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槽值
来源 | 槽值(ID:caozhi163)
“中国式相亲价目表”这个话题又一次上了热搜。
北京各大公园的相亲角,见证了婚恋市场上地域、学历、属相的多重鄙视链:找对象宁愿有轻微残疾但不能没有北京户口,女博士无人问津,属羊的女生嫁不出去……
这里鲜少有来择偶的年轻人,大爷大妈把子女的条件写在A4纸上,沿着街边一字排开。
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已有十几年历史了。图片来自凤凰WEEKLY
婚姻关系里的硬条件,以最直接的形式铺陈在公园的地砖上。
门当户对是相亲角的第一铁律。“京籍、未婚、有房、经济条件好”是相亲市场的标配。这里有不少随子女“北漂”的父母,带着一条小板凳来到北京,想要在公园深处为子女占得一席之地。
△
相亲是为了爸妈满意,而不是自己中意
“给孩子相亲就像上班一样。”受访家长这样说。
代儿择偶这件事,在很多家长眼里,是一项艰辛又光荣的使命。
但与其说家长在替孩子选伴侣,不如说是给自己选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或女婿。
一个人择偶的路上,总有许多“过来人”给出相似的指南。考据派会把“门当户对”奉为第一指南,直白的会告诉你“买猪看圈”,文艺的人会说“婚姻的本质是两个家庭价值观的结合”。不同的表达,都指向同样的逻辑:恋爱双方的原生家庭,在他们婚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根据凤凰周刊的采访,相亲角的征婚简历是没有照片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描述,都是“肤白貌美气质佳”,对适宜相亲对象的外表也没有过多要求,但本地户籍的年限、住房位置、大小、价值等等要求,则是极尽所能地详细描述。
只要是自己家孩子没有的,就想着通过儿媳或女婿找补回来。
户口这件事上,北京人找北京人也已经算客气了。据说帝都人找对象基于位置的鄙视链是精确到地铁站的,望京西和天通苑隔了三个地铁站,祖辈阶级得跨越三千年。
北京相亲价目表。图片源自凤凰WEEKLY
婚恋关系市场化,如果是忙碌的北京青年给感情生活找的出口,其实无可厚非。毕竟有无数的例子曾证明,势均力敌的爱情最好过。
而公园的招聘式相亲不过是婚恋关系中的一个环节,只是它放在了恋爱之前——毕竟到了年纪,谁也不想再把宝贵的岁月,浪费在美好的试错上。
比起这些,让我惊骇的是“唯户口论”择偶观下,父母对子女价值观的影响。
这是两代人的合谋。
之前有一部引起广泛争议的节目,叫《中国式相亲》。
它完美还原了“公园相亲角”形式:坐在家中“催婚”的父母在台上相看,待娶待嫁的子女只能退居后台,暗中观察。
在这样的设置下,平时相亲时父母的压力、亲戚的意见、长辈对婚嫁男女的评价体系……明白地展现在每一位观众的眼前。
不少家长对儿媳妇的要求只有两个:“会生孩子”“会干活”。
还有的家长,一本正经地论证“手脚冰凉的女孩子不能要”,因为这样的女孩可能有“宫寒”,而“寒气”会传给下一代,致使她生出的儿子会小肠疝气,女儿会营养不良。
原本在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中,不太可能有男生因女友手脚冰凉而分手。
但在家长参与的场合下,这就变得微妙起来了:相亲的男生默不作声,仿佛接受了母亲的判定。
节目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和夸大,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来自长辈的经验之谈:
“你那个女朋友看着瘦瘦小小的,别生不出孩子吧?”
“不是我劝你,你属狗,他属鸡,鸡犬不宁!”
