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因为有很好的朋友,所以生活很有意思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学会冥想,才是最大的人间清醒 ·  3 天前  
麦家陪你读书  ·  《登春台》②:在人群与孤独中,重拾生命的本真 ·  3 天前  
股市的逻辑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4 天前  
麦家陪你读书  ·  在虚荣的人看来,所有人都是他的崇拜者 ·  1 周前  
麦家陪你读书  ·  在虚荣的人看来,所有人都是他的崇拜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是谁种下了恐怖主义毒瘤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7-03 19:14

正文

本文转自

单读

(搜索 ID:dandureading 可添加关注)

刊发已获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一座慕尼黑的清真寺,究竟为何影响了世界,它与恐怖活动有着怎样令人不安的联系……

前些天(说明:本文原发于 6 月中旬),据路透社援引“伊斯兰国”组织新闻社的报道,该组织已经杀害了上月 24 日绑架的两名中国公民。同时,英国《太阳报》《每日镜报》在内的媒体引用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报道称,“伊斯兰国”组织领袖巴格达迪于周六在拉卡被炸死,但此消息没有得到叙利亚政府、美国为首的联军和 ISIS 旗下媒体的证实,也没有其他媒体报道。而在此前,也曾多次传出误报巴格达迪死亡的情况。转眼欧洲,前几天继曼彻斯特爆炸袭击 12 天后,英国首都伦敦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警方称一系列爆炸是“受控爆破”。恐怖主义成为欧洲社会的潜在危险。恐怖主义为何如此猖狂?恐怖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故事还得从纳粹开始说起……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一座慕尼黑的清真寺,究竟为何影响了世界,它与恐怖活动有着怎样令人不安的联系……”

伊恩·约翰逊在自己的非虚构作品《慕尼黑的清真寺》,追寻了伊斯兰激进主义的起源,从二战时纳粹的政策,到二战后美国和西德企图对穆斯林的控制和争夺,穆斯林在这几十年来一直被作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棋子,即使在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之后,美国仍未放弃利用穆斯林的企图。但穆斯林有自己的组织和思想体系,其内部也充满了纷争。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造就了穆斯林今日在西方的样态,而我们仍不知它将去往何处。


1980 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 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1999 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穆斯林,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穆斯林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 2001 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 1500 万到 2000 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慕尼黑的清真寺》

伊恩·约翰逊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年 3 月出版


是谁种下了恐怖主义的毒瘤

文:萧轶

上月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期间,香榭丽舍大街响起了枪声,伊斯兰国对外宣称对此次事件负责; 3 月 22 日,比利时布鲁塞尔遭遇恐怖袭击一周年之际,伦敦遭遇恐怖袭击……近些年来,本·拉登当年“将战争带到城市中心”的恐怖愿望似乎正在不断地被兑现,似乎是伊斯兰国 ISIS 的规模化战争遭遇挫败之后的新选择,将恐怖主义式的独狼式战争嵌入现代社会的城市中心。


▲ 6 月 3 日,英国伦敦桥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正值 8 日大选投票前夕。

在恐怖袭击的噩耗不断传来之时,西方各国的竞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前基调迥然不同的是,各党派领导人都纷纷抛弃了保守中庸的竞选口号,转而竭力宣扬强硬态度的排斥性右翼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切割的互动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反映在西欧各国的舆论之中,在东方中国的互联网舆论亦复如此,对中东难民的讨伐与排斥,对右翼政策的欢呼与支持,似乎整个世界正在逐步地放弃了时代的耐心,转入激进速效的时代方案。一本被誉为“可能是读者所见关于西方与伊斯兰关系的众多著作中最为粗俗下流的著作”《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以启示录般的坚定语气,预示着欧洲的毁灭……当这本其实在西方有些国家被禁止出版的图书引入中国大陆之后,收获了一大批的右翼粉丝,每当欧洲发生灾难之际,书中的语段就不断被摘录和转发,而这本书的浓缩版笔记更是在自媒体上成就了无数的十万加……

这一切,都指向了穆斯林这个身份。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失去耐心的右翼键盘侠们将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西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冠以一个蔑视的称呼:白左。这个高度简化的标签性称呼,就像将欧洲灾难的根源简化成穆斯林或伊斯兰,便一劳永逸地将一个困扰世界的复杂问题阐释完毕,加之社群之间的互相点赞和自我优越的智识表现,让这种谬论似的极端简化式观点,在被切割成不同身份归属的社交群组中不断被强化与传播。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便是一本破除这种谬误观念的非虚构著作:由《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 Ian Johnson 所撰写的《慕尼黑的清真寺》。谁也不曾想过, 2001 年的 9. 11 恐怖袭击,真正的根源远在欧洲大陆的德国慕尼黑,而故事还得从纳粹德国开始说起……

纳粹武器

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中东的地缘政治所催生的势力角逐,让处于旋涡之中的国家和地域充满了谍战的阴谋和笼罩着战争的疑云,由此逐步形成了现代中东的格局和动荡。在 Ian Johnson 的《慕尼黑的清真寺》中,同样出现了一位类似于“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在纳粹帝国、西德政府和美国中情局都任职过的冯门德,几乎可以给他取一个与劳伦斯相对应的外号:东占部的冯门德。这位出色的突厥学学家,凭借学术能力和政治支持,将搅动整个伊斯兰世界,并且影响到我们时代。


▲ 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在一战期间带领阿拉伯人民反抗土耳其人的侵略。其事迹被翻拍为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图为该电影剧照。

