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的亏损既要看收入是否减少,更重要的是要看支出是不是太过庞大。有的地区超越群众医疗需求,把大医院、好医院作为地区发展的形象,作为拉高地价的砝码,作为促进人员聚集的工具,
一味求大、重复建设,这样建成的医院注定是难以有效运营的。
笔者就曾亲眼看到几个新城区的大医院门可罗雀、病床大量闲置,恐怕医疗收入连支撑人员工资都很费劲。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年版)》
显示,2010-2020年全国医院病床数从338.74万张增长至713.12万张,增长率高达110.52%,平均年增速为7%;
每千人拥有病床数2021年达6.70张,比美国(2.87张,2019年)、英国(2.46张,2019年)、法国(5.91张,2019年)和新加坡(2.49张,2019年)都高。
而我国医院病床的使用率却在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86.7%下降至2020年的72.3%,要说这个持续十多年的下降趋势到底是由部分地区医院病床过剩导致,还是由近3年的DRG导致,大家自然心中有数。
有的医院求大求全,扩院区、盖大楼、搞装修、加病床、买设备,这些都将让医院发展背上巨大的包袱。
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年报》显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非流动负债达到1568.6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负债843.7亿元,设备购置负债211.32亿元,二者占比接近70%,由此可见一斑。2023年,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委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严控医院无序扩张,严禁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超标准装修”,这些都是直指要害。另外,
有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过多导致效率偏低、费用过高,有的医疗机构成本控制能力偏弱、药耗占比过高,这些都可能导致医疗机构入不敷出,艰难度日。
以上所指部分医院的亏损情况,都来自于一笔笔大额刚性支出,但都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医疗服务收入实现有效弥补。
无论医保采用何种支付方式,其购买的只能是对患者提供的医药服务,不可能对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和投入实现直接的购买和补偿。
有的需要财政承担,有的需要靠医院长期收益来逐步弥补,但都不应寄希望于医保基金这一群众“救命钱”在几年内就把医院几十年的投资覆盖回本,更不能把这样的锅甩到DRG身上。
所以说,医院负债搞建设引发病床闲置进而导致亏损的锅,DRG背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