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一女演员,被行拘!曾参演《甄嬛传》 ·  11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如果只能拥有一件珠宝,一定少不了它!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为什么是中海? ·  昨天  
深圳发布  ·  沉浸式体验!新业态激活深圳新消费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深圳人才,深圳人才知道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1-01-11 21:18

正文


文 | 林森

编辑 | 不慌



前些天,“深圳女孩”刷遍全网;最近,“深圳脚步”刷屏朋友圈。这让圳长幡然悟到:


深圳人负责“搞钱”,深圳负责“搞人”。


两者缺一不可,深谙城市发展之道。归其根本,有“人才”便有了一切。问题是,什么样的人称得上“人才”? 从过去到现在,深圳的“人才”定义有何变化?什么是符合深圳发展的人才?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深圳40年的发展中寻找答案。




01


40年前,深圳“求人”来建设特区。


那是一段草莽生长的岁月,深圳很穷也很空,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车、没有人。1980年,城市建设最急需的工程师只有两名,大学学历的干部只有六名,人才凤毛麟角。


当时,原深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刘波接到“到省里面要三百人”的任务。一开始刘波认为小事一桩,没想到却碰了壁: “鬼知道啊,一说宝安哪,没有人愿意来!”


▲1980年9月,建设中的深圳特区/ 中新社发  黄永照  摄


1982年,一次来自深圳特区的招聘轰动全国:工程师来深即可分到两房一厅,高级工程师三房一厅,凡招聘来深的人员其家属可举家迁来,同时解决家属的工作,工资待遇高于广州低于香港。


1984年,是人才涌入深圳的高光时刻,“你要什么样的高级工程师都有,电子的,生物的,生化工程师什么都有。”


43岁的王潮梁来了,他抛下长江航运管理局科研所的铁饭碗,通过招聘考试成为蛇口引进的全国第一个招聘干部。



一辆从九龙出发的火车晃荡晃荡来到深圳,一个名为“陈世民”的建筑师也来了。后来他设计了第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南海酒店,还设计了京基晶都、赛格广场、罗湖火车站“南大门”形象……


新中国第一位“百花影后”祝希娟也来了,举家南迁深圳,投身深圳电视台发展事业。


四年招聘五万多人,是深圳初期发展的一大胜利。在城市巨变发展的年代,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给深圳带来了创造性的建设,而同样,时代的红利给了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




02


40年来,“科创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定义深圳的人才。


回顾 深圳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现, 作为科创之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是深圳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


1985年,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创立深圳科技工业园,即我国大陆第一个科技园区;


1987年,深圳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允许科技人员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


1996年,深圳在深圳湾畔一块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2年,设立“深圳市长奖”作为全市科技进步最高奖……到2020年集中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在这期间,深圳建立了首个国家级基因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内地首个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格拉布斯研究院皆在深圳揭牌成立。


而40年来,也涌现了王石、任正非、马明哲、马化腾、王传福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创办了万科、华为、平安、腾讯、比亚迪等全球知名民营企业。毋庸置疑,这些大型企业都是引才主力军。


所以在深圳,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被津津乐道: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


去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留归其本单位,不上缴国库。而为给科研提供稳定的“活水”,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也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可以说,科技创新者就是深圳从“世界工厂”走向“中国硅谷”的中坚力量。




03


深圳“人才”不断迭代,但从不被定义。


在这里,有出国留学归来的“深二代”,有 国内外青年创客,还有弃政从商的行业大咖……


2015年,前有 山东菏泽市副市长张毓华辞官 ,南下 深圳担任太平洋财险深圳分公司党委书记,后有 山东 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辞职,加盟深圳公司华大基因,打破传统的金饭碗,他们的选择是深圳。




深圳优秀企业家马化腾、马明哲、王传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曹艳,深圳外国语学校原校长龚国祥;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樊建平,海归科技工作者、“云天励飞CEO”陈宁,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云峰……


他们的选择都是深圳。


同时,这里还有万千普普通通的上班族,这种多元、蓬勃生长的人才力量,是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弥足珍贵的特点。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家人从海南迁至深圳,后转入深圳中学。1989年,高考以73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

当然,一直被诟病的医疗、教育短板,深圳在近两年也加大了招人力度。


最直观的一个变化是,深圳的全国巡回招医,从2017年的1691人,2018年的3934人,2019年的5873人,到2020年的7125人,一年比一年猛。


在教师招聘方面,从深圳中小学30万年薪招教师,到深圳大学发布的2021教师招聘公告:“年薪38~70万元/年,特别优秀的应聘者享受15~20万元/年的专门工作报酬。”关于深圳教师的工资,走红网络也是常有的事。


如今,在这座拥有超过13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深圳人才总量已经超600万人,其中科技人才超200万,高层次人才总数超1.8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全职院士54人……





综上所诉,深圳在招什么人才?


如果你了解深圳,就会知道深圳这座城市的“搞人”非同一般。深圳不仅要搞到科研人才、高层次人才、全球顶尖人才,同样要“搞到”每一个具备创造力、有追求、有理想的人。


放眼望去,其实深圳今天的成功者,都不符合所谓的“人才标准”,在这里发光发热的,有许多民营企业家,也有许多无名的深圳奋斗者。 不以岗位、学位论高低,这就是深圳的人才观。


英雄不问出处。 深圳 人才,归根到底是价值观产物。只要你来,只要你在,只要你可以不断定义深圳现在和未来,都是深圳人才。


就像“深圳脚步”里面讲的那般: 这里没有天花板,也没有终点线。



《深圳脚步》宣传片, 向全球发出

“深圳官宣全球招人, 快加入深圳脚步”

的郑重邀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