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阅读,先划重点,把这一年发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技巧和感悟写在开头。
技巧和来源:
感悟:
2017 年过去了,很不情愿的奔三了。好在过去的这一年是我从小至今变化最大的一年,发生了很多转折,也是时间过得最慢、最充实的一年。如果说之前的 20 多年都是连续的线性变化,那么,这一年终于迎来了一次跳跃。也是因为种种巧合和幸运叠加在一起,各种小事的积累反而推动了一整年乃至人生方向的变化。
从 2016 年末开始认真投资以后,建立了定期总结的意识,平时发生的大事和感悟都会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总结清单中,所以这次汇总比较长,观点和感悟可能也比较碎片。我会尽可能的把比较系统的思考放在前面部分,后面再放碎碎念 😝。
我的「五年计划」复盘
第一次复盘比预期要早,在接近 2017 年末的时候,才顺利完成了前期的五年计划,规划并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提前退休提上了日程。原本的计划是,从 2018 年正式开始新计划,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最后的几个月还是收获了很多惊喜,计划的进度被向前推进了一大截。从中收获的最大感悟,也是我写作至今一直的感慨:
如果你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我没有开始写作,没有把我的五年计划写出来,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庆幸自己的运气,也特别感激他们对我的理解。而且,在把计划从制定到最终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的过程中,心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写的越详细、思考越多,对于计划的执行的完成的帮助也就越大。
这次复盘依然按照当初五年计划的三个维度来总结——收益率、本金和时间。
提高收益率
积累本金
-
节流,优化开支、控制消费
-
开源,扩展收入、增加本金
更多时间
为了更好地量化,我引入了完成度评估
完成情况
|
分数
|
超额完成
|
> 90
|
标准完成
|
90
|
一般,但事出有因
|
60~90
|
未能完成
|
< 60
|
根本没做
|
0
|
提升投资收益率
所谓投资其实就是认知变现。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体力变现」也不是「脑力变现」,而是
「认知变现」
。换句话说,努力固然重要,这是基础,但是努力不能决定成败。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更能提升认知的地方,比如读书,而不是看股价。(抱歉,这句话的第一来源找不到了……如果谁知道麻烦告诉我,我注上出处)
越是学习,越是更多发现自己的不足。今年的投资收益虽然超过预期,如果是以往我可能会得意洋洋,觉得是自己的功劳。但是,现在却只能无奈的承认,是我过去一年的运气太好了,市场行情几乎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新的一年估计很难会有这种机会了,希望不要受到前一年的乐观影响。
信息输入,阅读学习
完成度:90
原本给自己的计划是每个月读四本书,后来执行的时候发现,这个目标有点问题。有的书特别长,有的书又很短,按照书的本数来计算会导致,好书、厚书不能好好看慢慢看,内容较少的书可能还分配了不少的时间。所以把计划修改为
每个月读书超过 60 万字
,在计量上就均衡的多了。
在读书这件事上,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万维钢老师的读书笔记记录方法。每本书连续读两遍,第一遍读完之后,立刻读第二遍,并同时记录读书笔记。另外,读书笔记应该做到,看着笔记能够回忆起书中的几乎全部要点。
虽然我读书数量不少,但是以前在读书笔记的整理上还相当欠缺,几乎没记过笔记。现在,记录笔记主要给了我两个好处:
注:从最初发布 推荐书单 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几本好书,很快会更新一下书单。
信息输出,写作整理
完成度:95
「不说出来没人知道」是我写作开始以来,最深刻的感悟。如果一个想法只是自己想,自己用,升华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需要漫长的试错和修正。但是,写作分享却可以极大的加速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思考。
这也是我过去一年最大的转变之一,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在这一年的年末,还有幸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份付费教程,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写作没满半年的新手来说,这足以让我开心很久了。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的审稿 @Hum,用知遇之恩来说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没有 Hum 的帮助,我可能还在自己的小角落自娱自乐中……
