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佛学
腾讯佛学频道以“传播正见,引导正信,缔结正缘”为宗旨,致力于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净化人心,解脱烦恼,共趣人生升华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连亏4年,金种子欲花30万买“药方” ·  6 小时前  
Wind万得  ·  小米SU7 Ultra曝光,多款新品同台发布 ·  昨天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中国铁路2025金融/财务/审计岗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佛学

法师眼里的情与爱:曾经很爱,如今不在……

腾讯佛学  · 公众号  ·  · 2018-11-28 17:00

正文

文/寂然法师

“我在家时,曾经很爱一个女孩,因为决心要走这条出世间之路,而……最后分开。”

真是很在意料之外,我能听到我的这位法师朋友说他也曾如此爱过,他早于我出家很多年,而且这些年以来,他一直隐秘地修行在山上,仿佛早已是出世的高人。

他看我无语,又接着说······

“最初,我也不能摆脱情色梦幻,总回想起她如天女般完美的样子……但后来真正进入修行后,如法合律地思维起她身体的不净,差点掉了眼泪,有点不能接受一直以来心中完美的她,也拥有着一个如此会发臭不净的身体,更肯定当初要走的路是正确。”

“因为这条路避免了再受情爱轮回之苦,让自己能够安稳寂静每一天,更使得具有同样不净身体的我,不成为她今生沦落世间之因。”

“我也有伴侣,纵使有时我在山上墓地独自一人,也有最好的伴侣,使我不感孤独与恐惧,那个伴侣就是佛法三宝。”

听他讲了这么多意料之外,但也是意料之内的往昔经历与当下心境,我总想能够更进一步地通过他的经验,也更深地返观一下自己,所以带着些许否定语气地说:

“但我认为,如果只是因为观想出不净,而妄图舍离世间,那么可能仍是安立于又一重幻境之中,从一坑出,又入一坑——若修行是更安乐,没有另一半,人才可生存,而不是自以为不孤单。”

我以为他会反驳我,但是他看着我说完这些话,竟然仿佛惭愧般低下了头,许久才缓缓说出:“我觉得……觉得您说的是真对的,因为我最近觉得回到山上,回到禅修中心里就很轻松,在外面的话,心里就还有产生很多挑战。”

“本来内观,就是要在生活里运用,在生活里练就的,我在这里,才能感觉很轻松,可感觉总是无常的,不一定与测不准的,那不是……”

“那不是废了吗,对么?”我说。

“对啊,我自己也知道。”

“追忆起我曾经与她的如今想来有些疲惫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故事,都发生过,并且重复发生——她会猜忌你有了其他人,会担忧我会不再爱她,就像害怕路上堵车会迟到,出门没有拿钥匙,忘记关了窗户一样——那些短暂的揪心,琐碎的烦忧,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是真实地检视心底,好像不是像当初决定出家那样的决绝了,甚至如今细细想起,我却是有一点不舍了,人生最终也不外如是吧,所以又告诫自己不该不舍,连这一点都要舍去。 ”

我问:“是不是有那种‘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尘中人’的感觉吧?”

他接着说:“每当我置身事外般,看见茫茫人海中的芸芸众生,无可奈何地在轮回中生老病死,爱恨嗔痴,七情六欲,悲欢离合,我曾会悲伤,总受到无比的震动以及对于众生的哀怜,但是因为佛法而知道,因缘而来的事,终将缘尽而离散,因此我现在并不会因此而悲伤,他们的来和去都不是偶然,但都是无常,所以我明白这道理了,可又只是自己一个人时难耐……”

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位禅师的法谈——

这位禅师说起自己,大概在几十年前,曾经拿到奖学金要去美国读书。

当时他心想,按照家族与阶层的传统,自己大概这个时候可以准备成家立业了,也就是说,来美国读书时,会同时跟一位国内的门当户对的女性朋友交往,等三、四年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就跟她结婚成家。

