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克隆抗体:
(1)CD20单克隆抗体:
obinutuzumab(GA-101):是一种人源化的IgG1抗体,并且经过改造增加了Fc段的亲和力、增加了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的效果。其单药II期临床试验(NCT00517530)已在惰性及非惰性淋巴瘤中进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55%和28%。此外,obinutuzumab与化疗联合在复发/耐药FL中可获得优异的ORR,且患者对双药治疗的耐受性较好(NCT00576758)。
由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美罗华生物类似药HLX01于2015年通过临床试验审批,目前正在我国开展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NCT02787239),而由神州细胞研发的SCT400也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及前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NCT02772822)。
(2)CD38单克隆抗体:
daratumumab为人源化抗CD38单克隆抗体,可作用于过度表达CD38的肿瘤细胞,通过多种免疫介导机制杀灭肿瘤细胞。2015年,FDA批准其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CD38在部分ENKTL患者中过度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提示CD38可能成为ENKTL的治疗靶点。
2.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
ADC是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连接起来,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将细胞毒药物靶向肿瘤,进而降低化疗中常见的药物非特异性全身毒性。
brentuximab vedotin (SGN-35,BV):是一种新型抗体偶联药物,其以HRS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30分子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携带细胞毒性化疗物MMAE,当其与CD30结合,MMAE通过内吞作用在细胞内释放,造成微管破坏,细胞死亡,从而消灭肿瘤细胞。对于复发/难治性HL的II期临床试验(NCT00848926)结果显示3年OS和PFS分别为73%和58%,5年OS和PFS分别为41%和22%。2011年8月,FDA加速批准了BV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HL和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随后对于ASCT后HL的巩固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NCT01100502)结果显示BV组与安慰剂组的3年PFS分别为61%和43%,由于该试验的优异疗效,美国FDA扩大批准该药用于ASCT后具有复发或进展风险HL的巩固治疗。
3. Bruton’s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
BTK是一种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重要介质,介导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促进CLL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1)Ibrutinib (PCI-32765,依鲁替尼):是一种首创的口服BTK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和转移所需的BTK发挥抗癌作用。Ibrutinib单药及联合应用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疗效喜人,包括CLL、MCL、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DLBCL、FL、MM以及MZL等。
Ibrutinib用于复发/难治性CLL/SLL的Ib/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NCT01292135)结果显示两剂量组的总体应答率相似(71%),在26个月是,预期PFS为75%,OS为83%。另一项评估口服Ibrutinib对111例复发/难治性MCL疗效的II期临床试验(NCT01236391)结果显示:ORR为68%,21%的患者取得CR和47%的患者取得PR。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的腹泻、乏力和恶性。
此外,一项针对复发/难治性DLBCL的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NCT01325701),评价Ibrutinib用于DLBCL的活化B细胞(ABC)亚型是否比用于生发中心(GCB)亚型更有效。研究结果显示:单药治疗时,ABC亚型与GCB亚型相比,对Ibrutinib有效性更高(ORR分别为41%和5%)。两种亚型的中位OS分别为9.7个月和3.35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乏力、低钠血症、肺炎、脱水及胸膜渗出。
(2)我国BTK抑制剂的研发:
由百济神州研发的BGB-3111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BTK抑制剂,于2016年通过临床试验审批,目前正在我国开展针对B细胞淋巴瘤安全性和耐受性的I期临床试验(NCT02343120)。此外,由北京赛林泰研发的CT-1530目前也正在针对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CLL和WM进行I期临床试验(NCT02981745)。
4.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抑制剂
PI3K是一种脂激酶,由α、β、γ和δ4个亚基组成。PI3K的激活可以在细胞膜产生磷脂第二信使,进一步激活多种胞内酶,后者是细胞增殖、存活和细胞活性的调节因素。许多组织中都有α、β亚基的广泛表达,而β、γ亚基仅在造血细胞中高表达。在B淋巴细胞中,δ亚基(PI3Kδ)在正常B细胞发育和功能、B细胞受体以及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整合素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opanlisib(BAY80-6946):是一种新型的静脉注射型泛1类PI3K抑制剂,与Idelalisib只选择性作用于δ亚基不同,Copanlisib对PI3K-δ和PI3K-α异构体均具有抑制活性。
II期CHRONOS-1临床试验(NCT01660451),Copanlisib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2次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惰性NHL,ORR为59.2%,CR为12%,DOR超过98周(687天)。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血糖升高和高血压。
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
HDAC抑制剂可以影响多种外生机制,比如通过核染色质凝结和组蛋白乙酰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停滞、细胞凋亡。
(1)罗米地辛(romidepsin):是一种选择性的HDAC抑制剂。在复发/难治性PTCL中,罗米地辛单药治疗的ORR为25%,其中15%达CR或CRu,DOR为17个月;最常见的3级以上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24%)、中性粒细胞减少(20%)和感染;病理类型及前期治疗对缓解率无影响。另有一项II期临床试验显示,纳入47例既往接受治疗PTCL,罗米地辛单药治疗的ORR为38%, CR为18%,DOR为8.9个月。2011年,美国FDA批准罗米地辛用于复发性PTCL。