在写作的过程中,即使是写老内容,也可以收获很多新感悟。写作的时候会系统的思考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留言回复又可以重新倒逼我再次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芒格的一句话「当我能够驳斥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才真的懂了」,虽然我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和他人的交流却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
除了这一点,写作还能给自己一个
标签
。以前参加聚会的时候,自我介绍总是很苍白,我只能说我是学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或者说,我是股民,然后人家回了一句,赚了陪了?然后又没有然后了。就算是以后上班了,也只是加了一句「在哪上班?」,仅此而已。
但是,奇妙的是,每当我说自己是理财内容博主,写投资相关的文章,话题总是能够被不断的扩展。在我看来,是因为作者附带了一种「分享和输出」的标签,别人确信在你这里是可以获得信息的,交流也因此才能展开。
简而言之,写作真的帮助很大,有内容在心中的朋友们快快行动起来,用稿子轰炸编辑老师们吧。
关于写作方式和 Ulysses
最近这几个月和 Hum 不断的对稿,让我极大的改进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学到了超多技巧。写作应用从最初的 Typora,换到 MWeb,再到后来投入了 Ulysses 的怀抱。(讽刺的是,其实我订阅了 Setapp,一直都可以使用 Ulysses,但是我最初试用了两次,
居然觉得不好
)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我也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写作方式——写第一遍底稿时,除了码字写作,什么也不干。
这时,我不会再纠结链接和插图的问题,一切靠脑补,然后做上标记「【这里放 XX 插图,要提现 XX】」等等。甚至我根本不会跳出 Ulysses,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思路的连贯性,思路是不应该被打断的。而相比之下,其他工作,比如插入图片和链接,都是碎片化的工作,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并不需要在第一遍写作时处理,只要后期插入就可以了。
而 Ulysses 的图片和链接插入,虽然很不 Markdown(这也是我最初不用的原因),但是不得不说处理起来真的很方便,看着很舒服。即使是读 Markdown 的源码,也能像读排版以后的文章一样舒服。
增加本金积累
节流,控制消费
完成度:91
过去一年的预算很好的坚持下来了,并且很幸运的和领导在财务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从「一人抠」变成了「俩都抠」。
有身边的朋友向我取经,如何能让另一半也变得省钱,我的经验是「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做好」。我们不能控制其他人,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控制自己,耳濡目染的影响他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渐渐发现一些有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可能非常小,非常不起眼,但是却有效。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你没把自己做好,就无从发现这些方法」。
起初我是完全没有想到制定预算能够带来这么大的改变,也只是给自己做了规划而已。但是渐渐地,领导也开始更加关心预算并和我一起执行。我把当时的思路汇总进了这篇文章巧用预算和愿望清单构建「打怪升级,爆装备」的消费体系。
另外,在记账问题上,从 @李大超人Leo 的教程中学到很多。老实说,在读教程以前我是不够虚心的,因为自己已经记账接近五年了,对于会计和财务问题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由于投资自学,多少也懂了一点,当初读教程的态度更多是为了精益求精。但是,读完教程以后,不得不说,很多技巧从根本上提升了我的记账体系。
-
重新规划收支的分类。以前我一直是直接套用软件自带的分类,确实隐约觉得不方便,但是却没有考虑过自己重新分类的问题。后来,我重新按照预算的分类方式对开支进行了划分,以后分析的过程变得简单清楚了不少;
-