他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所以,被灌输的观念是「做人要非常诚实、避免伤害别人」——当他内心有想要结婚成家的念头时,他期许自己能够好好认识这位女性朋友,确知对方是有品德、可以跟自己和谐相处乃至幸福的人后,他就会一心一意对她好,一辈子对她忠贞。

他心里曾有三位女性朋友,看起来都特别美好,贤淑、有礼貌,符合他内心的标准。

当他想到第一位女性朋友,准备打电话向她表白心意,当时是没手机的时代,他必须走到客厅去打这通电话。

在去往客厅的短暂过程中,这位女孩的形象出现在他脑海,可能是因为过去世的修行带来的「余势」,在他脑海里,原本可爱的脸孔开始脱皮,就像蜥蜴般,一层层的皮剥落下来,皮下的肉流出脓血。

看到原本美丽的脸孔,枯萎、干瘪、腐败,经历了变脸般的衰老——忽然之间,心里充满了厌恶,他对这位女孩的美感,想跟她恋爱乃至结婚的热望,顿时凉透了!

但他心里的欲爱余习还是很强大,心想:这个我不喜欢了,但还可以问另一位,看看她是否愿意等我回来后跟我结婚。

当他起了这个念头,准备打电话给第二位女孩时,内心同样浮现这位女孩的脸皮也一层层地被剥下来,瞬间衰老,甚至流出脓血,溃烂乃至腐化成尘骨。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连续三位女性朋友都在他的内心中,呈现同样恐怖的影像与状况。

这时,他心中生出了强大的出离心:不管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爱人,她都将无可避免地要经历衰老······我原本对她的色欲会消褪,对她的爱恋会殆尽,而我也会如她一样,她最终也将对我意兴阑珊,如此一来,又谈什么幸福,又说什么一辈子呢,诗人说“当你老了”,但诗人自己老了后,也还是娶了更年轻的人而已。

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不结婚。

禅师的故事讲到这里,我对着我的法师朋友,也是对着自己说到:“如果我们的修行是认真的,在修行中所获得的智慧,所产生的直观与直觉,一定能深刻地穿透表面,留存心底,虽然很多时候这些修行的效果,即使在此生没有成果,但我相信它也会在未来世里呈现出来。”

法师说:“是的,原始佛法认为,证得初果的人是不会退转的,虽然初果圣人的内心烦恼还未彻底清净,有可能在某些时候,还是会被贪瞋痴吞没,但他继续轮回的次数是有限的,最多‘七返人天’而已。”

初果之所以能够不退转,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初果圣人就算已经忘了上辈子的修行,但在潜意识里,仍然有非常强大的惯性和直觉,会在关键时自动引导他,所以,当他在面对大的抉择时,内在的声音往往会帮助他做出趋向于解脱的选择。

即使有些初果圣人,他们因为疏忽了一些善巧出离的禅定训练,贪瞋痴的力量强大,使得他无法每次都能顺利做出朝向解脱的决定,甚至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不善巧的,让身心又一次沦落轮回,但他会在瞬间里反应到伴随而来的极大苦迫感,因之反省出哪里才是正确方向。

同样是经验到饥渴,一般世俗人,行为模式得不到满足时,会不断找寻新奇的物事,不断在饥渴感中消耗沦落——初果圣人之所以跟世俗人不一样,就在于此:他会比一般凡夫在更短的时间就醒悟到执着与抓取导致痛苦的经验,这就是烦恼的根源。

法师又问:“难道那位禅师只是行过如此简单的心路,就完全彻底地放下了吗?”

“当然不是,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呀!”我又继续转述禅师的故事······

禅师还讲过他自己的另一段心路历程。

他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有一次在等上课,一大群新生从他面前经过,他留意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瞬间产生欲望,但同时心中生起一个声音:“如果这个女孩真的那么漂亮,那么3个月后,我应该还是会觉得她是那么地漂亮。”

他告诉自己忍耐3个月之后,如果这个女孩看起来还是这么漂亮,就想办法去认识她,跟她约会。

结果没等3个月,一个星期后再看到她,觉得看起来没那么漂亮了。

他觉得奇怪,仔细留意一下,到底什么地方变了——他发现她的发型变了,光是发型变了,美感就不一样了。

尽管没有第一次那么漂亮,禅师觉得她还是蛮漂亮的,他再下了一次决心:“再等3个月,如果她还是那么漂亮,就给自己一次机会去认识她、跟她约会。”

结果,没等到3个月,一个星期后又撞见这位女孩,发现她没有第二次看到的那么漂亮,仔细看,原来她衣服穿得不一样,看起来的美感也就不一样了!

