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电力说
能源电力新媒体。关注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碳中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企业专利观察  ·  汤森路透的胜利,是否为“AI版权化”开了绿灯 ·  14 小时前  
企业专利观察  ·  汤森路透的胜利,是否为“AI版权化”开了绿灯 ·  14 小时前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昨天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昨天  
六里投资报  ·  景林、但斌300亿持仓披露:东方港湾All ... ·  昨天  
六里投资报  ·  景林、但斌300亿持仓披露:东方港湾All ... ·  昨天  
1039调查团  ·  航空公司客服倒卖艺人航班信息,被判刑! ·  昨天  
1039调查团  ·  航空公司客服倒卖艺人航班信息,被判刑!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顶层制度出台,抽水蓄能开发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电力说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能源电力说  · 公众号  · 能源 科技自媒体  · 2025-02-12 13:5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能源局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是智能微电网的建设。河南省工信厅发布了工业企业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该指南旨在指导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提高能效,保障合理用能需求。建设内容包括能源供应多元化、新型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建设、负荷管理、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该指南的目标是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实现节能降碳目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智能微电网被列入新型经营主体

国家能源局支持智能微电网的建设,将其列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

关键观点2: 河南省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发布

河南省工信厅发布了工业企业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以指导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微电网。

关键观点3: 建设内容和目标

建设内容包括能源供应多元化、新型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建设、负荷管理、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目标是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提高能效,实现节能降碳。

关键观点4: 建设思路和实施成效

从需求侧出发,主动适配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从过程入手,系统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用能效率和水平。实施成效包括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提高、装机规模扩大、就地消纳比例提高等。

关键观点5: 组织与实施

工业企业和园区应设立领导小组,强化团队建设和外部合作,以确保微电网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稳定运行。


正文




2024年12月5日,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智能微电网列入新型经营主体 ,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开展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

微电网怎样建设?

2月10日,河南工信厅发布 《河南省工业企业 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这是一份 省级 工业企业、园区微电网建设指南。

据文件, 工业绿色微电网 是一种以智慧能源管控为基础,集成应用光伏、风电、高效热泵、工业余热余压、新型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以期实现工业企业、园区内电、热、冷、气等多种形式能源高效互补利用的工业用能新载体。


总体建设思路:

从需求侧出发 ,工业企业和园区要加强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一体化系统应用; 从过程入手 ,按照多能协同供应、多元储能设施和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要求,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


建设内容:

  • 能源供应多元化: 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回收利用、热泵/地热能/空气热能等能源形式;

  • 新型储能系统: 推广用户侧储能;

  • 智能电网建设: 网架建设、智能电网技术应用;

  • 负荷管理: 智能用电设备应用、通过需求侧响应发挥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负荷侧调节能力、冷热电三联供/风光储互补/能量梯级利用;

  • 智慧能源管控系统: 应具有能源监控、能源分析、碳排分析、能源预测、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最优调度策略、需求侧响应、运行状态全景分析、智能安全分析等功能。


文件原文如下:



河南省工业企业 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指南

(征求意见稿)


工业绿色微电网是基于工业企业和园区用能需求特点,采用先进的数字信息以及互联网技术,由分布式能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储能装置、智能管控等组成的发配用电系统;是一种以智慧能源管控为基础,集成应用光伏、风电、高效热泵、工业余热余压、新型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以期实现工业企业、园区内电、热、冷、气等多种形式能源高效互补利用的工业用能新载体 。工业绿色微电网是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工业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推动工业企业、园区提高能效,保障工业稳增长合理用能需求,制定本指南。


一、建设目标


工业企业和园区通过建设运行工业绿色微电网 ,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 新业态 。促进工业企业、园区提高能效,保障工业稳增长合理用能需求,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 ,降低用能成本,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实现。


二、建设思路


(一)从需求侧出发,主动适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工业企业和园区要加强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一体化系统应用 ,增强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提升用电灵活性和韧性,提高电力需求侧调节响应能力,灵活适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促进清洁能源接入和就地消纳,增强工业能源供给可靠性。


