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束光
带你认识那些正努力把这世界变好的人。他们的努力值得一束光。不够,那就两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老狗说广州楼市  ·  400万就能搞个中海大境的平替版 ·  昨天  
老狗说广州楼市  ·  400万就能搞个中海大境的平替版 ·  昨天  
天玑-无极领域  ·  #电梯内被捂嘴女孩妈妈发声# ... ·  2 天前  
杨浦科技创业中心  ·  11月政策月历!上海市级申报类政策预告排片请 ... ·  2 天前  
杨浦科技创业中心  ·  11月政策月历!上海市级申报类政策预告排片请 ... ·  2 天前  
壹娱观察  ·  走到第四季,为何《再见爱人4》终迎大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束光

甩掉甲方,她靠土到渣的中国房子斩获联合国大奖。从香港到农村,这是女博士的另类选择

有束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8-03 22:21

正文

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464 个与众不同的人


建筑的美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肯定人的存在。


司马记得,这句话的初衷,是为城市所准备的。但万丽这个从香港来的姑娘,带着最先进的思想,挥别灯光下的大城市,扭身去了人迹罕至的小山村。


因为小山村、农村、城市,不管哪里的人,都需要被肯定、被关注。


今天,请多留点脚步给司马,因为文末有福利哦!大!福!利!





“学建筑的时候,

觉得以后应该是一个设计师,

在设计院里做模型,推敲方案,

特别高大上的样子。”

谁知道,前脚还在香港看车水马龙的万丽,

一转身却跑到了偏远的攀枝花小村庄,

皮肤晒得乌黑油亮,每天戴着大草帽,

穿着一双绣花布鞋在村子里走街串巷......


 

原先想象中的酷酷设计师模样,瞬间变成戴着草帽、土土的样子。司马看到她的第一印象,这就是一枚“村妇”嘛。

 

“这画风好像是有点跑偏了。”万丽哈哈一笑。

 

谁会想到,

这个曾经扛大米都嗷嗷叫的姑娘,

却在农村蹲点9年,

就为了那个外人不理解的伟大事业

——和村民一起造土房子。

 


“这年头谁还住土房子啊,只有那种特穷特偏远的地方的人,他们没办法才住土房子,以后他们有钱了肯定会修砖房的。”

 

可别小瞧这小小的土房子,它可是击败全球十多个国家的项目,斩获联合国大奖、香港的环保建筑大奖、国际生土建筑大奖的“明星款”。

 

惹得盖了砖房的人家后悔不迭:“早知道就不盖砖房了,这土房子比砖房好多了!”


 

“我原本想打败老爸,

结果没出校门

就差点被“甲方爸爸”打败,

幸亏在村庄里发现一片新天地”



而这个以“将土房子打造成明星”为使命的设计师就是万丽,一个80后女孩。

 

打小生长在贵州的万丽,有个学机械的老爸,所以总是有机会在书桌一旁看老爸画图纸,耳濡目染之下,也爱上了画画。


 

“可老爸是个暴脾气,每次犯错他都会爆炸给我看,小时候我非常怕他。”


姑娘脾气也随她爸,特别倔:“我的成长就是和老爸斗争的过程。赢过他,我就能变得强大自由,输给他,我就被炸飞。”

 

或许,长大后和老爸一样画起了工程图纸,大概和“想打败老爸”有点关系。


万丽上大学时画的建筑图纸


结果,上大学没多久,她却差点被“甲方爸爸”一句话给打败了。

 

事情是这样的,姑娘原本想着和身边的同学一样毕业后当个建筑师,憧憬着用设计改变世界,就早早去设计院实习了。

 

那天,她恰巧看到两位设计师在讲某个售楼部设计方案,甲方听完后,只撩下一句话:“这个图纸你听我说,要做售楼部的话,就找一个你觉得最喜欢的售楼部,然后照着它做一个就行了。”

 


万丽被吓到了。

“有朝一日,千万不要让我也坐到那个位子上。”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后来,万丽读研的时候,

就放弃了高大上的设计院,

转身跑去参加一些农村的建造活动,

做做志愿者。

看起来,挺不务正业的。


 

结果,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打开了,“比起设计泛滥的城市,农村这里或许更需要我的设计”。


机会一个接一个地来,万丽特别机缘巧合地认识了有名的香港建筑师和教授吴恩融,并且有幸拜入他门下,成了他的博士生。

 

而此时的她,并不知道未来将接触到的一个项目,可能会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我告别香港的繁华,

和一帮村民造土房子

曾被人说土得掉渣却斩获联合国大奖”


那是一个农村灾后重建项目,

位置在四川攀枝花一个小村庄马鞍村里。

2008年8月的时候,

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把村民的家都震塌了。



从村里通向外界要过一条河,

可河上唯一的桥也被冲毁了,

所有人只能这样过河,

重建家园的材料也没法运进去,

工期一再延后,

村民们就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

风吹日晒。



这很棘手啊。

 

最开始,万丽他们也无从下手,就走街串巷地做起了调查,发现隔壁村因为交通条件好,已经开始重建家园了。

 


不过马上发现各种问题,

比如:按重建标准造出的砖房面积很小,

只有七十几平,而且一个挨着一个,

村民的院子也没了,菜园也没了...

