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昨天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昨天  
企业专利观察  ·  汤森路透的胜利,是否为“AI版权化”开了绿灯 ·  昨天  
企业专利观察  ·  汤森路透的胜利,是否为“AI版权化”开了绿灯 ·  昨天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昨天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昨天  
能源电力说  ·  远不止储能!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  2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远不止储能!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  2 天前  
闽南日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3 天前  
闽南日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从绿绒蒿到“植物远征计划” :滇藏植物知识与多元解殖探索|线上论坛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 2025-02-09 17:00

正文


DBN 序曲 - 联动Vol. 2

策划陈述


文 / 蔡昕媛,DBN


Dear X,


见信如面。


如果你访问当下世界上任意一间植物园,体验大约会大同小异。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和地理信息,植物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有序却拥挤地排列在温室里。标牌的第一行标注拉丁学名,紧接着是产地,有时还会标注原产地的俗名。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植物园因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在植物的收集、展示与研究上各有侧重,但作为植物学知识与公众交流的前沿阵地,它们的空间特征、机构组织及对科学主义话语的运用,却千篇一律地,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植物学知识的身体感受。我读书时的教学楼毗邻始建于1590年的荷兰莱顿植物园。从每日上课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俯瞰寒风中的植物园苗圃,总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在喉头涌动。苗圃的形制被重建得与版画档案中记载的最初样貌一模一样:时间仿佛被凝固住了。


莱顿大学1610年版画:植物园,图片来自莱顿大学图书馆藏品(COLLBN 315-II N 41)


上课时从哲学院二楼望下去的莱顿植物园前部苗圃,2024年。图片由DBN提供


现代植物园的范式与殖民历史的关联已是老生常谈:早期跟随殖民公司船只前往全球各地的植物猎人、科学家、传教士和探险者,通过长途跋涉将种子、标本、植株带回欧洲。在欧洲贵族的关切与资助下,这些植物被描摹、归档、命名与研究:几个世纪源源不断的收集与培育,奠定了现代植物学的根基。然而在植物园里,植物成为被赏玩的对象,它们的存在似乎仅仅服务于人类及人类知识。它们的生,成为“植物学家成功栽培与保育”的传说;它们的死,则是“为了科学的牺牲”。在充满阳光的温室里,在干净利落的拉丁名字阴影下,却徘徊着少有人言说或厘清的故事、记忆与情感。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温室内的喜马拉雅植物盆景与展示牌,2024年,图片由DBN提供


在植物园散步多了,我时常感到,从远东迁徙到此处的我,才是那株生活在现代性温室里的植物,远不如眼前的草本坚韧自在。作为固着生活、自我养育的生物,植物难以靠自身远距离移动,也难以适应与原生环境极度不同的气候。它们是如何在现代技术的时空魔法下,被“自然地”分布于迥异气候之中的?根系的固定隐喻与植物全球迁徙之间的张力,成为我最初注视植物园空间及其中植物之存在的动因。植物园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关于它如何来到这里的故事。然而,对于植物园的访客来说,这些故事为何显得无关紧要?是什么让我们毫无质疑地接受了这些植物整齐划一的新名字?植物的名字,无论是来自原住民还是植物学家,都体现了不同人类对它的认知与感受,体现了人类将其纳入自身系统的方式。因此,植物的命名与分类,除了作为植物学的认识论问题,紧接着就是伦理与美学的维度:什么样的认知方式是更有价值、更道德、或者更美的?而在作为知识权威的学术生产机构里,俯瞰的视角象征性地揭示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科学相对于其他认知模式的权威性。这种科学认识论的主导地位,让其他知识系统相较之下被视为伪科学或缺乏价值的存在。更重要的问题是:要挑战这一认知权威,以实现认知上的多元与平等,我们该如何想象替代性的方案并付诸行动?