但还是美,禅师心中仍是惦念。

第三次,也是恰巧,他经过教室,又看到这位女孩,他决定上前去跟女孩坦白,女孩也没察觉他的接近,还是跟伙伴们欢声笑语,随口自然地说出了一句粗话。

之前他从未听过这个女孩开口讲话,一开口竟然会讲粗话,可能不是刻意,甚至表现出女孩的爽朗开放,但他心中对于那个女孩的美感,一刹那就不一样了!

禅师一定是过去世有修行的利根修行人,经过这样的观察,他内心就产生很大的厌离心,他的厌离心中一个部分取自对于美感的经验的警醒:

美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会因为一个人的动作、谈吐有一点改变,而瞬间败坏,或是一个发型、肢体动作的改变,或者看到这个女孩在某些场合比较不堪的样子,而不是从前自己在内心里想象的那么淡定、笃定、优雅,美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位作家一次看到自己绝美新妻因为便秘坐在马桶上面目痛苦狰狞后马上离婚,因为作家实在不能接受“林黛玉坐马桶”一样。

我们的心竟然可以让如此危脆的美感,那么坚固地盘据着 ——光是这种觉知,就是一种不净观,一种由内观而产生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算无法在所有的时候,百分之百让心脱离开迷恋、喜贪,可是,它会变成能够调柔与收摄欲贪的一种重要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像这位禅师这样的人物,在还没有正式出家修行之前,就有能力在前一天感觉到某个女孩对他很有吸引力,能够当时稳住,并在隔天,就发觉吸引力已经消失过去了。

最后,禅师在他的法谈中提到修学“不净观”,「正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禅师说,他出家的第一年,基本上没生出过「欲心」。

偶然出现过男女的欲心,就是当他失去正念的时候,又刚巧他的眼、耳、鼻接触到可爱的意境,会产生出短暂的欲贪。

可是每次欲贪产生时,他就会下定决心:「我不要让心盘旋在欲贪里超过5分钟。」

他用决心、热勤、正知正念,很认真地让心从欲贪中释放出来。

他的目标就是要能做到,每一次欲贪出现,觉知的速度能够愈来愈快,欲贪盘据在内心的时间,能够愈来愈短。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饥渴感不满足时,所产生的觉知,绝对不是想用更新奇的方法来满足饥渴感,不是无边无际地胶着在饥渴中,想要不断填补那个无底洞般的焦虑,而反向产生厌离心,升起想要超越欲望的意欲。

并且,最关键的是,他还具有不悔不败的信心,对于佛法、对于修行、对于就在今生的解脱道,有非常强大、不退却、不动摇的信心。

以这位禅师的故事为例,当他最后决定要出家,他说,他的心从此就再没动摇过。

出家之后,他对世间生活的模式,世间人所认为的天伦之乐、五欲之乐,一般在家者所最在乎的那些幸福感获得感,从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

而且,在出家前就曾经问自己:“如果我不出家,能获得世间所有的财富,我还愿意出家吗?”

他内心很笃定:“就算是有这么庞大的财富,我一样会放下,还是要出家。”

又自问:“如果不出家,即能获得非常大的权势,我还会出家吗?”

“如果不出家,能轻易地获取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对我的好感,而且,不只一个,而是十个、一百个、一千个,我还会出家吗?”

