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制药小编
关注生物制药行业动态,对热点进行深入剖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兴证医药健康  ·  【兴证医药】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度策略报告 ... ·  昨天  
药渡  ·  下一个国产小分子的超级大单 ·  2 天前  
药物临床试验网  ·  分享 | 聊聊临床试验中的访视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制药小编

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

生物制药小编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7-02 19:18

正文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戳中无数家长的心: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到底是什么使得现在寒门越来越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熊轩昂,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


高考四十年

一个社会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上下阶层的流动。科举考试为中国古代提供了相对公平的下层人民向上升迁的通道,使得整个社会保持良好的活力。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迅速恢复高考制度。高考制度下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工农子弟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最重要的途径。

 

高考已经恢复四十年,现实却是寒门子弟考取名校的比例逐渐下降。高考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是什么导致了如今的局面呢?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第一个重要因素。在古代中国,国家政经结构相对简单。政治上,中央政府集权,郡县主官由中央政府任命,乡里则主要由当地士绅阶层管理;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中央政府有时垄断盐铁等重要物资的经营,如汉武帝时桑弘羊推行的改革等。这样的结构下,政府对基层人民的统治相对松散。除了征税、刑罚诉讼、战争等活动,百姓基本不与政府发生其他关系。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最主要部分,小范围的手工业经济即可满足人民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贸易始终被严格控制,社会分工简单。古代社会公职人员与国家人口比例通常在一比数千,现在这个比例为一比数十个,即几十个人就要供养一个公职人员。近现代工业革命深化、细化了社会分工,现代国家走向了大政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必要而频繁,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变得多元和复杂。


文化演变

古代中国,文化上为儒表法里,以儒家思想规范个人道德行为;统治上注重法制和吏治,比如秦皇、曹操等注重刑名法治,汉文帝“与吾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两千石乎”注重改善吏治。统治阶层通过刑名吏治,减少对下层人民的压迫,保持统治稳定。基层通过士绅宗法家族来维系秩序,以儒家道德体系、敬祖敬老的利益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入侵摧毁了王朝根基,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发生激烈碰撞。中国社会不可扭转的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对于失掉传统社会结构的新的中国,文化内核如何相应寻找新的结合载体,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便如王国维学贯中西,一样在王朝崩塌后找不到精神寄托,自沉昆明湖。建国以后,毛泽东谋求以文化大革命再造红色中国的“文化”,但文化上的革命显然比政治体制的改革更难,且马克思主义更多是一种政治思想,是否适用于文化革命也难下定论。邓小平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更为实际的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然而,十年文革的结果是摧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也从肉体上消灭了相当一大批知识分子。随后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却不可能短时间修补文化断层。


乡土社会失序

在寒门难出贵子这个问题上,底层的文化断层或许是更大的影响因素。宗法社会的崩塌,首先影响的是基层人民赖以依附的精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就曾谋求“乡土中国”,从基层社会出发改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使得本就缺少精神依附的乡土社会更加迷惘和茫然。频繁出现的扭曲的价值观、丑恶现象,在乡镇这个层面体现的更为直接,对人心冲击更为剧烈。上层社会的黑暗往往体现为更为隐蔽的形式,而在乡镇县城则往往更为简单粗暴。正如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到的那样,祠堂被砸后,我们看到释放出来的更多的是恶而不是善。

▲电视剧《白鹿原》中的祠堂

另外,古代人口少而耕地多,人民的时间多花费在耕作上,耕读也被整个社会无限推崇;现代人口多而土地少,农业技术和机械不断发展,已不再是小农经济的概念。农民的收入没有提高,城市职工收入也常维持在基本的生存、教育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家庭风险巨大,一场大病往往会毁灭一个普通家庭。这种背景下,农村和城市普通职工家庭,能够投入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子女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考试和录取制度变迁

在制度上,古代科举制度的形式和标准比较统一,学习资料不外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高考四十年来不断变化,学科考试的难度在下降,更注重学生的“通识”水平。名目繁多的招生通道和加分项目,使得真正单纯凭借高考成绩竞争的学生更少。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意味着要有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竞赛和自主招生等项目意味着好的高中才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所有这些都使得单纯凭借成绩竞争的机会更少、难度更大,如清华、北大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单纯凭借高考成绩考入,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下降。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前两年曾有文章指出,清华、北大仅有10%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考生考入名校的难度越来远大。


大建设时期已成过去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考大学不是很容易么?但要注意,改革开放初,人才断层明显,国家又处在快速建设发展时期,大批的理工科考生大学毕业后即可投入国家建设中,并在十数年间成为行业中的中坚力量;而且那时大学招生一年只有几十万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速度放缓。高校招生已经到一年五六百万人的规模,理工科相对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优势也发生了翻转。如清华大学如今最热门的是经管学院,即使第二学位也非常抢手。由此观之,普通技术人员上升为技术官僚和企业高管的机会非常小,虽然计算机类等专业仍是热门,但如今产业迭代的速度加快,很难预判十年以后产业格局发生何种变化,热点在哪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状元集中地

也许还会有人说,西方的教育不也是很重视多方面的考核吗?这是因为西方社会以中产阶级为主体,不存在起跑线问题。中国社会结构仍处在快速变化中,真正达到中产阶级的还是少数,主体更多的是农村和城市普通职工家庭。这一代多是70、80后,本身也处在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过程中,往往处在深深的焦虑中。

 

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子弟越来越难以考入好的院校和专业,即使考上,毕业后在行业内也更难找到更好的上升通道。除了某些不公平因素,社会急剧改变、人际交往愈发密切,社会结构和运行的客观变化,使得对人才的“抽象”层面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很难单纯通过努力达到某一方面技术上的突出而保证成功,更多的是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环的境调整自我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家庭教育投入更多资源和时间。


如何应对

写这些绝非认同阶层固化,而是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从社会和政府角度,高考的录取标准不宜过度多样化。应该给农村和小城镇一定的政策性照顾,以此来缩小起跑线差距,即要给教育资源不足的寒门子弟通过努力争取自我教育的二次机会。阶层固化一定是不可取的,一些中产和上层社会的子弟很优秀,但不意味着所有上层子弟在更好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就一定培养的更好。正如近几年教育家多次提出的国内名校正在培养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寒门子弟中一样有很多优秀的孩子,可能因为教育资源的差异欠缺某些方面的能力,这时候不能以成人社会标准来进行全面的要求,反之要给其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中国社会现阶段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或许正是,拿“成品”标准来要求“璞玉”。比如寒门子弟不会计算机,没有机会读过多少名著,表达能力也往往更差。但应该承认其付出的努力和成绩,给予其争取更多机会和资源获得二次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权利。而第二,从个人角度,尤其是有选择余地的伪中产家庭,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注重子女完善人格的培养。

 

说到底,现在的高考录取特殊渠道越来越多看重所谓的“全面素质”,看似合理但其实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体育、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等政策(寒门子弟利用这些渠道的可能性非常小)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比例过大,就在事实上剥夺了很多寒门子弟的受教育机会。


我该如何教育子女

我的女儿刚刚五个月大,和身边的年轻父母一样,我早早担心起孩子的培养问题。如前文所讲,我想我更加努力给宝宝的是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物质上努力但不强求,希望培养她完整的人格、看待他人和世界的善意。


处在社会变迁的时代,身为父母一样需要不断学习。只有更好的体悟这个世界,才能更好的教给儿女。我所能做的,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多抽时间陪伴家人。同时希望通过我和宝妈的努力,让女儿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发现美,学会爱别人,学会感恩,用最大的善意看待这个世界。


当然,还要赚钱。呵呵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