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振原的小屋
用幻灯片创造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etterRead  ·  瞧,这个人讲信仰 ·  2 天前  
康石石  ·  爱丁堡录取率高达70%!艺术生有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振原的小屋

蔡振原的 2018 年终总结

振原的小屋  · 公众号  ·  · 2018-12-12 22:42

正文


这不算是一个平常意义上的合格的年终总结,没有具体的工作框架、工作内容和得失体会这些东西。


和 2017 年一样,我只是把在这一年发生的,对我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做了一个梳理,按照时间顺序,捋了八个小阶段。


2018 年的八个小阶段



PPT 做到想吐的一月


一月份是我本科倒数第二个学期的尾巴,这学期还有几门课程,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 Deadline,而且全与 PPT 相关,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比赛、任务之类的也大部分与 PPT 相关。


大致算一下有七份文稿,三份页数一百左右,两份四五十页左右,还有一份页数少但是内容非常多的和一份比较简单的。所以一月份做 PPT 真的是到了看到软件界面就想吐的程度。


比如下面第一个文稿,信息量特别大,要在一个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一点一点抠,特别地伤眼睛和颈椎。


一月份完成的演示文稿节选


但也还是有一些好处的,首先是演示文稿的多场景运用。一月份完成的演示文稿类型很多样,其中最为繁琐的就是前面那个用于参加比赛的研究报告。


我以前很少处理多信息、多文本、多数据图表的文稿,那一次是抱室友的大腿,他主要负责搜集整合资料、给出内容逻辑框架,然后我来制作文稿,最后花了大概两天时间整出个东西参加比赛,过程中参考了很多证券公司、咨询公司公开的报告。


麦肯锡官方报告截图


这种文稿看起来比较无聊,制作起来一开始是比较费劲的,慢慢熟悉后会快很多,其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要求:


第一点,内容为王,不需要花太多小心思在视觉细节上。比如哪个小图标比较好、加一点灰度是不是更好、需不需要多用些图片等等。这类研究报告内容页没一句废话,思路清晰、说服力强是第一诉求。


第二点,数据图表和信息图表很多。首先要用对可视化呈现的方式,然后是在视觉上要直观简单,能用基本图表类型就不用其「变体」,能用两个色系搞定就不用多个色系。


接下来要做到表意完整,行内人士只需要看到图表就能知道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因此像下面这种平常我们会认为「更漂亮」的图表反而是要避免使用的。


不同场景对呈现形式的要求可能截然不同


第三点,对比、对齐、亲密和重复这几个基本原则使用得淋漓尽致,参考下面这张幻灯片,同样将这个四个基本原则完整的体现了出来。


罗宾四大原则


另外一个体会比较深的是如何在制作过程中「偷懒」。任务多的时候,还是要学会为自己减减负担,不然自己会很难受(不只是做 PPT)。


我以前是不怎么喜欢高桥流(高桥流就是指幻灯片上只有几个大字,主要靠说)的,但是一月份后,我有了新的体会。因为「高桥流」能很好地平衡时间精力消耗与最后的呈现效果。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合理的内容框架基础上,把文本处理得比较精致。


这时候文本在幻灯片中会处于一个非常基础而核心的位置。再加上演说者的发挥,效果同样能很不错。 我在小范围的交流分享中,会采用这种形式,屡试不爽。


一定要把文本的精致感体现出来


以关键文本为核心的 PPT


一月份结束后,就到春节放假了。1 月 31 日晚上离京,那天晚上刚好有月全食,不过我在飞机上啥都没有看到,于是打开电脑写一篇关于「简约」的文章。


点击图片跳转图文链接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在公众号的文章更新也有了改变——更新迟滞,也由于难以做到规律更新,我把重点转向了文章的质量,不灌水,单篇文章可以写得长一点,配图更讲究一点。在 2019 年,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合理的方式,改变「不定期失踪」状态。