此时,这位伟大的禅师心里都是笃定地说:“我还是会出家。”

故事听到这里,我的法师朋友笑着说:“了解了禅师的故事和讲法后,我觉得他真的可能是见道之人,或者保守点,他还未見道,但已离见道不远,今生一定会证果,见证涅槃。”

“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这么年轻时,就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出世动机和求道的意图,真的只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记忆,而我们年轻出家,也算是过去世带来这么强大的波罗蜜,只是内心对于世界还有剩余的迷恋,还没有完全死心,所以,如今还在轮回。”

因为我们的心仍然会在人际之间,彼此产生兴趣,渴望自己对别人具有吸引力,并占有吸引力,而从中获得所谓的快感——当我们对于这样的“吸引力”模式还没完全死心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到这个模式来,投入这个模式的命运共同体,即“轮回”中,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是“五下分结”还未断尽,所以初果和二果都还有极小的可能,再一次“不小心”地落到“三界”中最底下的“欲界”中。

最后,禅师在他的法谈中提到,最初决定他出家的动机和因缘,不算是那三位女朋友,而是他在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一位僧人,竟然连续从早到晚一整天专心聆听了这位僧人开示佛法。

晚上回家之后,心里是如此欢喜、雀跃,一点都不感觉疲劳,甚至兴奋到几乎整晚都无法入睡,看到桌上放着父亲留的一本书,随手一翻,看到的那一页,刚好就是佛陀的“遗教经”,也就是佛陀涅槃前最后嘱咐弟子们的那一段教诫:

“比丘们,所有会生起的都会消退,你们应该要精勤地住于不放逸。”

当他读到这样的句子时,心中浮现出一个历历在目的强烈影像:无数众生不断地生死,每次的出生,如此努力地抢占着,抓取着,为自己妄想的快乐在造着业,囤积负累,可却毫无例外的,他们每次的生,终也会死,不断囤积抓取的心,一样总要败坏不遂!

当禅师经历过这些“求爱故事”后,再重新阅读佛陀的《遗教经》时,终于确知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他当下身心进入一种极度安静的状态。

大学毕业两个月后,他没有出国,而是剃度出家。

佛法认为整个轮回的世界都是被贪欲所吞没的,但也因此而无法恒久,没有任何一个安全的处所,没有一个人或天神在掌控——这个世界是如此地空洞,轮回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生与死,死的时候,无法带走他囤积的.

生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不足的,没办法满足众生总也填不满的欲望,轮回世界的每个众生,若不醒觉,就只能做自己贪欲和害怕的奴隶——而一个清醒的心,所看到的是:贪瞋痴编织出来的轮回世界,就是如此。

没有什么绝对邪恶的人,只是一群无知而无畏的人,努力用他们认为可以获得快乐的方法,生存着、挣扎着、烦恼着,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地不快乐,还继续地造成其他人的痛苦。

法师说:“因此,还有什么不舍,又还有什么不能够放下呢?!我将要克服的,只是在日常世界中有效地生起对于觉知的耐心而已,而我也相信我今生也一定会像这位禅师一样,一定也会获得证悟,今生出家,就是我们轮回的最后一生,至于来世…..涅槃无生!”

“就像当我曾在山上每个夜晚都是必修的‘经行’,我总是教导别人,也坚持自己,以自然的行走方式去移动,不需要去控制或者是约束自己的步伐,不要走的太快或者太慢,只要以自然的速度行走就可以了——但谁说这条路是容易的呢?”

是的,我们每天只要自然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学习让自己专注并且觉知正在发生的事物,不要放慢自己的行动,训练让自己的官能变得敏锐,我们就会清晰的自然看到、听到、嗅到,不用特别地去注意,我们也能够自然的觉知到, 一旦能够让自然的觉知出现,我们只需要去让觉知能够自然的持续觉知,禅修就会变得自然。

——方法是非常简单,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因此修行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公平,是心无旁骛,保持信心,每天一步一步走的人,一定能到达。

就像那位禅师说的一样:

“因为我知道,现在做的事未来必有回应,哪怕它看起来微不足道,只结下无人赏识的小花,甚至可能还看不到硕果,但森林山谷里,早已遍满花的芬香。”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