在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为了更加完善的东进计划,以及更好地借助帝国以外的力量来抵抗苏联,冯门德生逢其时地担任了这项计划的学术指导,从而逐步放弃了学术研究而迈上了政治征途。由于对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域的出色研究,他意欲借助该地域的少数名族及流亡群体,武装起来帮助纳粹打击苏联。尤其是苏联对宗教的禁绝态度和对少数民族的打压政策,让冯门德越发注重培养流亡群体的宗教身份认同感,不断地培育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穆斯林部队。在某种意义上,少数民族流亡群体也恰好需要借助纳粹的支持,借此武装起来成立准政府机构,在经历了从战俘营到劳改营的迫害之后,他们尽管不为纳粹而战,但为民族解放而战让他们和纳粹拥有了共同的目标。

冷战棋子

随着纳粹帝国的垮台,世界分为两极,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政策,欧美与苏联之间形成了两大意识形态对峙阵营,冷战笼罩了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两大阵营交织或直接对立的接壤地带,双方都在暗中角力,互相防止对方的进一步传播。尽管冯门德曾为纳粹帝国服务过,但他当年留下的穆斯林世界交往网络反而成为他在冷战时期的优势,让他再度重返政治漩涡,搅动世界格局。欧美国家与纳粹帝国在利用冯门德的能力这件事情上,由于目标都是针对苏联这一共同敌人,所以冯门德重操旧业也就得心应手了:一方面,可以让他重新布局穆斯林力量来抵抗苏联的赤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穆斯林群体导入资本主义阵营。


▲ 二战时期德军中的穆斯林士兵在进行祈祷

然而,这种借刀杀人的方法,最终却让欧美社会自食恶果。在冯门德和美国中情局、美国解放委员会等布局之时,穆斯林社会中的政治投机分子正在暗中蠢蠢欲动,不断地在穆斯林群体中崛起,逐步地让冷战棋局下的美国计划遭遇失败。由穆斯林智识群体所不断强化的意识形态,开始越发地被强加在伊斯兰教教义上,意欲复兴穆斯林统治世界的昔日辉煌,暗中开始为策动伊斯兰全球革命而动员,由最初的以社群学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灌输,到后来的工程师穆斯林计划,也即对穆斯林进行职业训练。激进的伊斯兰主义在民族解放浪潮和智识阶层的阐述强化下,加上诸如沙特王国的资金支持下,让现代伊斯兰主义变得越发激进和恐怖,反世俗化和反西方成为主要特征,并希望通过政治运动和革命浪潮来推动现代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盘。

身份的幻象

伊斯兰的清真寺,由生活色彩逐步走向了策动革命的政治色彩。以宗教为理由,清真寺开始不断地进入欧美社会的生活中心,在政治投机分子的策划下,清真寺逐渐地成为了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的联络地带,形成了一个国际化和政治化的全球网络。在激进伊斯兰主义恐怖分子的操纵下,以“圣战”之名,和平时代的城市中心不断出现独狼式恐怖袭击,由此而使得穆斯林的名声逐步地被污名化。而在互联网的舆论和生活之中的心有余悸,加上知识分子的简化式阐释和话语强化,让穆斯林替激进伊斯兰主义恐怖分子背负着无法摆脱的黑锅黑帽……

无论是纳粹的东进,还是美苏的冷战,穆斯林群体只是被当做棋局中的棋子随意摆布。地缘博弈下的心怀鬼胎,用养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极有可能让投机分子和机会主义渗透进来,一不小心就让小鬼异化成厉害,成为难以铲除的社会毒瘤,操作棋子久了,终究会有被反噬的一天……


就像 9 . 11 式的恐怖袭击,并不能简化为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简化式“文明的冲突”,无论是穆斯林身份的人,还是非穆斯林身份的人,都不该陷入单一化的身份认同,正如阿玛蒂亚·森所揭示的那样:“单一身份的幻象符合冲突对抗策划者的暴力目的,它是由残暴行径的指挥者精心培养和塑造的。”因为身份归属是被阐释和被塑造的幻象,而这种被阐释和被塑造,往往是祛除了人性之丰富、身份之多重、文化之多元,对个人的自由进行了删减与强加,形成了某种特定而固化的身份幻象,从而让人陷入身份幻觉的自我暴力,而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自由。于我们自己而言,必须谨记自己首先是一个具体的人,然后才是其他的身份色彩;之于穆斯林身份的人,亦复如此,首先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能够独立思考的有着丰富人性的个体,然而才是穆斯林的身份色彩。那么,当恐怖袭击再度来临之际,我们也不该将这种独狼式恐怖主义简化地认为是伊斯兰的罪恶,更不该将这种罪恶强加给所有具有穆斯林色彩的整个群体。

因为,恐怖战争的发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恐怖分子所发生的。否则,正如阿伦特在 1964 年《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中所写的那样:“哪里所有人都有罪,哪里就没有人有罪”,集体罪恶能有效地粉饰所有确实犯下罪行的人的罪行;或如 1969 年,阿伦特再次在《论暴力》中所重复的那样: “所有人都有罪的地方,没有人有罪。”而这种将恐怖袭击归之于整个穆斯林群体的论调,恰好为恐怖分子提供了最好的辩护词……

(完)


相关图书推荐

《慕尼黑的清真寺》

(译文纪实系列)

[美] 伊恩·约翰逊|著

岳韦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伊恩·约翰逊,用文字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 70 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