“阿姨可是过来人…”
公园相亲角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属羊的媳妇,哪怕她是京籍京户、三环有房、985高校硕士也不要。
而这仅仅是因为“十羊九不全”“女属羊守空房”“八月羊挨刀杀”这些看似顺口溜一般的俗语。
△
“我努力变得更优秀,不是为了让你挑挑拣拣的”
如果不是朋友小庄的亲身经历,我还以为这种情节只会出现在都市婆媳剧里。
小庄名校毕业,性格开朗,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毕业后留在了当地一家时尚杂志工作。她有一个从大学一直谈到现在的男友,我们常开玩笑说,他的男友简直是人生赢家。
但第一次去男方家里后,两人就分手了。
我十分疑惑,又不敢多问,倒是小庄咽不下气,把一肚子苦水倒了出来。
原来,小庄男友的妈妈一见到小庄长得好看,又生了两颗虎牙,便认定这种长相的女孩是“红颜祸水”,虎牙能“咬断夫家命脉”,娶回家早晚得败运气。
小庄一走她就和儿子摊牌:“你带回来那女孩儿人挺好,就是面相太妖,你得让她把那两颗尖牙矫正了,我才认她作媳妇。”
更可气的是,男朋友竟也没有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一五一十地转达给了小庄,还一个劲儿劝她:“我妈带我这么大了不容易,要不咱们就去把虎牙磨了呗。”
小庄被这种无厘头的理由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考虑了两分钟,断然提出分手。
听完后,我点点头对她说,你分得太对了。
这一家子,当妈的迷信,儿子更是典型的妈宝,没有质疑家长的勇气。
女孩若是嫁过去了,即便婚前感情再好,也很难长久地维系下去,因为作为妻子,最重要的责任是“旺夫”,所有人都盯着你这份责任。
我一路努力读书,不是为了看那个“女强人都嫁不出去”的白眼;
我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不是为了得到那句“工作的女人不顾家”;
我泡健身房练出马甲线,不是为了听你抱怨“脂肪含量太低的女人是不是生不出孩子”;
我自己挣到钱买自己喜欢的包包,不是为了得到你一个“败家”的评价;
我努力变得更优秀,不是为了让你挑三拣四的。
长辈的爱情观里,最喜欢强化一个人作为“家庭人”的那一部分。
网友@Vigor绵绵熊一语道出了真相:“在相亲市场上,很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明明儿子没礼貌没教养毛病一堆,只因为工作单位稳定,便以为自己的儿子是天仙;明明女儿又聪明又可爱,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只因为28岁了还没有找到对象,就硬生生地觉得自己的女儿低人一等。”
“宁愿轻微残疾也要北京户口”秉承的正是这样一种逻辑。男方认为,“外地人挣得再多也要背好多年房贷,万一对方父母也是农村的,没有医保和退休金,生病照顾还要他管,以后有了孩子也不好上学,还得花钱报课外班,但找个北京的就省事多了。”句句指向都是将来的便利生活。
家长满心以为硬碰硬的条件把关,能够为子女赢来一段幸福、“省事”的好姻缘,却不知,当妈式择偶紧接着就是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以便利条件为导向的择偶,恰恰是一段痛苦婚姻的开始。
△
“其实我们是自愿接受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掌控”
说到相亲这件事,很多年轻人把它看做是恋爱自由的一种束缚。但其实,也可能是子女自愿接受父母的安排。
父母对子女生活的插手,总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从教育到择业、从定居地到嫁娶,甚至于宝宝怎么喂养,秋天要不要穿秋裤……每一个重大决定都少不了父母的参与。这样看来,父母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插手,实在不意外。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北京,一份普通单位公务员的起薪是6000元,朝阳区的房价均价8万一平,在房价和工资同步上涨的前提下,靠自己的固定收入凑足一套普通小两房首付,得省吃俭用攒五十年。
《欢乐颂2》里王柏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上海有自己的小事业,并非不求上进的啃老族。他也很喜欢樊胜美,但在房产分配上,王柏川依然只能选择接受母亲的安排,房产证上不加樊胜美名字。
王柏川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精英的年轻人。很多时候,刚毕业的年轻人甚至没办法凭自己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
他们不得不寻求父母的帮助,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顺便接受父母掌舵自己的人生。
前不久微博出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话题:我不想用父母一生的积蓄来娶你。
用尽父母一生的积蓄来构筑婚姻的围墙,或许是当代普遍的一种无力。
与其说是爱情买卖,不如说是全家协同上阵的一场阶级保卫战。其中最令人绝望的部分莫过于,这种无力感来源于我们的不自立。
父母干涉你的生活,除了他们的控制欲作祟,你对他们的依赖更让对方认为你没法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一边抱怨父母插手你的生活,想要“自由”;一边又要求父母为你提供房提供车提供工作。这样的自己,难道不比父母更加贪心吗?
毕竟你到了这个年纪,也应该知道,自由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