就是建好这样一个小房子也要10万块左右,

政府的补助只有2万块,

村民要重新住上房子还得贷款。



还留下个后遗症——


村民原本居住的土房子震后成了危房,拆了之后废料也没地方放。


“为了安全,我们就必须彻底抛弃土房子吗?能不能找到个经济又节约的法子,还村民一个安全、舒适、漂亮的家呢?”

 


后来逛村子时从一些老人的那里打听到

土房子原先还是有抗震功能的,

玄机就隐藏在土料和木梁木柱里。

不过,村子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

这种老技术也就很少有人学了,

渐渐地,造出的土房子就越来越来越不讲究,

抗震性也没保障了......

这样看来,与其让房子重生,

还不如让造房子的技术重生!


以前,这里居住的村民会往土料里掺和进沙子、石头,造房子时加一些木梁和木柱子,都能让房子更坚固,墙体更结实。


万丽他们发现,

在原先的老法子上稍作改变,

就能造出抗震的土房子,

于是,就有了这些建筑图纸。

因为造这样的土房子90%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所以成本也特别低,村民完全可以承受。

 


“终于不用贷款盖房了!”

全村家家户户的青壮年戴上草帽,

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房子。

往土墙里掺上黏土,沙子,草筋,然后压实。

灾后废墟里的材料获得重生,

变成了更坚固的墙体,

这大概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墙体里边除了土,

还会加入木梁、木柱、钢筋,

作为房子的骨架,为了更坚固。

“我们不想给他们一个标准化的样板房,

而是教会他们一套灵活的技术,

这样他们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建房子,

不过技术方面,

我们会负责跟踪和指导。”万丽说。



学会这个技术之后,

短短4个月,33户家庭就完成了家的重建。

 


远远看上去,是这样的。

没有砖房的千篇一律,

而是千姿百态,

跟身后的山和天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房子有了,好像还不够,相比起城市,

这里的公共设施太匮乏了。”

于是,就有了这个村民活动中心。

 


这个看上去设计得有点像福建土楼的公共地方,2009年4月设计图纸才定下来,这回万丽也没有请施工队,她打算和村民一起造好它。

 

“我想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造房子里来,这样他们不仅亲手重建家园,还学会了造房子的技术,有朝一日还可以把它成谋生的一个技能,赚到一些钱。


万丽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不过中间过程却非常曲折。

“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

几乎所有材料都是现取现用。

比如宅基地的石头是村民从河床里捡回来的,

木料也是从附近村子里回收来的。

夯墙用的是当地的土,

只往里边掺了很少的石灰和水泥,

为了提升墙体强度。”


 

活儿大多是靠人力完成,夯墙、挑土,打桩......


因为村民不是专业施工队,造房子的时候,万丽总是细心地讲该怎么做,一脸和气。


但有时候遇到村民不按照专业标准来,万丽也会黑下脸来,把丑话说在前头。对这个“女包工头”,村民是极喜欢又有几分害怕。

  


万丽却特别佩服他们的民间智慧,

比如搅拌土料的时候,

因为没搅拌机只能用锄头手工搅拌,

正犯愁的时候,

一个村民提议用耕地的旋耕机拌土,

才实现了半机械化。

 


连着几个月在工地和村民同吃同住,

让汗水浸湿了衣背,皮肤晒成了碳,

那年6月,

万丽终于看着土房子从图纸变作现实,

心里也是挺有成就感的。



至于为何设计成环形,是因为

“当地的村民主要是傣族和彝族,

全村人特别喜欢在节日围成一个大圈跳舞,

这样的院子,能让他们过节的时候

聚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来场篝火晚会......”



马鞍村的这些土房子,用极低的成本换来一个新家,与村民们而言,重建后的家不再是冷冰冰,清一色的白墙灰瓦,而是真正重生的家园,有大院子,有熟悉的土砖,木梁......


