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没有预想中的冷,但觉得年味渐近,是有一次走在江城路上,
看到本地的叔叔在晒酱鸭。
他拿一根竹子,把鸭子举高,挂起。抬头看,是
一只只垂落的、酱色的鸭子
。
阳光下,酱熏熏的,凑近点,还能闻到油耗
耗
的味道。
杭州从800年前就兴酱货,谁家富,看看门口挂了多少酱鸭就知道了。
身边的人几乎都是爱吃酱鸭的。
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在那些热乎乎的菜还没有飞到餐桌上的时候,最解馋的就是那些小菜了。
酱鸭是肯定要抢着吃的
,紧实的肉包着骨头,
吮一吮汁水沿着牙缝流到喉咙里
,那一个鲜啊。
于是特别喜欢办公室里杭州同事说的一句话:
“
杭州的冬天,本就是酱色的。
”
酱鸭家家都有的,有的挺松,好入口,有的肉质偏紧实,找适合自己的就好了。
我们在卖的是食神酱鸭,
合作了六年
。
寄过来的鸭子也多,年年都挑他们家的卖,也是有原因的。
鸭子自身底子硬
。
挑了鄱阳湖的
老麻鸭
,麻鸭也被称为
“禽中明珠”
。
杭州附近有的是能养鸭的水域,千寻万寻寻到了江西,还是打了一翻小算盘的。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好,养的鸭更有名,因而江西出了很多鸭制品品牌,比如煌上煌。
今年的酱鸭拿到后,我立马打开包装,看到酱鸭表面的油光,在聚光灯下
布灵布灵地闪
,就知道这批质量肯定不错。
一点点剥开富有光泽的皮,露出里面的肉,紧实而弹润,对头,就是这种撕扯间有韧性,咀嚼间有嚼感。
丰子恺写:“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支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收音机旁的方桌上,我和CT就对坐饮酒。”
这鸭子
,
经得起撕扯
,
好下酒
。
我选它的原因还有一个,酱鸭配方更符合当代人的口味。
酱鸭的配方每家都不一样,有的喜欢咸一点,有的喜欢淡一点。总的来说,我们这款
酱鸭偏淡
。
以前人吃酱鸭,是要吃一整年的。要很咸,放的时间才久。现在的人讲究健康,又有各种储存条件,自然不用那么咸了。
他们家特地把老底子需要
浸泡2天时间的酱鸭,改成24小时
。咸度轻盈,年轻人也能吃。
而这酱鸭的配方也有渊源。
来自食神胡亮。
从前他在虎跑开了一家家宴的餐厅,酱鸭卖了20多年。后来食神离世,妻子王莺接过了招牌,继续踏实做老杭州酱货。
接手后也还是在虎跑做酱鸭,我问,
难道是植被多负氧离子高
?
后来才知道是虎跑对晒酱鸭大有裨益。
气候相对
干爽阴冷
。
就拿晾晒这一步来说,得兼顾气温、湿度、日照等等,
虎跑是相对最适宜自然晾晒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