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我发现一个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  昨天  
壹心理  ·  所有养生,在情绪面前不堪一击 ·  2 天前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3 天前  
云上随州  ·  应对“节后综合征”,指南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我听见风的呢喃,它是有生命的吧 | 从年幼到年迈,生命观的改变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4-07 21:51

正文

京师心理

大学堂


理解生命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功课,尤其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时节。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不同年龄的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无论儿童、成人,乃至婴儿,都对生命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认识或者直观的感知。对于成年人呢,这些认知并不是简单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更像是一套理论,有着其自身的概念体系和因果解释的原则(所以人人都是理论家呢)。对于生命理论的建构,大约开始于5岁的幼年,而一直延续到青少年时期。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下形成的生命理论是具有一致性的。

我们来看看这套理论的一些“ 要点 ”:外部的世界里包含着生命的能量来源——空气、食物、水;它们必须进入身体并在其中运转,将能量带到各个部分;每一个身体的部分可能都有着特定的功能,但它们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共同工作来维持生命、健康和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死亡被理解为生命的终止,维系身体从外界获取物质能量的系统崩溃了,生命力离开了身体。


是不是听起来很符合我们的认知呀,然而,从年幼到年老,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这之前,小孩子虽然对于生命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来理解 动物和人 ——作为能活动的并且是具有目的性的存在 。因此,当询问小朋友某种事物是否是活的,他们通常将动物赋予生命,与此同时,也会将一些非生命的但能活动的事物,比如太阳、风、火赋予生命,但却会否认不能动的植物有生命。

因为对生命理解的欠缺,相应地,他们对死亡的含义也充满困惑。当被询问什么是死亡,小朋友通常的回应是不再做事情、消失不见或者简单的离开,一些儿童还将死亡理解成存在的终止,而不是生命的终止。


而在生命线的另一端,老年人,对生命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理解似乎又有些 向儿童回归 了。

在一项针对18-25岁的年轻人和66-90岁的老年人的研究中,在被问及有生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年轻人的回答集中于与生物相关的答案,如可以呼吸,有心跳,老年人的回答通常也包含这些,但与此同时,多数的老年人还提到了与活动性、目标性有关的答案,比如思考、移动、交流;在被要求列举有生命的事物时,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少提到植物;在判断一些动物、植物及非生命体是否具有生命时,有一半的老年人至少认为一种非生命体是有生命的,而几乎没有年轻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其中最会被老年人认为有生命的事物是太阳、火和风,而它们刚好也是被儿童赋予最多生命属性的非生命体!

对此,研究者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将活动的、可移动的并且有因果力的事物看作有生命的其实是一种我们内在的观点倾向,这种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理性所抑制,但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在年长后,随着头脑中一些执行功能的下降,这种观点又再次复苏,并让老年人出现了一些像孩童般的想法,可以说是在思想上“返老还童”了。

作者说

行走在满目的春意盎然中,生命的肆意和灿烂一次次地震颤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而在这份直观的感受之上,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也一直伴随着我们自身的成长和衰老。你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吗?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想法吗?你能想象年老之后的转变吗?或许文中提及的研究能给予一些解答。但它显然是不完整的,空缺的部分,就让我们用亲自的体验和感悟来填补吧!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 “分类精选”-“友情公号” 可以查看。 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婴幼儿心理 ”( 微信号:kidslab )。 婴幼儿心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婴幼儿心理实验室创办,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关注婴幼儿心理微信公众号。




本文参考资料:

Tardiff, N., Bascandziev, I., Sandor, K., Carey, S., & Zaitchik, D. (2017). Some consequences of normal aging for generating conceptual explanations: a case study of vitalist bi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95, 145-163.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作者 | 豆豆菲

来源 | 婴幼儿心理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婴幼儿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直男 | 情商 | 星座 | 失恋 | 出轨 | 同性恋 | 男女友情

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网络暴力 | 老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