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盛世艺拍
盛世艺拍是由深圳市盛世丹青文化发限公司运营,依托公司及合作机构中国书法网、东一书画院广泛的艺术家资源,定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家推介专业书画艺术品、文房及古玩等拍卖及市场交易相关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INNO  ·  打破日本垄断!Dongjin ... ·  19 小时前  
爱否科技  ·  小米 16 Pro 迎超前爆料,或搭载顶级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盛世艺拍

蔡显良博士的书法创作

盛世艺拍  · 公众号  ·  · 2019-06-04 11:18

正文

蔡显良 ,1969年生于江苏。文学博士。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 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三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四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首届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学术成果两获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康有为奖(学术最高奖),并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暨南大学第三届本科教学校长奖。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等。



蔡显良博士是南京艺术学院著名教授黄惇先生的高足,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甫组建即来我校进行教研工作,书法研究所成立时担任副所长,从而又能当面受教于著名书法家、我校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宝麟教授。黄、曹两位先生均为国内顶尖的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的专家,得到两位先生真传的蔡显良博士,在书法创作和专业研究上,均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曾连续三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兰亭奖上获奖,并活跃于各级书法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各级专业报刊和新闻媒体均有专题介绍,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和书法家,极具发展潜力和创作实力。

琴棋书画原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综合素质,而可园主人张敬修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武将,亦能博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又实在是一介文人、一位雅士,曾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可园,抚琴吟诗,在他身上集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延请居巢在可园长期作画,从而奠定了岭南画风,推动了广东绘画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可谓功莫大焉。蔡显良博士受邀撰写“东莞历史人文签约创作项目”《张敬修评传》,现在又将张敬修的诗文用书法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亦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一种崇敬和尊重,期冀将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观其书作,最大的感受就是潇洒飘逸,沉着痛快。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云:“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既能与古为徒,又能入古出新,方为学书之道。蔡显良博士的篆隶创作,根植秦碑汉刻,又研习吴昌硕篆书和汉简隶书,援简入碑,古今兼习,点划上沉着深秀,颇具高士漫步山林之中的那种洒脱、那种境界。其行草创作更能博收约取,风格上兼取秀美与雄强,强调书写时的心手相应和情感宣泄,如同中流击楫那般雄强、那般劲进。他在亲近王羲之、孙过庭、颜真卿、米芾、祝允明之外,尤喜王铎、傅山等明末行草书的浪漫风格。严整中自有一种轻松,劲健中又不乏秀雅,一如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刚柔并济。张敬修文武双全,蔡显良博士用这样的风格来创作他的诗文,亦称双璧,可谓得其所也。


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蔡显良博士的书法创作

曹建

西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蔡显良博士的书法创作是建立在他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是对书法的一种个性化的思考。蔡显良的论书诗研究,在书法理论界独树一帜,视角独特,并取得很多成果,曾获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博士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获2008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蔡显良在来广州之前,与我一起问学于金陵名宿黄惇教授。他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并工作很多年以后,始终放不下对书法的那份虔诚,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博连读六年,他的学术和艺术都浸透了六朝古都的神韵。黄惇先生早年以对元明清印论史的精研而蜚声南北,蔡显良对于论书诗的研究,以论带史,博约并重,钩深入神,颇得黄门之真传。他那基于深入思考的创作不属于浪漫一类,创作情绪与作品状态均较为理性,或者谓小心。他追求自然的书写状态,自由的创作境界。苏轼云:“ 书必有神、气 、骨、肉、血,五者阙一不能成书也。 ”或许这也就是他的书法作品想要有的一种生命形式。这种基于灵魂的追问,大约是给与书法最好的尊重,要不然怎么去对话具有传统哲学精神的中国特有的这门艺术,怎么能够理解林语堂所说的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审美思想的说道。


蔡显良最善行草与隶书,碑与帖兼收并蓄。行草书的创作钟情于心手相应的书写,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之外,尚对米芾、祝允明、王铎有所涉猎;隶书于《石门》、《张迁》、《史晨》之外钟情汉简。他喜欢行草创作的那种自在挥洒,也喜欢隶书创作的那种意境探索。在《张迁碑》、《石门颂》的研习中,体味隶书的博大雄浑,又在汉简的灵动中有所心悟,这使他的隶书创作有了些许自我风格的表现。蔡显良之书,明显地体现出博收约取的智慧,就风格而言,兼取秀美与雄强;就书体而言,援简入碑,将原本端庄严整的汉隶化出一种幽默轻松的简牍样式。欣赏蔡显良的书法,可以获得多重美感,或轻松活泼,或端严妙丽,或龙跳虎卧,或鸾舞蛇惊,行草如流风回雪,隶书似景山兴云。唯在优秀的传统技法中浸淫,或能做到不在野外瞎转悠,鲜明风格自是一面,至少盼望得其门径而入也。因为他始终把黄庭坚的这样一句话当作创作时的座右铭:“士大夫可以百为 ,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由文而艺——蔡显良书法评述


洪权

古代书家皆注重由文而艺,不管其书艺如何高妙,皆置于其治学成果之末端,而以学术诗文为标榜,这是由于中国艺术本身属性和书法艺术内涵的隐性规律所规制的。诚然,艺术从来就是艺术家思想、审美、情趣的形态呈现样式,更何况带有强烈文化内涵的书法艺术。


近三十年来,在传统文化复苏、学书者所能获取的资源远超古代帝王将相的时代里,书法技艺迎来了中兴。然而,这样的“中兴”却更多的倾向于技法层面的模仿与解析,对思想、审美与内涵的挖掘却显得贫乏,这是时代使然乎?非也,个体意识的自觉并非由其所处的时代语境决定,即便如魏晋、晚明、清末那样的乱世,仍会涌现出一批文化使命者,並在文化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



蔡显良先生在历史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史基础,后拜黄惇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任教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并受教于曹宝麟先生。蔡显良先生学术成果斐然,多次荣获中国书协兰亭奖,特别是其《宋代论书诗研究》在文化的视野下研究“论书诗”中的现象和其文化价值,统摄并融汇了诗词文化与书法艺术两大学科门类,弥补了“论书诗”只从书法艺术维度上进行研究的不足。为此,蔡显良先生还将论书诗研究推及元明清各个时代,并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


蔡显良先生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就为其书法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一贯主张书法艺术创作是积淀出来的,是学术思想在实践中慢慢渗透滋养出来的,由此以观蔡显良先生的书艺就更能理解其价值。近年来,蔡显良先生在创作上关注篆隶比较多,其篆书以吴昌硕为切入点,上溯金文大篆,剔除大篆外在的非自然元素,同时将文人书写性揉入其中。近年来摄取汉简的书家不少,但大部分是偏于注重当代审美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小字放大书写的线性质量,蔡显良先生的隶书则在汉碑的基础上融入汉简的趣味元素,将汉碑的“金石味”融入到文人的率性书写之中,这是汉碑与汉简两种不同载体书体的嫁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