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城杂谈
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努力给各位争取进城的小伙伴们一点个人思考。
51好读  ›  专栏  ›  进城杂谈

这款现代工业基础材料 中国每年花几百亿进口

进城杂谈  · 公众号  ·  · 2018-06-12 21:51

正文

《科技日报》日前在“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刊文报道称,微球是一种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在液晶屏幕、芯片生产上不可或缺,而在中国微电子领域,微球的生产制造长期被海外企业垄断,中国每年不得不进口价值几百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56美元)的微球。


2017年,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达到全球的33%,产业规模约千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但面板中的关键材料——间隔物微球以及导电金球,全世界只有日本一两家公司可以提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必旺表示,“这些材料也像芯片一样,给人卡住了脖子”。


据介绍,液晶屏幕的制造原理可简述为:间隔物微球撑起了两块玻璃面板,在两块玻璃面板的缝隙里,再灌进液晶。手机屏幕里,每平方毫米要用一百个微球。中国专家将间隔物微球形容为“液晶屏幕的骨架”。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光扩散微球,大量涂抹在光扩散膜,用于液晶背光模组。


微球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芯片的引脚。电路常用焊锡连接,但现在的芯片太小,引脚小到看不清,导电金球就替代了焊锡。


据介绍,几微米直径的微球,混在绝缘胶里,构成“各向异性导电膜”。这层膜贴在芯片和主板之间,需要接脚的地方给予压力,小小金球就会在两者之间导电,这是现在微电子业标准的办法。中国从日本进口导电胶膜每年要花费上百亿元人民币。


江必旺介绍,制造微球的筛分工艺是行业秘密,世界上只有日本的公司可以筛分这种微球。于技术门槛极高,导电金球生产被日本的积水公司垄断。


《科技日报》报道称,中国一家从事纳微科技的机构绕过“筛分法”,用“种子法”打破日本的技术垄断。


据介绍,“种子法”是让几纳米大的塑料或者二氧化硅充当种子,在适当的化学环境下慢慢长成微球。长出来的微球不需要筛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