搬砖的美好春季


2018 年 2 月 25 日,从湖南回京,迎接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这三个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搬搬砖、自己准备毕设与论文,期间也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在学校的海外招生视频中留下了一秒钟影像、抱师兄的大腿参加 CDN 大赛颁奖仪式(不过最终只是入围 Top 3,没有拿奖)和 Chris Bangle 合影、在五一期间回长沙见了好朋友、吃了臭豆腐。


在海外招生视频中留下了一秒钟影像


我的盖文式假笑,哈哈哈


瞻仰大师的五月


五一之后,和毕设项目的小伙伴一起去慕尼黑工大参与最后的一些工作和完成展示。我们一共在欧洲呆了 20 天(行程如下图)。


前面 10 天的主要任务是工作,这段时间大家吃完的披萨盒子码起来有人那么高,也坐过凌晨空无一人的地铁。虽然德国劳动人口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是很短的,但在高校加班加点,全世界似乎都惊人地一致。


五月份在欧洲的行程


在慕尼黑期间也去国王湖游玩了一天。不限速的高速很刺激,不过我全程背个相机也是有点累,后来「黑五」朋友让我推荐相机,二话不说上微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景色是真的很漂亮啊!


在国王湖拍的一些照片


一段时间下来,对慕尼黑这座城市记忆还是蛮深刻的,干净是最吸引我的,这与我不喜欢北京的灰尘形成鲜明对比。


吃的东西相比国内就要单调许多了,那段时间吃得最多的就是赛百味和羊角面包,哦,还有 Radler(一种混入柠檬水的混合啤酒)。


安联球场是慕尼黑的最后一站,不过我不是一个足球迷,知之甚少。跟德国小伙伴们不舍地告别之后,乘坐大巴去布拉格,然后辗转到佛罗伦萨和罗马。


布拉格印象不算特别深,回来很久才翻到几个随手拍的视频(后悔只在布拉格使用了相机的视频功能),于是剪了一个在查理大桥上的短视频(小伙伴的肖像信息已抹掉):


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


佛罗伦萨和罗马是本次欧洲行程的重要目的地,尤其是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这里诞生和孕育了大批杰出的建筑师、雕塑家、艺术家……


同行的小伙伴是米开朗琪罗的忠实粉丝,花了超多的时间和精力写了下面这篇超长的文章,如果你对文艺复兴和人文艺术感兴趣,不妨一看:


点击图片跳转图文链接


意大利这些年经济财政形势捉急,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佛罗伦萨和罗马这两座城市浓烈的人文气息。街边户外小餐馆从中午到晚上九十点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上座率。傍晚时分,空气中弥漫着微醺的气息。


在罗马和佛罗伦萨的一些照片



情绪低谷的六月


从欧洲回来不久,感情出现问题(过于隐私不提及)。一周之后,6 月 24 日——在毕业旅行前一天晚上,我妈打电话给我,抽泣不成声,我几乎从没见我妈哭过,预感大事不好——是亲人去世的消息(幸好当时还没有去青海)。


整个六月份,本应该是开开心心毕业前狂欢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临时退了机票和旅行团(非常感谢班长的帮助),睁着眼躺在床上一晚上没睡,第二天一大早坐高铁回老家,我爸和我妈从深圳连夜开车回的家。


老家的土葬仪式白天是很热闹的,几度让人忘却这是生离和死别。只是在晚上,会抬着头望着月亮从一个云层穿到另一个云层。死生终归是大事,那段时间胡思乱想了很多东西。



七月:毕业季没有波澜


7 月 2 日回到北京,办毕业手续。因为已经推完研究生,还会继续在学校呆两年,所以没有太多离校情绪,再加上六月份的低迷,整个七月份没有波澜。


毕业典礼后,去了一趟上海,也是我第一次去魔都。三个好基友每天晚上挤在一个屋子里聊天聊到凌晨三四点。之后就是各奔东西,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一个匹兹堡。



身份过度的暑期


暑期中间只抽了一星期回了一趟家,剩下的时间也不知道在学校干了些什么,效率极低。大概是从本科阶段到硕士阶段需要这么一段缓冲期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