(二)从过程入手,系统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用能效率和水平

工业企业和园区要系统推进现有用能终端设施改造升级,应用智能用电设备,提升能源消费智能化和电气化水平, 按照多能协同供应、多元储能设施和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要求,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能源供应多元化


1.可再生能源利用: 工业企业和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接入能源应 以分布式能源为主 ,集成应用能源耦合技术、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因地制宜开发自身可再生能源,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园区利用煤层气(瓦斯)发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冷热电联合供能,为工业生产提供绿色能源。


2.余能回收利用: 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回收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如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余压、水泥企业的窑尾余热等,将其转换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可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其他能源形式: 鼓励尝试引入 高效热泵技术 ,利用 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 等低品位热能为工业生产提供供热、制冷等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可将 氢能作 为一种补充能源,用于燃料电池发电或为特定工业设备提供动力。


(二)新型储能系统


储能作为微电网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 ,配置规模应该通过合理性分析,与电源发电特性、负荷特性相匹配,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


推广用户侧储能 ,利用峰谷电价差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同时通过与绿色能源出力特性相匹配,建设合理规模的新型储能电站。


储能类型以新型储能为主 ,除电化学储能外,尝试推广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等多种形式的储能方式。


鼓励在有合适的地形条件时,建设 小型抽水蓄能电站 ;建设 压缩空气储能 可利用低谷电力将空气压缩储存,在需要时释放驱动涡轮机发电。


(三)智能电网建设


1.网架建设: 以工业企业、园区用电侧配电网为中心,清洁能源就近、就地以专变、专线直接接入工业企业、园区配电设施,所发电力电量直接由工业企业、园区利用, 鼓励利用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原则上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红线外清洁能源项目汇集点与接入微电网的距离不超过20公里。 工业绿色微电网应作为整体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电气断面清晰,断面之间交换功率和交换时间段应可观、可测、可调、可控。


2.智能电网技术: 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对微电网内的电力设备和线路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电力的智能调度和分配,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确保各能源供应环节与负荷需求的精准匹配。


(四)负荷管理


1.智能用电设备应用: 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 ,扩大电锅炉、电窑炉、电动力等应用,并推荐采用高效电动机、风机、变压器等节能产品,根据实际负荷需求自动调整运行状态,降低能耗。


2.需求侧响应: 实施需求侧响应策略, 通过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负荷侧调节能力 ,在电网负荷高峰或能源供应紧张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非关键设备的用电负荷,或调整生产工艺,将部分用电负荷转移至低谷时段,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3. 加强冷热电三联供技术、风光储互补技术、系统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应用,通过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实现工业能效提升。


(五)智慧能源管控系统


构建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对工业绿色微电网内的多种能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优化调度。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算法等,根据工业生产的负荷特性和能源需求,制定最优的能源供应方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最小化。


管控系统应具有 能源监控(包括运行监控、数据管理、告警管理等)、能源分析(包括统计分析、能源报表等)、碳排分析(包括碳管理、碳分析、碳评价等)、能源预测(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和供应情况)、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最优调度策略、需求侧响应、运行状态全景分析、智能安全分析等功能。


(六)开发模式


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可以业 主自主开发 建设,可以委托专业队伍以 合同能源管理 模式开发建设;依据建设规模和能源类型,可以 自主开发+合同能源管理 混合模式开发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可以一次性全部建设,也可以分阶段开发建设。


四、实施成效


(一)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本企业、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可再生能源、工业余热余压等余能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含热电联产、燃气分布式能源等)等合计占本企业、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工业企业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MW以上,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0MW以上。


(三)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比例(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四)电力负荷调节能力(可根据电力系统需要变动其输出功率的负荷占电力最大负荷的比例)达到5%以上。


(五)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包括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等)达到1MW以上。


(六)可再生能源制氢或工业副产氢年生产规模达到5000吨以上,并实现就近利用。


(七)工业余能利用率(实现回收利用的工业余热、余压、化学余能、余冷及其他余能占理论可利用余能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工业企业和园区应设立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节能管理人员,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统筹各部门资源,推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强化团队建设。 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业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建设和运维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建设和运维服务。通过培训和技术引进,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确保工业绿色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同时,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确保工业绿色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