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7年10月5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按照惯例,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四揭晓,一般都在10月10日左右,有时候也会因为瑞典学院评委们对最后结果有分歧,导致揭晓时间延期。所以,2017年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最早的一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折合约740万元人民币,比去年奖金多出100万瑞典克朗。
——澎湃新闻
201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
日裔英国小说家。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一起回顾往年获奖者
- 2016年 -
“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
”
——颁奖词
作者简介:
鲍勃·迪伦
(1941年5月24日—)
,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摇滚歌手、民谣艺术家,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大学时期,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内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21岁时(1962年)就已推出处女专辑《鲍勃·迪伦》,创作出Blowing’in the wind(在风中飘荡)等享誉全球的好作品。
鲍勃·迪伦的诺奖证书 / 延斯·梵歌绘
作品风格:
通过对传统民歌题材的吸取借鉴,鲍勃·迪伦创造了一种新的简单纯朴又自然的音乐调式。歌词的深刻寓意与乐曲相得益彰,使他的音乐更具感召力、更激动人心。纵观其音乐生涯,Bob Dylan真正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他的音乐还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例如尼尔·杨、大卫·波维、约翰·列侬等。
代表作:
《Bob Dylan》《重访61号公路》《Time out of Mind》《Modern Times》《Shadows in the Night》等50部唱片,以及自传《Chronicles,Vol.1》(《像一块滚石》)。
- 2015年 -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颁奖词
作者简介:
阿列克谢耶维奇
(1948年—)
,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历史事件。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受到限制。1992年,她曾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2000年,受国际避难城市联盟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重回白俄罗斯明斯克居住。
阿列克谢耶维奇
的诺奖证书 /
延斯·梵歌
绘
作品风格:
她借助个人经历、机密档案和被忘却、否定的资料来描述人类重大历史事件。作品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远远超出了记述性文献的意义。
代表作:
《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 2014年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Patrick Modiano
“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颁奖词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1945年7月30日—)
,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小说家之一。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1974年,与著名导演路易·马尔合作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20世纪80年代之后,莫迪亚诺的创作主题由“追寻自我”转为揭示人类的渺小和荒诞,
被认为是“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莫迪亚诺
的诺奖证书 / 延斯·梵歌
绘
作品风格:
作品探究当代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善于将回忆、想象和现实、虚构相结合,描写二战时期法国人的普通生活。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言幽默简洁,优美稳健,寓意深刻。
代表作:
《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 2013年 -
艾丽丝·门罗
Alice Ann Munro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颁奖词
作者简介:
艾丽丝·门罗
(1931年7月10日—)
,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项总督文学奖,此后便获奖不断。2012年,出版最新小说《亲爱的生活》后,宣布封笔。
门罗的诺奖证书 / 约翰·斯滕博格绘
作品风格:
很多故事都以她居住的荒僻安静的安大略省Horon县为背景,展现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故事的“全部基础是瞬间的领悟,突如其来的昭示,以及精确而微妙地揭示事物的细节。”热衷于描写人在时间面前悲哀、无能为力的处境。严肃与讽刺、箴言与偏见、快乐狂暴与庸碌无聊相互混杂,在平静优雅的叙述中,带给人心灵的震撼。
代表作:
《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逃离》《好女人的爱情》《亲爱的生活》等
- 2012年 -
莫言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颁奖词
作者简介:
莫言
(1955年2月17日—)
,本名管谟业,生于中国山东省高密市,著名中国作家。早年参军,之后转入文学创作。1985年,因发表小说《透明的胡萝卜》一举成名。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他说:“犹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莫言的诺奖证书 / 约翰·斯滕博格绘
作品风格:
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以真实故乡为原型)为背景,创造了类似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一般的文学地理世界。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延伸向更广袤的中国乡村,展现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变化史。将本土民间传说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乡土气息浓厚。想象大胆,叙事极尽变化,笔下的世界瑰丽迷狂,又张扬有力。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色彩绚烂,带有很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代表作
:
《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等
- 2011年 -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Tomas Gösta Tranströmer
