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活着》栏目第708次推送
2016年2月,我们曾推送了这样一组
图片故事
:姐姐郑美玲在出生后十几天,因家人的大意,烤火取暖时被烧掉了右腿右臂;妹妹郑玉玲则守着姐姐,过着“两人三足”的留守童年。父亲身患尘肺病后,整个家六口人,全靠美玲的妈妈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
故事刊发后,这个家庭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帮助,也收获一段平静的生活。直到2018新年的第一天。
下午5点,夕阳还能穿过重庆巫溪县上磺镇卫生院的窗户,照得人暖洋洋的。正输着液的郑达余突然喊了一声“不行了”,妻子靳仁秀连忙跑去叫值班医生,赶过来时,丈夫已经闭上了眼睛。
在家的两个孩子郑美玲和郑玉玲,接到母亲电话后,就跟着爷爷往医院赶。拄着拐的郑美玲,第一次冲在了妹妹的前面。见到父亲时,郑玉玲扑上去趴在他的胸膛上,仔细凝听。过去两年,都是她在家帮父亲操作呼吸机和喂药,父亲粗粝的呼吸声,她再熟悉不过。可是现在,父亲一动不动躺在病床上,没了一丝声音。
(←左右滑动看更多→)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长女郑美玲出生后不久,就永远失去了右腿和右臂。当时,父亲把美玲包在襁褓中,靠在火盆边取暖,自己去忙家务了。谁料火星蹦到了襁褓上,引燃衣物,美玲的右侧身体严重烧伤。这次意外,也让这个家庭背上了繁重的债务。
(←左右滑动看更多→)
2015年12月,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郑达余三步一喘地回到家中。姐妹俩跑到村口迎接,想让父亲抱抱。父亲摆摆手,重重地喘着气,没有一丝力气。姐妹俩听爷爷说,父亲在外打工,患上了尘肺病,再也不能出门了。
9岁的妹妹郑玉玲守着12岁的姐姐,在“两人三足”的童年里,她们还陪伴着卧床的父亲。2016年2月,
她们的故事
在“活着”栏目刊发。彼时,这对姐妹俩的心愿是爸爸早日康复,能像以前一样把她俩再抱起来。
然而父亲终究没能再次抱起姐妹俩。在遭受尘肺病5年的折磨后,40岁的郑达余在2018年1月1日,永远停止了呼吸。
姐妹俩跟母亲一起,把父亲的遗体从卫生院运回了家中。美玲说,父亲生前太遭罪了,天堂干干净净,他一定能舒舒服服地呼吸。
那晚,天空下起了大雪,回家的路被铺得白茫茫的。
在“活着”栏目刊发
《两人三足的童年》
之后,这个家庭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帮助。除了父亲的医疗费之外,曾经摇摇欲坠的土坯危房,经改造变成了两层的水泥房。虽然还不能像左邻右舍一样,贴上外墙砖,但她们很满足,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后房屋倒塌了。
郑达余就葬在屋子旁边,这是他生病后就早早定下的。姐妹俩在水泥房的天台上,就能看到父亲的墓碑。生前没能有太多时光陪伴一双姐妹,逝后在这片田地上默默的守护,是一位父亲最后唯一能做的。
入冬的巫溪,寒冷刺骨,土屋里的一盆炭火,是唯一的取暖方式。郑达余离世后,这个家更是显得冰冰冷冷的。在外的母亲靳秀仁回到家中照顾孩子,不再外出打工。
(←左右滑动看更多→)
1985年生人的靳秀仁,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她说,要不是丈夫生病,哪怕再苦再累,打工也能把日子过好,不至于像这样捉襟见肘。平日里,这位母亲和家中的老人一起把别人家闲置的土地借来,种一些土豆青菜,以贴补家用。
好在姐妹俩成绩优秀,让靳秀仁有了唯一的盼头。郑美玲和郑玉玲分别读六年级和四年级,一个年级第3名,一个年级第5名。姐妹俩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开始晨读。以美玲的成绩,小学毕业后可以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
1月15日周一的清晨,日出前安静的村庄里,朗朗的读书声特别清晰。郑美玲、郑玉玲姐妹俩围在火炉旁,姐姐在朗读语文课文,妹妹在诵读理科的知识。
右腿残疾的郑美玲的左脚上穿着右脚的鞋。平时买来一双鞋后,美玲不会把右脚的鞋扔掉,而是先在左脚上穿右鞋硬撑,等鞋穿破了后,再穿正常的左鞋。这位小女孩解释说,左脚先穿右鞋,这样可以“先苦后甜”。
早读之后,天才蒙蒙亮。这几天由于乡里搞基建,村里停了电。没有路灯,充电电筒也无法使用。姐妹俩出门上学,母亲靳秀仁推着轮椅上的郑美玲,妹妹郑玉玲打着火把,照亮上学的路。
郑美玲的左手写得一手端正的好字,她爱写作文,也爱画画。全年级第3名的她,可以去县重点中学读初中,她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母亲靳仁秀需要去县城照顾她,就不能出门打工了。
姐妹俩始终明白,只有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分担母亲的负担,也才有机会走出这层层叠叠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