大件开支记录折旧。大笔开销很容易对当期的预算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买一台电脑或者手机,会导致未来的几个月相关预算一直都是负数,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而记录折旧可以把一笔大型开支分批摊销到未来的使用期限中,比如一部手机可能至少要用两年,就可以选择用 24个月(或者更少一点也可以)来逐步计算开支。这个方法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常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把两者关联起来。
开源,积累本金
完成度:75
由于还在上学,收入只有一点点实习工资,甚至不能完全覆盖开支。而且,根据自己的计划,投资收入是不能计入净收入的。所以,在这个方面还是多少有点欠缺,如果 2018 年能够顺利毕业开始工作,情况能够改善不少。
不过,事情还是有一点转机和惊喜,所以完成度没有出现难看的「< 60」。再次印证了「你不说,没人知道」这个信条,在我分享了自己的五年计划以后,非常惊喜的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支持,超级感动。
经过考虑后,我选择在家人中进行小范围的融资,金额虽然不高,却刚好可以覆盖计划所需的本金积累。因为相互信任,也不用担心市场大幅波动时,来自投资人的赎回压力。我付出的代价则是未来分红的承诺,然后每年年末披露一次投资业绩。其实,也算是双赢的合作,家人有投资需求,有本金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投资途径;而我有自己的投资方法和体系,却唯独欠缺本金。
其实我自己的例子也能回答「没钱可理怎么办」这个问题。因为理财的本质在于「收益率」,即使你本金很少,提升收益率却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收益率和本金几乎无关。而当你的收益率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水平以后,本金自然会找上门来。可以是自己收入增加积蓄变多,也可以是帮助他人进行打理。总而言之,收益率提升可以解决本金的问题,而本金却不能带来收益率的提高,「没钱可理」其实是个伪命题。
时间篇
时间尺度可能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我说的时间主要追求两个方向:
-
更长的存在,即身心健康;
-
更高效的工作,提高效率、利用时间;
核心的目标倒是统一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身体健康
完成度:100
这是整个总结中,我唯一敢毫不心虚地给自己满分的部分。可以说,健身计划整个是远远超出预期的,只因为非常幸运地读到了《囚徒健身》这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健身之路,简单而言,四个重点:
开始实践的短短两个多月,就让我无比痛心,痛心过去一年半在健身房的开支,原来还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而且
不要钱
!
囚徒健身最大的亮点在于使用自身体重锻炼,不用额外负重。而且所有的动作都是很「天然」的,也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器械(比如俯卧撑、深蹲)。我也只是买了一根引体向上杆,仅此而已。
以前健身可谓是兴师动众,从开始换衣服出门到锻炼完成回到家里,至少都要 90 分钟,为了坚持每周三次健身,真的是车马劳顿。有的时候一想到当天要健身,整个人都觉得不太好了。最纠结的是,好像没看到什么效果……
而现在在家里就可以锻炼,甚至可以把锻炼穿插在工作的休息时间中,相当的高效。现在,我会期待当天的锻炼时间(出于适应性的考虑,遵循书里的建议,从最初级开始,每天最多只能练一个项目)。由此,我总结出了一个观点:
低级但是容易坚持执行的方法,长期看来效果远远好于高级但是不利坚持的方法。因为,几乎所有的效果背后,都来源于「坚持」。
「笨方法」如果有效,那么就不笨。
也许健身房练得更快、更有针对性(虽然在我身上并没有),但是出于易于坚持的原则,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囚徒健身」。更何况我这两个月的改变,要远远超过过去一年多在健身房锻炼的效果。
其实从翻开这本书,我就觉得「这本书靠谱」。因为回想起以前,我身材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初中时短短几个月,从「排骨队」(脱了上衣之后,满眼都是肋骨),变成了游泳时被人说「你原来挺壮啊」(当然,不是真的壮,只是相对于外表给人的印象),只是因为那几个月坚持做俯卧撑,仅此而已。后来上了高中,学习渐渐忙碌,这段经历也就淡忘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所有回忆遍历历在目。
从那以后,我就坚定的停掉了健身房会员,每个月省下了 20 欧元。健身计划也从每周三天提升到了每周五天(实际执行是每天锻炼),而每周在健身上所花费的时间,算下来还不及以前的一半。
2018 年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
变成「囚徒」
。
另外,除了健身,还有体检。
强烈建议大家
定期做体检,我在体检时确实查到了一些以前自己没有注意和忽视的问题,大家一定不要忽视身体检查啦。
心理健康
完成度:50
好吧,第一个没有完成的项目,有一段时间冥想停掉了半个多月。那段时间,不仅仅是冥想,其他工作等事情效率也是出奇的低,极度不想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