图片选自《绿绒蒿(Meconopsis)属:蓝罂粟及其植物知识论与佛教》研究报告,由王沁雪提供


一种可能的回答是:通过并置与比较,以激活对彼此的理解。王沁雪的研究《绿绒蒿(Meconopsis)属:蓝罂粟及其植物知识论与佛教》从命名与归类系统、植物档案的空间建制、档案电子化三个角度对英国皇家植物园(KEW,也叫“邱园”)大量历史文字与图像档案,例如信件、旅行日志等进行再学习,追溯了绿绒蒿来到邱园的前世今生。与此相对的,佛教认识论则提供了一种更加具身与精神性的认知,挑战了西方科学中作为根基的物质主义与身心二元论。佛教认识论视角下的绿绒蒿可以是修习禅定的重要元素,与人类身心,精神生活和疾病治疗紧密相连。在档案分析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王沁雪更进一步地提出了思辨性的实践:设计一个替代性的档案盒。档案盒由代表两种知识体系的材料组成,通过透明页面叠加和融合,反映科学档案中隐含的权力动态,意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植物学知识的保存方式,并想象另一种档案知识策展与诠释的未来。


作者访问邱园标本馆时,技术人员正在准备标本。作者设想了这个替代性的档案盒被重新纳入邱园标本馆,并创造一个多种知识体系共存空间的情景。例如,它可以展示植物学家为这个档案盒准备材料,突显在标本馆环境中不同知识体系的融合。图片和文字由王沁雪提供。


另外一种可能的回答是,身体力行地再/去学习。行走即是曾经的植物猎人们收集材料,构建现代植物知识的方法,反过来,也可以成为最佳地反制手段。如果植物园是早期殖民主义现象中植物迁徙的终点,那么回到它的起点去。策展人戴西云与艺术家程新皓最新的行走项目“植物远征计划”正是对这一策略的绝佳诠释。召集艺术家与写作者,重走20世纪初期中国植物学家云南地区植物考察的路线,将现代的人丢回到与百年前相似的山河与道路上。


行走项目脱胎于两位在展览“植物远征”中的合作。基于对20世纪上半叶植物搜集史的深入研究,展览以滇南热带植物园为核心案例,聚焦植物采集与知识生产在地缘政治、自然史与科学史中的复杂关系,试图探讨植物学的现代化进程如何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交织。植物学奠基人胡先骕及其时代的植物学家们的行动,体现了从“帝国代理人”的植物猎取知识向中国本土植物学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轨迹。


“植物远征”展览现场,戴西云策展,2024,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身体性的介入与行走一直是艺术家程新皓的核心实践语言之一。生长于云南的艺术家程新皓通过作品《复盗》,逆转了植物猎人傅礼士从云南将一株杜鹃带回英国的旅程。在爱丁堡植物园,傅礼士在1914年移栽的一株亮叶杜鹃(Rhododendron vernicosum)百年后仍然生长得欣欣向荣。艺术家剪下一小节枯枝,夹在衣服和行李中幸运地过了海关,在105年之后把这株云南的杜鹃从爱丁堡又带回了云南,并把它做成了展览中的那件标本。

程新皓,《复盗》 (Re-stole, 2019, 2024),装置与档案(杜鹃枝条,玻璃罩,图片,档案),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基于如此种种感受与思考,这次,我们邀请了上文中提到的研究者、策展人与艺术家一起来聊聊他们聚焦滇藏区域植物收集与殖民性的思考与实践。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开始听见全球植物园温室里的那些窃窃私语。


蔡昕媛,DBN

2025年1月23日


活动信息


DBN 序曲 - 联动 Vol.2

从绿绒蒿到“植物远征计划” :

滇藏植物知识与多元解殖探索


时间: 2025年2月16日 ,19:00-21:00

嘉宾: 程新皓、戴西云、王沁雪

主持人: 蔡昕媛

参与方式:

#腾讯会议:116-885-776



关注微信视频号观看直播





当前,关于全球植物学的解殖讨论集中在植物命名与分类的权力结构、植物知识的历史与传播、生态与环境正义,以及学术机构和知识生产的去殖民化等核心议题上。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798茶馆”项目框架下,DBN 序曲 - 联动项目第二次线上讨论将基于帝国植物学的殖民遗产和解殖研究,邀请身边的研究者、艺术家和策展人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思考如何在学术辩论和视觉创作的交织之处解构和转变现有的植物学框架,并展望解殖植物(学)的可能路径。

