的需要去敲定的、摸索的标准。网剧到底需要多长分钟一集是对的?这个标准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它会直接牵扯到你这个工业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内容标准。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要磨合的。”
而在行业和公司同时面临转型的情况下,陶昆和工夫影业的态度则和以前一样没有太大改变。“很多事情数据都是在动态变化着的,但是我们对于一个项目的认定或者对一个题材的判断,很多的时候还是来自于自己。我觉得这是创作者、制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陶昆告诉《三声》(ID:tosansheng),“创作这个事情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也没有一个什么模子可以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