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个老梗是关于凤姐的,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
来历是凤姐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
然后许多人就笑了。
当年《知音》经营状况最好的时候稿费奇高,开风气先河创造出“知音体”的写法:故事要讲的缠绵悱恻、主人公经历一定要离奇曲折,许多文章走的是催泪路线,这本杂志在许多理发店的凳子上经常可以看到。《故事会》的发行量到现在依然很大。
从杂志经营的角度看,这两本杂志都是很成功的抓住了核心用户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无疑,这两本书在严肃的分类里面是属于大众读物,不被归到人文类期刊。
还有一类譬如上面的《物理学报》这样的,读者很少服务特定人群,属于严肃的学术期刊。
在传统媒体的语境里,什么样的媒体服务何种人群,其实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界限。
每个层级和层次的人都有自己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巴菲特说自己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头版,爱好文学的人们经常去阅读《收获》、《人民文学》或者《小说月报》等杂志,各得其所。
二
互联网出来后,这个分类就乱了。
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手机上阅读,这个时候没有成熟的、权威的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信息源分类给大家,每个读者都开始寻找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严肃内容的生产者试图吸引跟自己三观相合的需求方,但也有许多底线不高的“内容制造者”(我不好意思叫他们生产者)以当年制造小报的形式来吸引用户。
2006年8月,据《新闻午报》报道,北京地铁环线车厢内,有人高声叫卖一份蓝色小报,该报的头版头条中,“有模有样”地叙述了华仔遭枪击的过程。 但据查证,这些内容全是杜撰。
当然,现在这样的小报被治理的差不多了。其实,即便不治理人家也不冒风险在汽车、地铁上买了,因为他们都已经转型到微信公众号上了。
而且这样的公众号仍然有大量的读者,他们主要依靠耸人听闻的标题、跟每个人紧密相关的内容来吸引眼球:政经揭秘、养生秘笈、美女图片等等,相信许多人都见到过。
三
我们的主业是做企业知识管理咨询的,所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前期主要内容是关于组织知识管理的,在上面共享了不少关于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方法、观点什么的。
由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在当前的中国还是一个小众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于粉丝数和阅读数量其实没有多关注:真正做这个的也就那么一撮人,再多能有多少人看呢?
后来也在这个号上发一些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这个关注的人就多一些。再后来写《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书,同事将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思考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发布,订阅的人就越来越多(大致几万的样子)。
我们的公众号最早是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上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原创,也有好几十万字了。
由于自己是工科出身加上咨询对象是各类机构里最聪明的那些大脑,所以在公众号上写的时候对自己还是有要求:不能胡说八道,写出来的内容一定要符合逻辑和科学,多渠道验证和辨析,要不会被客户鄙视。
不能写自己认为是什么的内容,即便是自己想出来的,也需要去找多个来源去互相印证或者通过实践去验证,要不就感觉在误人子弟等等。在这里也很少写自己的个人感触,因为觉得个体没有代表性,不足与外人道也!
所以我们的内容生产总是很费劲,要思考好长时间,查很多资料去验证和评估,甚至是要实践好几次才敢下笔写。在这个过程中去观察,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对于我们真正研究思考很多、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内容,不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虽然大家都喊着要“干货”,但当你真的去写具备可操作性的内容时,大部分人又觉得太复杂,懒的去看,看了也不会去做。
他们更喜欢那些直接告诉他1、2、3如何做的内容,但任何方法、工具都有上下文和背景,都有环境,如果不说明白这个看起来很好玩,但一定不能用啊;
到是那些简单组织的一些内容更受欢迎,这样的内容阅读和转发更高。当去分析原因的时候发现,这些内容都符合了某时某地某一类人的情绪,然后大家看了很有感觉,爽一下就没了。
四
除了自己订阅了很多公众号外,后来或主动或被动的也跟许多大号的运营团队交流过,了解到不少这个领域的状况。
不少粉丝百万千万的微信公众号让许多人赚的盆满钵满,他们的内容生产方式跟我们就完全不同,说时髦点是完全站在用户立场上:你觉得什么爽就给你什么,一群人千方百计的研究热点、痛点和痒点,争取一击而中,让读者欲罢不能,看了觉得很爽,还想继续再看。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
从生意角度讲,这本无可厚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不违法,你情我愿的事情,谁也不能埋怨谁。
所以总看到当有人批评咪蒙的文章煽动情绪、偏激的时候下面有人评论:还不是嫉妒人家比你红,比你有钱?
五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懒得去探索,普通人也没有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更不愿意为目标去付出,所以普通人更耽于即时的快乐,希望找到共鸣发现自己不孤单,偶尔发泄情绪保持身心平衡。
有什么样的读者,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内容去满足: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公众号除了娱乐八卦各种秘闻养生外,那些所谓的干货也大都在倾泻各种鸡汤、速成的方法和制造出来的各种新概念。
在这样的大潮下,那些真正有追求的人(譬如【二班】的同学)也不免被影响: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那些更可信、更有价值,而每个人的判断一定有自己的局限性。
从我个人写公众号和阅读公众号的经验来看,提几点意见,期望对期望上进的人能有点启发:
1、不被标题党忽悠:了解公众号运营的人们都知道,为了取一个标题都会绞尽脑汁、群策群力,但如果从信息和知识有效获取的角度,却要避免自己陷入标题党的陷阱。
能从不好的标题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是一种能力。
2、警惕情绪化的内容:强烈宣扬某种情绪的文章不看也罢,因为真正的长进一定是客观、理性和可重复的,而这样的内容通常很少情绪化,这些内容看了也感觉不到爽,甚至枯燥无味,但正是这样的内容才能够刺激你思考。
那些让你每次都读着很爽的内容,到应该警惕。那些整天能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能让你不由自主想起自己悲惨往事的内容,也应该警惕。看自己不舒服的内容,才能让你成长。
3、找到可信赖的内容生产者:有许多所谓的大号就是一个搬运工,他们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什么内容火就发什么样的内容。这样的号类似于《读者》和《青年文摘》,如果实在有兴趣关注一两个就可以,让你知道大众在想什么。
更有价值的是那些真正有思想和见地的人或者机构,他们的观点稳定性强、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对于自己所发布的内容抱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即便许多内容不符合你的认知,也会给你启迪。
4、利用别人的判断:你的师父和信任的人,他们在看什么,不妨让他们给你推荐一些。推荐的过程其实是利用他们的判断能力,帮助你评估信息源,节省你独自探索的时间。
从一个人阅读什么,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位。
欢迎加入【二班】:成为顶尖的人,加入「二班」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该文内容是《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这本书即将出版。
有用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重听仅39/课,199元加入【二班】可以听全年,联系个人微信:511956894
- END -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