在讨论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和空间的再设计,重新构想植物与人类、生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反思帝国知识体系在植物学中的深远影响,我们希望能激发更多关于现代性与多样性的新思考。

讨论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藏滇自然环境与作为殖民遗产的知识论

借助嘉宾的实践和研究来探讨云南和西藏地区植物收集的历史,共同反思殖民主义如何塑造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并分析这些知识与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寻求新的理解与尊重。此外,滇藏的多重植物认识论及其源流,科学的与本土的、物质的与精神的认知方式如何在19到20世纪植物猎人的行走路径上交织重叠,将成为本议题的重要探索方向。

2. 现代植物园档案与空间范式中的殖民性

讨论植物园如何作为现代与历史交汇的空间,既展示植物的科学知识,也承载全球生态与殖民历史的遗产。本期嘉宾还将从建筑学和设计学背景出发,讨论植物园的建筑布局与空间意义,及其如何通过空间再设计推动去殖民化的实践,反思空间作为承载殖民记忆的媒介,如何能重塑为包容与多元的展示平台。

3.艺术与策展解殖实践中的多元美学与伦理学解决方案

艺术家和策展人将通过过往实践展示,分享如何将过去的殖民遗产转化为视觉表达,从而形成关于多样现代性的讨论,探索艺术如何为去殖民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可能性。

在DBN序曲的框架下,我们希望以学习者的视角,从嘉宾的研究和实践中挖掘出关于植物学、历史与解殖之间互动的全新视角,并以此连结更多元的观众。




嘉宾和主持人介绍

程新皓 ,1985 年出生于云南。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

戴西云 是一名策展人、写作者和设计师,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研究兴趣包括空间的欲望机制,城市媒介与叙事,图像、⽂本与空间的转译,注重策展实践中的共同⽣产与“在地性”。她先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荷兰Dutch Art Institute(DAI)艺术硕⼠。2012⾄2014年期间,曾在MAD建筑事务所负责媒体策略,展览及出版物等相关⼯作。2014年开始通过写作,表演及策展等媒介开始进⾏艺术实践,多篇⽂章曾发表于Artforum、艺术界、Ocula等艺术刊物。2016年加⼊北京的独⽴空间激发研究所(IFP),运营艺术驻留项⽬,策划展览与活动。2019年作为策展⼈加⼊泰康空间(现泰康美术馆)至2024年初。她曾⼊围Hyundai Blue Prize 2022六强候选⼈。

王沁雪 是一位驻伦敦的艺术家、研究者、城市设计师和大乘佛教学习者。获伦敦CSM建筑学学士与UCL建筑与历史城市环境硕士。她的项目旨在探索社会设计、艺术干预与历史城市环境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她的研究聚焦于后殖民主义话语中的科学帝国主义,尤其是现代与非现代知识体系之间的认识论对比。在社会设计方面,她的城市设计实践以深圳城中村为核心,深入探讨全球南方的非正式城市主义及其在不对称权力动态中的空间正义问题。

她关于“瓦平堡垒”(1980年代伦敦印刷工人罢工的发生地)中文化抹除的文章曾被RIBA Journal提名。她关于深圳南头古城的非正式城市主义的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杜伦大学地理系夏季论坛。她的东伦敦Limehouse城市设计项目《学习景观的绿洲》(Learnscape Oasis)应邀参加2024年在斯德哥尔摩KTH Konstfack举行的去殖民化教学法会议“学习/逆向学习”。曾在URBANUS建筑事务所担任深圳湾超级总部文化设施规划项目经理,目前在Foster+Partners参与曼联球场城市设计项目。

蔡昕媛 ,生活工作在荷兰与武汉,毕业于莱顿大学全球与比较哲学专业及艺术史专业。曾就读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后作为策展助理参与多个当代摄影与艺术展览的策划与执行,同时工作于艺术驻留与替代性空间激发研究所(IFP)。2023年,她参与发起了Decolonial Being Network(DBN),致力于揭示当下的“存在(物)”与“殖民性(coloniality)”之间的深刻关联,以共同想象一个去殖民的未来图景。她其他的策展兴趣包括: 1) 玩(Play)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存在方式,将我们从理性、专断与奴役中解放出来; 2) 如何突破跨文化艺术实践的翻译桎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