(2)贝林司他(Belinostat):是I、II和IV类HDAC抑制剂。有临床试验显示,在129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复发/难治性PTCL,贝林司他单药平均治疗2个周期后,ORR可达26%,其中10%获得CR,DOR为8.3个月。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13%)、中性粒细胞减少(13%)、贫血(10%)、呼吸困难(6%)、肺炎(6%)及乏力(5%)。2014年,美国FDA批准贝林司他用于复发/难治性PTCL。
(3)西达本胺(Chidamide):是一种新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及PTCL的表现遗传基因(TET2、DNMT3A等)存在频发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是HDAC抑制剂作用的分子基础。
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PTCL的II期临床试验(CHIPEL研究)结果显示,在79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ORR为28%,中位PFS和OS分别为2.1个月和21.4个月,其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RR达50%。最常见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22%)、白细胞减少(13%)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1%)。西达本胺与普拉曲沙、罗米地辛及贝利司他的近期疗效相近,但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PTCL的OS更好。《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和《中国淋巴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年版)》均推荐西达本胺用于复发/难治PTCL的治疗。
6. 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Bcl-2)抑制剂
肿瘤凋亡过程中关键因子就是BCL-2分子家族蛋白。该家族的蛋白包括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以及促凋亡蛋白(Bak、Bad、Bax、Noxa和Puma)。BH3类蛋白能够与Bax和Bak相关作用,使其激活、穿透线粒体,进而诱发肿瘤细胞凋亡。这一蛋白的发现,促进了BH3类似物作为药物的研发。
(1)Venetoclax (ABT-199):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Venetoclax在不同病理类型中有不同的反应率,在WM(4/4,100%)和MCL(21/28,75%)中反应率最高。FL、Richer’s病和DLBCL当中也有一定的反应率。
(2)PNT-2258:除了BH3类似物以外,另外一个针对BCL-2通路靶向治疗策略就是用DNA干扰来阻止转录、启动凋亡。PNT-2258是一个含有单链24碱基DNA的纳米脂质颗粒,能够特异性靶向结合BCL-2基因。前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复发耐药的NHL对该药的响应率和耐受性较好,目前正在进行相关II期临床试验。
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以封闭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如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就是针对PD1的人类单克隆IgG抗体,可以重新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特别是那些被HRS细胞上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和PD-L2抑制的T细胞。一旦存在于肿瘤细胞上的HLA-1识别了环境中的非被踢性抗原,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便会杀灭肿瘤细胞。其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及良好的耐受性,开启了淋巴瘤治疗的新时代。
(1)Nivolumab:是一种完全人源化的IgG4抗PD-1单克隆抗体,在nivolumab单药治疗多种类型复发/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I期临床试验中,nivolumab单药治疗FL和DLBCL患者的ORR分别为40%和36%,其中5例复发/难治性PTCL患者的ORR为40%。
此外,一项II期应用Nivolumab治疗BV和ASCT治疗后复发或进展cHL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ORR为66%,9%患者达到CR,58%的患者达到PR,6个月的PFS为77%,因此,2016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经BV和ASC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cHL患者。
(2)Pembrolizumab:2017年3月FDA批准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成人或儿童复发/难治性cHL。该适应症的批准基于一项多中心210例成人cHL临床研究的结果。中位随访9.4个月,ORR为69%,其中CR为22%,PR为47%。DOR为11.1个。
(3)我国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研发:
由君实生物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JS001)目前正在我国开展针对肺癌、淋巴瘤等晚期实体肿瘤安全性和耐受性的I期临床试验(NCT02836834)。信达生物研发的IBI308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也正在我国开展多中心研究。此外,由恒瑞医药研发的SHR-1210目前也正在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NCT02721589),同时还进行了一项SHR-1210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和肝细胞癌的探索性临床试验(NCT02942329)。
8. CAR-T细胞研究
为一种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治疗方法,是有患者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经过转基因后表达一种嵌合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如CD30,导致T细胞激活并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关于CAR-T细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NCI)进行的一项CAR-T临床研究(NCT01218867)共纳入15例淋巴瘤患者,其中9例为DLBCL,6例为惰性NHL。在7例可测量肿瘤的DLBCL患者中,有6例患者对治疗有反应。由诺华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研发的CAR-T疗法CTL019的一项针对复发/耐药DLBCL的II期临床试验的研究中期结果显示出,在接受治疗3月后,ORR为45%,其中CR为37%,PR为8%(NCT01864889)。
虽然CAR-T疗法有着优异的疗效,但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重,存在较大风险。其中,CAR-T疗法JCAR015治疗复发难治B-ALL的临床试验,CR可达89%(n=24/27),但在该试验中两例患者因严重的神经毒性而死亡。2016年7月9日美国FDA停止JCAR015的 II期临床试验(NCT0253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