“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颁奖词
作者简介
: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6日)
,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是近几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斯堪的纳维亚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1954年发表诗集
《诗十七首》
,轰动诗坛。截止到2013年1月,已发表诗歌200余首。
特朗斯特罗姆
的诺奖证书 / 约翰·斯滕博绘
作品风格:
他总是用简短温和的字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使用大胆的比喻和许多联想的手段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关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瞬间。节奏自由,却有着很强的韵律感,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想来吸引人。德国电台评论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因为作品带有神秘感、诉说奇迹,而被称为基督教诗人。
代表作:
《诗十七首》《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在黑暗中观看》《给生者与死者》等
- 2010年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
“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颁奖词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936年3月28日—)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诗人。青年时期就读军校,做过银行职员、新闻记者、编辑、图书馆编目员等工作。1971年,获得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文学哲学博士学位。除了创作小说、诗歌外,还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等。
略萨
的诺奖证书 / 约翰·斯滕博格绘
作品风格:
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历史材料,用写作来探讨社会弊害,表现出“大胆开阔的政治视野和叙事天才”。揭露秘鲁社会的腐败、谴责独裁制度,表现个人在压迫环境中为争取自由而奋斗,是略萨小说的重要主题。因小说瑰奇诡谲,内容丰富深刻,略萨被称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经典。
代表作:
《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奇波的盛宴》等
- 2009年 -
赫塔·米勒
Herta Müller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颁奖词
作者简介:
赫塔·米勒
(1953年8月17日—)
,德国女作家、诗人。早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当过工厂翻译、幼儿园教师等。198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短篇小说集《低地》,随即遭到当局审查。两年后,未删减版在德国发行,受到热烈追捧。此后作品获奖无数,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米勒
的诺奖证书 / 约翰·斯滕博格绘
作品风格:
赫塔·米勒以她描绘暴力、残酷和恐怖而著称,善于从罗马尼亚的德国少数民族的角度出发,讲述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黑色统治时期的悲惨遭遇。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自传性特征,政治色彩浓重。文风理智冷竣,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代表作:
《低地》《沉重的探戈》《赤足二月》《圈套》《呼吸秋千》等
- 2008年 -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颁奖词
作者简介:
勒·克莱齐奥
(1940年4月13日—)
,法国著名文学家,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在1994年的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克莱齐奥的诺奖证书 / 约翰·斯滕博格绘
作品风格:
他将多元文化、冒险精神和人性探究融入创作,是一位爱好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作家。作品关注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社会底层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对西方物质主义进行批判。对少数民族的关注、旅行的诱惑力、童年等成为勒·克莱齐奥的首选主题,作品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文笔朴实精炼,观察入微,总能“挖掘最悲剧性的、最真实的东西,找出能引发情感的、可能把黑夜化为阴影的撕裂性语言,对传统文学的准则进行质疑”。
代表作:
《流浪的星星》《诉讼笔录》《战争》《寻金者》《乌拉尼亚》《非洲人》等
- 2007年 -
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颁奖词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
(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
,英国女作家,与伍尔夫并称“双星”。也是目前获诺奖时(88岁)最年长的女性作家。她16岁就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青年时期还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1950年,因发表小说《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1962年完成的《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的诺奖证书 / 玛玛·安德森绘
作品风格: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作品类型多样,有对非洲殖民地生活的描写,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平等;有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和自身解放道路的探索;也用寓言、幻想等形式展现人类面临的危机,预言未来世界;还有对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如同颁奖词所说的,她以女性敏锐的视角,勇敢、热情又辩证地审视着周围的世界。
代表作:
《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幸存者的回忆》《暴力的孩子们》《又来了,爱情》等
每日赠书
●
你对今年的诺奖作家有什么感想?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
《所罗门之歌》
[美] 托妮·莫里森 著
胡允桓 译
小说一开场就意味深长:奶娃非常幸运地成为白人医院第一个黑人婴儿,但他出生时恰逢一个黑人想借一对丝绸翅膀飞翔而摔死。就像出生时的意外一样,奶娃逐渐发现自己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意外……
|
﹍
本文由新经典整理发布 /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本期编辑:
焕焕、兰川