这些城市人看来“土得掉渣”的房子,击败十多个国家的高大上设计,斩获香港的环保建筑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奖,国际的生土建筑大奖......成了明星设计。

 


“为证明土房子也有市场,

我又跑去了云南,

帮一对老夫妻造完新家后,

我发现,这辈子跟土房子的缘分,

暂时是解不开了”


不过也有人说:“这样的土房子,不是没钱、逼不得已,没人会愿意住。等他们有钱了,还是会换回砖房的。”

 

万丽不信。

 

“夯土建筑其实优点很多,一来生态环保,土没有过多加工,而且冬暖夏凉,也有地域特色,造价也特别特别便宜。”

 


姑娘的倔劲儿上来了,她想证明土房子也是有市场,受人欢迎的。


不久后,她又戴着草帽来到了云南鲁甸,这里靠近城市,当地居民的家庭条件相对好一些,2014年发生地震之后,大部分人家都盖起了这样的砖房,除了一对老夫妻。


“当地村民修砖房都是用了贷款的,老爷爷老奶奶实在是没有能力修新房子,所以一直住在旁边的棚子里。”


一块布,几张桌子,锅碗瓢盆堆在一起,就是爷爷奶奶的家......


这次万丽打算造的建筑是土房子2.0版本,

土的配比和框架结构都做了改良,

为了验证能不能抵抗地震的摧残,

她还专门做了个振动台实验,

结果是完全满足八度设防的要求,

通俗单说,这房子扛地震,妥妥的。


当你走进这个为老爷爷老奶奶造的新家,

你会发现房子的主体部分是土夯墙。



搭配木梁,整个空间非常宽敞,

设计感体现在房子中间的狭长半室外空间,

顺着黄色木门进去就是了。


 

老爷爷喜欢编竹筐到市场上去卖,

如今,一到夏天,

他可以在这里吹着穿堂风,

慢慢编织竹筐。



 老奶奶喜欢刺绣,

经常坐在明亮的过道里绣花,

阳光从窗户洒下来,这画面特美。




而冬天也不用犯愁,

这朴素的屋子里边,屋顶有隔热层,

还有吊顶,窗户和玻璃都是双层的。



冬天的时候,

老两口摆上小板凳,

在这里编篮子,边聊天边晒天阳,

完全不用担心冷的问题。

 


而屋子的外边,成了一个小院子。

这个是老夫妻自己设计的,

他们平时喜欢种种菜,乘乘凉。

心目中理想的院子,

就是栽几棵树,有个菜园。

爷爷奶奶终于不用挤在破帐篷里了,

对万丽来讲,

这份心情比给地产公司做N个样板间都要开心。


 

这样一个朴素的土房子,吸引来很多人参观,

不少人从城市里来的人,

也说想要盖一间这样的房子。

更多的是各种村领导过来说:

“我们村要做改造了,可以帮我们设计一下吗?”

看来,很长一段时间,

万丽和土房子的缘分是解不开了。

 


不久前,一句“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彻底搅乱了都市里一颗颗浮浮沉沉的心。


而这个身处繁华的80后女博士后,却选择了告别香港,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想用设计抹平这些受过创伤的地区和村民心里的伤痕,用房子给需要帮助的人以温暖。



司马一直认为,再漂亮、再有设计感的房子只是载体,真正宝贵的是里边装进的时光和情感。


就像万丽说的:“人才是建筑里的主角,这些土房子虽然不是特别华丽,也不是特别抢眼,但是它干净整齐,有它的秩序,它们是安全的,舒适的。


背靠着大山和绿树,低头能闻到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抬头看得见阳光和天空,好像一个永恒的依靠一样,守护着住在房子里的人。


本文部分文字引自万丽原话,

部分图片授权自微信公号一席(ID:yixiclub)感谢授权!

其他图片源自知乎@万丽,新浪博客@万丽

 微信公号@一专一村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客官且慢,看这里,今天司马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要欢迎下从十爷那儿新来的光友,突然搬家到了司马这边,也会有些不习惯!请别担心,多来这里走动走动,司马不会让大家失望。


当然今天,司马也为新老光友准备了份特别礼物——大咖直播之植觉先生。



植觉先生,

#CCTV专访红人#

#人称植物界“窦唯”#

#淘宝最受欢迎店主top100#


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接触植物。

从焊铁匠到设计美学博主,

从月薪600到年入百万。

有人30万买他的一盆孤品他拒绝,千万投资他拒绝,

守着20平不到的小院过生活。

不跟风不盲目,只求自由生长。



8月6日晚19点

有束光司马独家对话“植觉先生”潘锐

聊聊他的人生故事和生活态度,

植觉先生也将现场授课——

“如何打造一盆造型别致的绿植?”

还有植觉先生的签名书+桌面盆栽等你来拿~

长按二维码关注,

回复【绿植】

直接进入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